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有潜质雕成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有潜质雕成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怜天下父母心――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及邻合辅导会康复服务家属联会记

告诉你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生下了一对很可爱的孩子,虽然是难产,但是爸爸和妈妈想:“孩子都很可爱呀!”

后来,医生告诉爸爸和妈妈:“你们的孩子是弱智的!”爸爸和妈妈想:“弱智?怎算呀?没有可能呀!”

医生说:“不要担心,只要你们多一些爱心和忍耐,弱智的孩子也可以自力更生!”医生再没有告诉爸爸和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将来又会怎样?却不断有人告诉他们不要期望太高……

在最痛苦最孤单的时候,妈妈想过要死,但想起爸爸,5岁的长子和4岁的女儿,还有一对只有几个月大的弱智孩子,妈妈想:“勇敢一点吧!”

可是,想到未来是一条黑暗孤寂的路,妈妈告诉爸爸:“生比死更需要勇气,我们有没有同路人呢?”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是在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宣传册上看到的,这是所有弱智人士家长的共同心声,由此你可以看到“弱智人士家长联会”的缘由了,是的,他们需要同路人,于是为了共同的爱和期待,他们自发地走到了一起。

上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弱智成人服务严重短缺,数以千计的特殊学校毕业生滞留家中,荒废所学。1986年,一群弱智人士家长意识到要向政府反映及争取,方能寻到子女出路,于是组织起来,成立家长小组。至1987年正式成立“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继续关注弱智人士服务及福利发展。刚开始他们举步维艰,茶餐厅、公园、路边都是他们办公的地方,没有办公经费,他们一遍一遍地写计划书,递给香港的各种基金和公司……尽管很难,他们并没有放弃。渐渐地,他们有了第一笔赞助金、第一张办公桌、第一位执行干事、第一位社工……他们在困难中坚守着,努力着,为智障人士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权益。

1986年香港《精神健康(修订)条例》公布后,错误地将弱智人士也认定为“精神错乱者”而纳入该条例管制中,对弱智人士的权益十分不利,该规定与政府建议将弱智人士融入社会的政策,互相矛盾,家长为此提出强烈反对,并提议另订法例保障弱智人士权益。家长联会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争取了政府重新修订《精神健康条例》,将智障跟精神病区别开来。

家长联会认为,有些没有行为能力的智障人士,因为父母年迈或其他诸多原因而没有监护人的,政府应专门制定一项智障人士的监护法例,于是产生了专门针对智障人士的《监护令》,这也免除了智障人士家长的后顾之忧。还有诸如,智障人士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优惠政策、康复政策等等,很多很多。

1995年,家长联会创办了全港首间社区教育中心,命名为“毅行者社区教育中心”,至此,他们也有了自己永久的会址。当社会大众不认识智障人士的特性和性格的时候,他们会害怕。有些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智障人士,害怕他们有攻击行为。如果不能让社会大众真正从心里接受智障人士,那么家长联会的工作不会有大的进展。于是,他们通过社区教育中心,在大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社区等地方开展讲座、展览以及各种共融活动,告诉社会公众什么是智障人士,他们的行为怎么样。他们的努力成绩斐然,10多年来,由于他们的努力,香港认识智障人士的机会多了很多,社会公众对智障人士的认识和包容有很大提高。

招莫慧英女士是香港弱智人士家长联会主席,儿子为中度智障。以前都不敢带儿子出去,别人歧视的态度和异样的目光,不仅会伤害到她智障的儿子,也会深深地刺伤她。而现在她不再害怕,她说,跟儿子一起坐地铁很多人会让位子给他。儿子每天早上5点上班,不管什么天气都坚持,自己坐车15分钟,有时候会边走边唱。住宿的那个区,商场酒店很多人认识他,他去吃饭买东西,说没有带钱,老板可以让他走,事后老板再找招莫慧英要钱。招莫慧英女士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神采飞扬。

他们以家长的角度,以父母之爱的角度,为智障人士争取尽可能多的权益,让他们的智障孩子,也让香港千千万万智障的孩子,能拥有一生的幸福。

2004年,在一次活动中,邻舍辅导会康复服务部家属联会与智障人士家长联会结识了,从此他们的队伍扩大了,有会员1000多人,铁杆的就有600多人。他们的地位也提高了,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也会邀请家长们参与讨论和制定。

尽管一路风雨,尽管遭受了太多的冷遇和歧视,他们始终高举自己的旗帜:关注弱智人士的福利、服务及权益;促进弱智人士家长的互助精神;推广社区教育,使社会大众认识和接纳弱智人士。

