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风险与科学理性的回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风险与科学理性的回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科学理性为社会带来了进步,但是同时也走向了异化。因为缺少约束,科学理性已经不再仅仅促进社会进步,已经成为了形成现代社会风险的根源之一。为了应对风险,科学理性需要重新回归到社会理性的麾下,接受社会理性的驾驭。

关键词 科学 理性 回归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风险已经成为了社会存在的最大威胁。以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自然,但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对来自于自然的灾害有了更大的预测、预防能力,纯粹的自然灾害已经不再是社会的最大威胁。在这一进程中,人们崇信科学技术,依赖科学技术、一切为科学技术是从,从而忽视了科学技术可能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近代科学史学科奠基者乔治・萨顿所就认为:“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力量,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①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带来了危机;它的每一次重大创新也都为人类创造了更大的危机。近几年来,世界上产生了像核能、基因科技、克隆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都具有着正面与反面的双重效应。其中核能的负面效应就已经显现无疑。深究这一切,我们会发现,科学技术因人而发展,受人的意识左右,所以说其本身并没有过错,有过错的是人类的理性,具体表现是科学理性发生异化。

所谓科学理性是一种以人类自我为中心,以逻辑为依托,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坚持认为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爱因斯坦指出:“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②第二,坚持认为世界是可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不是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不是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在我们的一切努力中,在每一次新旧观点之间戏剧性的冲突中,我们都认识到求理解的永恒的欲望,以及对于我们世界的和谐的坚定信念,都随着求理解的障碍的增长而不断地增强。”③

科学理性的异化是指科学理性的发展偏离了服务于人的宗旨。科学理性的本质是让人们按照科学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自然的征服。但是由于科学理性使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所以科学理性极度膨胀,它所针对的对象就已经不在局限与自然了,而是从自然转移到了人的身上。于是人被按照现代的社会分工组织了起来,成为了生产机器的一个部分,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人的肉体被机械化。正如马克思所说:“机器适应着人的软弱性,以便把软弱的人变成机器”④所有的人也都按照这一逻辑进行思考问题,于是新的统治意识形成了,这就是科学理性的统治。

尽管科学理性为社会带来了风险,但是应对风险也同样需要科学理性。贝克认为,“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科学不能简单地抽身退步,并说:好吧,就这样,我们将这文明的命运留给你们”。“在如今越发文明的世界中,我们只能借助科学和技术范畴来描述和把握科学技术活动最糟糕的结果”。⑤

为了应对风险,科学理性的回归是一种必然。科学理性的回归是科学理性重新回到社会理性的麾下,接受约束与指引。贝克曾经说过“没有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是空洞的。但没有科学理性的社会理性是盲目的。”⑥这说明,在社会的发展中,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社会理性的科学理性势必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为了遏制现代社会中的风险,科学理性需要社会理性的救赎,需要回归社会理性。

科学理性的回归首先表现为破除科学理性的绝对权威。贝克认为:“取消科学的权威不是失败而是成功。可以说,在这个世纪,科学越成功,就越反射出其自身的确定性方面的局限,它们就更多地成为反思性的人为不确定性的源泉。科学在可能性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并不排除最坏的情况。”⑦那么,怎样破除科学理性的权威呢?贝克认为:“在科学与技术内部,必定有一种分化、一种运动,它将更加强调对风险社会的反思纳入科学研究行动与技术行动的逻辑,对那种一贯的漠然态度进行批判,代之以科学逻辑与科学行动所遵从的另一种反思性纲领”⑧其次表现为对人性的附和。要想规避风险,科学理性必须合乎社会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具体表现就是科学理性应当“从属于人性、服务于人性,受制于人性整体演进升华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的制约,从而有利于人性的存在和发展、完善和升华;僭越人性的科技终将成为人类自身的掘墓者”⑨。

毫无疑问,社会理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明灯。只有依照社会理性的指引,科学技术才能够“按照(人)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⑩。

(作者:吉林大学2007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乔治・萨顿. 陈恒六等译.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②范岱年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2.

③范岱年,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516.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⑤[德]乌尔里希・贝克,[德]约翰内斯・威尔姆斯. 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27.

⑥[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第99页.

⑦[德]乌尔里希・贝克,刘宁宁、沈天霄编译.风险社会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⑧[德]乌尔里希・贝克,路国林译.自由与资本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⑨吴文新.科学技术应该成为上帝吗.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1期.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