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困惑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困惑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Erikson认为形成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是青年期的核心发展任务。大学生身处“心理合法延缓期”这一重要阶段,其自身出现的心理发展困惑与对自我同一性的探寻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基于Marcia关于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来探讨不同“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困惑的影响,以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些许启示。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心理发展困惑;Marcia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00-2

一、James Marcia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

(一)困惑于同伴交往与亲密关系的建立――同一性扩散

在交往同伴中,有的大学生易出现脱离群体,疏离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拒绝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疏离人群而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孤独世界当中。当自我疏离他人,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时,“大学生就会主动回避、阻断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导致‘镜像自我’的缺乏,从而生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个体因缺乏外界有效信息的刺激与交流,就会逐渐导致自我认识动机的缺乏。“而自我认识动机缺乏是自我发展停滞或后退的表现”。这对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心理能量的积聚甚至自我实现都是一个很大的挫伤。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困惑则是自我过分与他人纠葛。自我与他人纠葛是一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缠绕与混乱,不能理清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时而自我和他人共生,时而自我和他人分化。处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就会感受到不断的矛盾,不能客观地整合自我。在亲密关系中,若产生自我与他人的过分纠葛而不能理清双方的人格与角色边界,将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玛西亚的研究发现,同一性扩散阶段是四类同一性状态中最不顺利的阶段,其被看做是随后个体心理困惑及问题出现的前兆。处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易出现一些发展意义上的困惑。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与健康的亲密关系。同时,“与获得和延缓状态相比,扩散状态下的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制力更低。同一性扩散阶段也同高焦虑、冷漠以及和父母关系分离有关。”由此可见,此类个体早期的亲密关系模式与因此而逐渐养成的冷漠、低自尊、孤僻等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交友方式与亲密关系模式,继而影响到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角色整合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其人际交往与恋爱婚姻的健康发展。

(二)困惑于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同一性延缓

身处“心理延缓期”的大学生面临着“我是谁”和“我要走向何方”的发展问题。在此阶段,既要付出学业上的努力以期为日后人生发展奠定稳定基石,又要对各种人生方向与发展可能进行探索,还要考虑到日后职业类型的选择与人生目标的定位。一些大学生会因自我同一性的延缓产生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的模糊不定感。因而在面临生涯抉择或发展危机时感到焦虑不安、彷徨困惑,甚至逃避抉择。长远上弃权自己的生涯规划,近期里产生学习厌恶,削弱学习动机,让权自己掌握学业与人生的主动性于无尽的焦虑、空虚、被动和茫然。

同一性延缓是高探索、低投入的一种同一性状态,处于该状态的个体还未形成明确的自我定位,“他们正处在探索的过程中,收集资料,尝试行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当大学生处于延缓状态,缺乏行动的动力时,他们就不能体验那种深深的、下意识的归属感、幸福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不能全力以赴并坚定地进入自我探索,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易处于停滞状态,限制了自我达成的时间与速度”。适度的延缓状态有助于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各种积极探索,埃里克森也曾呼吁社会应提供条件,给予青少年适当的心理延缓期,以助其挖掘自身潜能,寻找人生恰当的目标定位。但是,当个体处于过度的同一性延缓状态时,便有可能产生焦虑、空虚、彷徨、面对人生抉择优柔寡断的心理困惑。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情绪困惑将极易直接指向对其自身在该阶段十分重要的两项任务――学业完成与职业生涯规划。并由此影响其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阻碍心理力量的积聚,继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三)困惑于发展个体主体性与处理和权威人士的关系――同一性早闭

主体性是指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观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主体性,个体才能有比较高的反思、整合与确认自我的能力,才能客观地审时度势,表现出符合本年龄特点的适应行为。主体性缺乏的大学生易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感。

同一性早闭之所以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我依附于权威,缺乏个体主体性,是由于早闭是高投入但没有探索和选择就接受了别人给自己定下的价值和目标,而这个“别人”通常是权威人物。一般,早闭阶段的青少年和父母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一旦他们接受了直接采纳父母的价值观指导而并不经历自主“探索”这一模式,便会逐渐养成唯权威是从、怯于自主独立处理问题的行事风格。