育苗利社稷――邻舍辅导会智龄专上学院记

这是香港第一所为弱能人士而设的高等教育学府。

根据香港的法律,弱能人士18岁以后就要离开学校了,而实际情况是,18岁以后依然有数量庞大的弱能人士无法融入社会,他们有五彩的梦想,他们需要更为系统和细致的学校教育。

一如邻舍辅导会总干事董志发先生所言:“若你问我有关弱能人士的梦想,我也不能一一说清楚;不过,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像你和我,对生命有着各式各样的渴求,而这些渴求,却能营造万般色彩的梦想,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残障而局限在狭小或自己的世界,当一旦发掘了自己的梦想时,他们会毫不犹疑地努力去实践,超越自我,直至找到美梦。”

于是,为了那一个个鲜活多彩的梦想,邻舍辅导会于2004年成立了智龄专上学院。学院以自负盈亏的方式为弱能人士提供多元化、有系统的专业课程,包括全日制及兼读全日制课程(配合就业跟进)、单元发展课程、学校及团体度身定造课程、持续教育共融课程。学院希望弱能人士可以与一般人一样享有平等参与的机会。所以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推动弱能人士的全人发展,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让弱能人士有机会发展潜能,实践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打破社会大众一直将弱能人士视为社会负担的谬误,让弱能人士建立自信与丰盛人生。

智龄专上学院包括人文学院、悟宿演艺学院、沙田扶轮社体育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厨艺学院、康正医疗保健学院、形象设计及美容学院、商业学院、延伸教育中心等9个学院。学院会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地方学习。比如康正医疗保健学院,为了让学员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以及学有所用,20lO年6月邻舍辅导会与商界伙伴康正综合治疗中心携手合作,成立“BMC”(BodyMind Connection Training and ServiceCenter),这是对外开放的治疗中心,学员在真实的环境里学习,可以直接跟顾客接触。一方面为弱势社群提供优质廉价的健康及保健服务,另一方面让在这里学习的弱能人士感受真实的环境,同时也让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弱能人士。

经过几年的努力,智龄专上学院的成绩有目共睹。2007年智龄舞团获得“跃动07”全港舞蹈大赛最优秀表现奖及最佳

编舞奖。对于弱能人士来说,在社会上考证比较困难,邻舍辅导会争取了澳洲联邦舞蹈教师协会的认可,弱能人士可以考取下列证书:1、CSTD JAZZ TTA2、CSTD JAZZ TTB 3、Pre-ModernJAZZ,智龄拉拉队在伤健共融拉拉队大赛获得冠军。

为了提升学员的社会参与度和学习能力,智龄专上学院与香港多家大学合作:“平等参与体验计划”――与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实务及评鉴中心合办,已经6年了,弱能人士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生同时参加计划,一帮一结对子,完成某些任务,检测学习成果。

“特能龙舟端阳竞渡”,由邻舍辅导会创办,为全球首个由弱能人士组成的龙舟。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亦为特能健儿作体能培训,另外还有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系绫致健康服装中心香港树仁大学等。通过各种共融计划让学员晋身主流大学,体验大学生活。

几年的时间,智龄专上学院共培养了570多名学生,很多人走上了正常的工作岗位,月薪平均6000港币,最高可达9000港币。24岁的韦荣达是位智障人士,是智龄专上学院商业学院学生,经过鉴定他的能力提高了,学院就让他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给老师做助理,帮助老师分类文件,准备上课材料,接听电话,去邻合辅导会总部或者外面的公司送文件,他都能很好地完成。荣伟达说,他希望毕业后有能找一份类似的工作。

正如智龄专上学院的抱负:智龄学院,启向导航;创潜质之宏宇,拓技能之新疆;育苗以利社稷,树人以作栋梁。

互相服务――邻舍辅导会何文田体育馆餐厅记

3月8日中午,我们在何文田体育馆餐厅用餐。一进入餐厅就看见宽敞的餐厅大门两边张贴着偌大的宣传海报,海报的内容大致是告诉来这里就餐的市民,这是一个为弱能人士提供工作机会的餐厅,主要对象是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复者。

为我们端上美食的服务员叫姚家雯,是这里的实习学员,已经实习了一年零7个月了,她曾是邻舍辅导会宿舍的会员,曾做过汽车美容,也做过清洁,但都不太喜欢。她告诉我们,她喜欢这里的工作,喜欢这里的同事,每个月2100元港币的实习工资,也让她和家人很满意。

