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带着学生读《论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带着学生读《论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年多以前,我所在的中文系试行读书小组计划,让老师带着学生分组读书,我当即想到的是《论语》。

实际上,我对《论语》是陌生的。固执地选择读《论语》,是因为之前的两三年,我喜欢在睡前翻读几则《论语》,里面有一种宽厚的力量,慰人心胸。它谈论的是人间“正道”,言语中有爱,有理解,有宽容,有情趣,更有自我砥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感到,《论语》所要炼成的理想人格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流传中,《论语》曾经造就了最美丽的中国人、最高贵的中国儒生。《论语》得以传世,不是因为外力的推动,而是因为它自身最靠近那个正确的“道”——如果人类想远离“率兽食人”,就必定会靠近《论语》。

我读的是朱熹《四书集注》版的《论语》。在书前,附录了程子的话:“《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程子还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程颐是真懂《论语》的人,他知道《论语》其实是一本参悟之书,意会远胜于言传,顿悟远胜于皓首穷经。我告诉同学,不要被汗牛充栋的《论语》研究著作吓倒,不要迷失在细枝末节里,忘记“求道”的初衷;要珍惜自己的阅读直觉和内心反应,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与《论语》原文相遇,收获属于自己的《论语》;应该把孔子当做身边人,用心体会他的话与当下的关联——《论语》好比上好的茶叶,只有在“现实情境”的开水中浸泡,才会重新舒展它的生命。

《论语·颜渊》里有这样一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通俗解释就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孔子强调的是君、臣、父、子都要回归自己的本义和规范,国家才能不拧巴,社会才能正常运行。如若老夫子看到今天的三聚氰胺牛奶、速成鸡、瘦肉精猪、地沟油,没准儿也会念叨:牛奶牛奶、、猪猪、油油。他说的是,如果名实相符,则天下平顺。这和董仲舒首倡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

我告诉读书小组的同学,我们研读《论语》的目的,就是不要再坐在暮色的窗边苦等,而是自己动手,去攫取我们祖先的遗训。

一年后,在交上来的读书总结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在整个品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曾怀疑过,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因为总是会有一种在理想构筑下的象牙塔中安享其成的罪恶感不断刺激我的神经……在读完《蚁族》、看了《蜗居》、参加了北京打工子弟小学志愿者支教活动后,我发现原来走出大学校门,会有那么多现实存在而又残酷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原来我们平时都活得太舒服、太理所当然了。

这段话微微刺痛了我。它使我猛醒,原来师生聚读《论语》的愉快记忆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惊悚不安的背景。孔子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老师尚能勉强入戏,学生却只剩茫然。想想也是,《论语》是如此温和、自省和谦恭,它在一个扩张的、充满不安与喧嚣的时代里何其不合时宜。

那一年参加读《论语》的同学,刚刚进入大一,生活中理应充满五彩肥皂泡般的乐观与向往,然而已经活得是那样的紧张与恐惧。现在,他们已成为大四毕业生,大概更能体会到“蚁”、“蜗”之残酷吧。而主事者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读书小组计划,也终于在试行了一年之后无疾而终。它仿佛是一枝摘下的玫瑰,既无气候也无土壤让它生长。

朱熹说过这样惨痛的话:“千五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答陈同甫书》,《晦庵先生文集》卷三十六)《论语》中的圣人言,只能像远星垂挂天边,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想想,我脱开“初生牛犊”的阶段,尝了世事的艰难混沌,不读《论语》也有两三年了。(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