这样导致的结果将是:“当大学生在意并以权威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去质询文化和社会的有效性以及反思他人对其自身知觉的适当性;他就放弃了自我探索的投入,全盘接受外界对自我的标定,从而拥有了非真实、客观、整合的自我状态,处于自我认同的危机中,表现自我依附于权威,缺乏主体意义。”因而早闭状态的青少年比其他状态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统一、墨守成规和对权威的服从。

二、基于自我同一性研究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启示

从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学校应注重设计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形成稳定、清晰自我意识,有助建立积极自我同一性的课程。

1.有助于自我认识的课程开设

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综合自身对自我认识的需要与周围同学的多数需求,建议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开设下列课程:

(1)人际交往技巧课程。针对自我同一性扩散、延缓所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际交往模式的发展问题,建议学校开设有关人际交往技巧的课程,首先基于“我是谁”的问题进行探讨,继而将学生的视线导向“我认同于哪类人以及对其认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更深一步启发学生挖掘“我过去人际交往模式的利与弊”并对症下药,传授给学生健康积极、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其一方面发展良性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在其间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扩大自己的交流空间,取得更多的互动机会,这将对同一性的获得提供重要有效的渠道。

(2)情绪的解析与控制课程。针对大学期间学生普遍出现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深层的自我认识与同一性危机等问题,建议校方考虑开设类似于情绪的解析与控制的相关课程。从生理方面分析情绪产生的机制,从心理方面解答情绪之所以能发生并维持的认识方面的深层原因。启发学生探索自我的不良情绪来源与其之所以反复的原由,绘制自己的情绪周期图,教给其ABC合理情绪认知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有而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通过认识情绪达成认识自我进而利用情绪帮助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模式。

2.有助于自我实现的课程开设

(1)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与角色转换课程。大一作为过渡高中与大学生活的一个关键点有着重要意义。个体将在这一年从过去的行为模式中蜕变,进行全新的角色认识与环境适应,达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的蝶变。期间因为环境与角色的突变很有可能引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不良等发展困惑。因此,学校在这一关键点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与支持将变得十分必要。通过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解答困惑,传授方法的平台,将有利于其尽快尽好完成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适应,为日后的同一性发展与自我实现奠定稳定而健康的基础。

(2)针对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四这一年学生要考虑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进行日后人生发展方向的定位与职业抉择。“我将去往何方”将作为一个紧迫的选择被反复思考,在这期间,学校应配合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关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的课程,教给大学生“我将如何走向理想未来?”的技巧,帮助其踏稳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二)对学校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的启示

1.运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支持

现今各高校大多拥有心理咨询室。对于学生来讲,这是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室一般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拥有舒适放松的咨询环境、提供专业的量表与辅导、治疗方法。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在信任、共情、安全的环境下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使校方可以积极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利于在适当时期投入适当心理干预,引导学生从心理困惑中自我解脱、自我发展,进行积极的人生探索、加大当前的投入,继而走向同一性获得、自我实现。

2.运用学校各大社团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社团,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与学生分享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教给学生自身调节、自我认识的有效方法。并可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帮助学生在群体范围内主动倾诉、分享、共情,助人自助,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整的人格。这种运用社团活动进行的心理辅导既有利于校方了解学生的发展困惑继而提供支持资源,又在客观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与健康的同伴交往模式提供了平台。

3.运用高校心理健康巡回演讲的良好资源

在名人、学者频繁于高校巡回演讲的当今,学校可考虑定期邀请一些学者、大师给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熏陶。根据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学者、大师的健康完整人格与严谨谦虚的行事风格将为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形象。学生可在演讲与互动交流中领略榜样的风采,体会到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拥有的可贵品质和行为模式。从而将这些积极的道德品质与行事风格内化,加之学校一方及时针对其进行良性引导,便可在学生日后的学业投入与生涯成熟过程中以一种良性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生涯目标达成均有深远的良性影响。

三、结束语

处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将面临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抉择与任务,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业完成、亲密关系建立、职业规划以及人生目标设定将会为其此后一生中的发展埋下重要伏笔,因此,身处该重要阶段,大学生自身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困惑将会是一个极为值得学校重视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完成了同一性获得的状态,其日后心理的稳定、健康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也只有当校方重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时,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才会更加顺利,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Jeffrey Jensen Arnett.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闫珂怡: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