这个餐厅是邻舍辅导会下辖以自负盈亏模式营运的社会企业之一。2000年在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180万港元的赞助下开业,至今已超过10年历史。这里不仅能为顾客提供优质多元化的西式美食,更重要的是为弱能人士建立饮食业的培训平台,提供真实的培训场地,开拓就业机会,协助他们自力更生,亦借此作为公众教育的窗口,向公众人士展示弱能人士的工作实力。自餐厅开业至今雇用超过50位弱能人士,包括30位智障人士、20位以上的精神病康复者。现在餐厅共雇用8位弱能人士、4位精神病患者,与正常职工的比例为8:5,占60%。

何文田体育馆餐厅聘用弱能人士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请香港专业机构对弱能人士进行职业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其适合于餐饮行业工作的,请“邻舍辅导会就业服务部”的专业社工对其岗前培训。培训完通过评估认为能力达到工作标准的,来这里在真实环境里实习。实习期限短则3个月,长则两年,如果两年以后还达不到在社会上公开就业的标准,就重新进行职业培训。若通过实习,就可以来这里工作,也可以由就业服务部推荐到社会上公开就业,工资最低800多(一般兼职的)港元,最高可达7200港元。

邻舍辅导会在餐厅安置了专业的社工,每个月社工都会来看望在这里实习的弱能人士,与餐厅经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情绪是不是需要疏导,并把他们的表现记录下来,建立详细的档案,以便进一步跟踪服务。负责何文田餐厅弱能人士的社工谭孟欣还告诉我们:如果经过培训残疾人已经具备了在社会就业的能力,就先安排到这里实习。通过实习,餐厅可以聘用他们,弱能人士上班之前,负责的社工会先和餐厅经理沟通包括弱能员工的日常习惯、精神状态、情绪等,预先跟餐厅经理打好底。

餐厅方面,也会做出积极的对策照顾弱能人士。健全员工在面试的时候,就告诉他们,何文田体育馆餐厅是一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它的宗旨是什么。要让他们知道,这里并不以赚钱为最大的目的,只要做到收支平衡就好。对新人职的健全员工,还要进行相关培训,告诉他们与弱能人士交往的方式,应采用什么样的态度,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并有成文的书面提不。

餐厅就设于香港何文田体育馆的游泳池旁边,同时能供150人就餐。我们中午去的时候,赶上午饭高峰,餐厅里座无虚席。看着弱能人士和健全员工一起干净利落地收拾顾客用过的餐具桌子,我们感动不已。

吃完饭,我采访了一位姓伦的顾客,问他知不知道这里的服务人员大多是智障人士和精神病康复者?对他选择这里就餐会不会有影响?那位伦先生倒也爽快,他告诉我,以前不知道,没注意看海报,最近知道了,不过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他觉得残疾人士工作态度非常好,效率也很高,没有任何顾虑,依然会经常带朋友和家人来这里就餐。

伦先生的最后一句话颇令人深思,他说:“残疾人需要融入社会,市民也需要提供服务,这是互动互助的事情。”

他们也是社区一分子――邻舍辅导会康盛支援中心记

邻舍辅导会康盛支援中心就在九龙黄大仙下村二期龙满楼的一层,那就是一栋普通的居民楼,就是要告诉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只要给残疾人士机会,他们和健全人一样有能力,一样都是社区的一分子。

香港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很大,特别是家里有了残疾人,压力更大。康盛支援中心的宗旨很明确,就是要增强家庭照顾残疾人的能力,纾缓照顾者的负担,借以提升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素质。

为了更好地照顾残疾人,中心采取会员制,需要照顾的残疾人必须成为中心的会员。对象是本地区的居民(香港18个区,每一个区都有类似的支援中心),6岁或以上弱能人士,包括肢体、弱能、智障、自闭症、听障以及视障等各种残疾类别(6岁以下的弱能儿童亦有相应机构提供服务)。当然这些条件是有灵活性的,会根据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中心目前有366个会员。要想成为会员不难,只要符合上述基本条件,再象征性地交些钱就可以了。很简单,这个中心是全部由政府资助的,每年特区政府会有223万港元的资助,对来这里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士的收费标准也是政府定下的,一切照章办事就好。

中心的服务不会因为“照章办事”而缩水,他们的目标是以地区为本,为居住在社区中的弱能人士、其家人和照顾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支援。所谓“一站式”,用康盛支援中心社工的话说就是,让弱能人士来到这里,能满足他所有的需要,而不必再去外面寻找服务。

“所有需要”必定是事无巨细的,所以中心有各种各样的服务项目:

训练服务。每天提供多元化小组训练活动,包括个人自理、独立生活技能、社区适应、人际关系及沟通等。

个人成长及发展。每季提供不同的兴趣、社交康乐、个人成长课程及共融活动,协助培养个人兴趣及融入社群。

社区教育及共融服务。要让社区居民接受残疾人士,以前很多人见到残疾人士就走开,现在已经不这样了。采用在附近中小学宣讲、讲座、嘉年华、弱能人士进社区表演等,宣传残疾人士跟普通人一样有能力,只要给他们机会。

康复及护理。中心有专业的物理治疗师及护士,为有需要的会员提供康复及护理服务。

家长教育及支援。护理知识的普及,康复知识咨询,社会上有用的信息的介绍,政府相关政策的介绍,家长情绪的纾缓等。

辅导服务。中心注册社工及心理学家提供辅导服务,为中心的服务使用者、家长或者兄弟姐妹等提供心理支援,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辅导或者小组辅导。

不能说支援中心的工作做得多么完美,但至少,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看到这里生活的残疾人士和普通市民一样,融入了社区,他们之间有交流有欢笑,有像邻居一样随意地打招呼。

十年磨一剑――邻舍辅导会屯门综合就业服务中心记

邻舍辅导会屯门综合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于1995年,本来是由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管辖。于开办前,邻舍辅导会写了计划书,从政府手里接管过来。

特区政府给邻台辅导会定了硬性的指标,每两年要有16个残疾人士达到去社会上成功就业的标准。成功就业的标准是指会员需要连续就业6个月,收入需要在港币1500元或者以上。

想想压力挺大的,不过就业中心的社工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他们很有把握,在接手的第一个年度里,就已经培养出10个成功就业的案例,完成政府规定的目标不在话下。

中心也采用会员制,所有会员均通过家庭服务中心或康复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并由社会福利署康复服务中心转介系统直接转介。接到转介申请后,中心会于3个星期内完成有关收纳程序。服务使用者可以随时提出终止使用有关服务,若有需要,中心亦会为服务使用者提供转介服务。

中心的目标就是让来这里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士能够公开在社会上就业,可是会员的能力不同,情况各异,培训时间有长有短。上面说到“服务使用者可以随时提出终止使用有关服务”,可是,只要他们愿意,也可以长时间在这里接受培训。意思就是,如果来这里的残疾人士短期内没有达到去社会上公开就业的标准,那么他可以一直在这里,哪怕10年或者更长时间,除非他自己不想在这里训练了。

就像得珠,已经入会8年了,而且还打算继续呆下去。得珠是一位精神病康复者,患病前曾经是玩具厂及电子厂的装配女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在家,加上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过世,剩下她一个人,压力太大患上了精神病。后来得珠来到邻舍辅导会屯门综合就业服务中心接受职业训练,刚开始得珠对中心的环境感到陌生,也因为需要重新适应流水作业的工作而感到很有压力,但在中心社工及导师们的鼓励下,她慢慢提升了个人的工作技能,她乐于助人的心,也使她获得了2010年度“我最喜爱会员”大奖。

目前在这里接受职业培训的残疾人有156个,分为6个小队,每个队有一个老师指导照顾。中心会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给他们安排适合的工作,比如:简单加工、包装及装配、汽车美容、办公室清洁、小区会堂、学校清洁、送递服务等等。

就业中心会接受社会订单,参与工作训练的会员均发放生产津贴,而津贴的多寡则直接关联到会员的生产量及所负责的工作质量,以鼓励会员多劳多得,从而更确切感受到真实工作中的工资制度。仅2009~2010年度,中心给予会员生产津贴总值有港币126万元之多。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最大的一单生意是为香港一个环保机构举行的晚会去搭舞台,那单生意挣了13000多元,是15个智障人士去做的,他们在两个小时内做完了工作。此外,每位会员每天出席中心的工作训练而没有迟到早退者,均获发放由社会福利署津助的奖励金港币每天21元。

就业中心努力为来这里接受训练的残疾人士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各种职业训练协助他们全面发展并提高其竞争能力,为日后投身公开就业市场做好准备,最终达到自力更生。他们相信,每一个残疾人士都有用武之地,只要用心,哪怕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