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舞不分是非难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舞不分是非难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武术史》第二十一页说:“武舞与武术在原始文化形态中本为一体”,并指出,商乐《大*$》和周乐《大武》是“武舞”。《武术史》说:“执干戈而舞,就是武艺。”

第六十七页说:“古时武术,常以武舞形式出现。到汉代,尤其东汉时期,武舞已有相当的发展。如剑舞、斧舞、钺舞等等,其动作虽多随意性,但出现了追扑、进击、打斗等有强烈攻防含义的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已出现了简易的套路。”

第一百一十四页说:“娱乐性是中国武术一个重要的特征”,又说:“武术的娱乐性体现在自娱与他娱两方面,即一方面是人们从对武术表演的观赏中获得享受。武术的娱乐性除了与健身有一定关系外,更与武术的竞技性密不可分。这一时期,武术的表演与竞技性均有较多的开展。”

可以说,以上就是《武术史》对中国武术的基本观点。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引述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的所谓“武舞”。他们完全脱离了武术是应社会发展对个体技击术的需要这个历史事实,歪曲为武术是由武舞演化出来的。他们认为:1、武术与武舞本为一体;2、武术套路是从武舞发展出来的;3、娱乐性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4、武术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密不可分;5、武术以武舞形式出现,武舞有强烈攻防性。

有人说,武术界的“学院派”是人们故意制造出来的,武术是天下一家。我们说,《武术史》所坚持的上述对武术的基本观点,表明“学院派”确实是中国武术界的一个学术派别,有理论,有实践,有市场。近十年来,中国武术界对武术的性质,即姓“武”还是姓“舞”,展开了白热化的激烈争论。争论双方,基本上以高等院校武术专业的专家教授为一方,广大的民间武术爱好者为对立的另一方,故有“学院派”和“民间派”的称谓。

分歧不是一时一事之争。《武术史》明白无误地阐明其武术理论和实践体系,即:武术舞蹈一体;形式是“套路”;宗旨是观赏、娱乐;活动是表演和表演性竞技比赛;动作要求“高、难、新、美”。对此,我们评论如下:

第一、什么叫“武舞”?

《武术史》最得意的论据是周乐《大武》。《大武之乐》早已亡佚,后人推论是歌颂武王伐纣的乐舞,舞者手执干、盾作击刺动作。《武术史》说:“《大武》是包含了许多武术动作的大型武舞。”

研究中国舞蹈史,包括今天从事舞蹈创作,一个非常浅显的事实,即舞蹈来自于生活原型。古代人的生活,包含劳动生产、战争、爱情、休息、娱乐等等,都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舞蹈创作的原型。武舞取材于战争,仅为舞蹈之一。古有之,今亦有之。中国京戏中的武戏是一个典型。这是很容易被人理解的事实。

《武术史》在逻辑上兜圈子说“武舞与武术本为一体”。我们倒要问个究竟:武术与武舞是不是一个东西?或者说武舞就是武术?再追问一步:“一体”是否意味着是同一“母体”?武舞和武术是同一棵树上长的两个果子?问题问得越直接了当,《武术史》就越没有兜圈子的空间,没有回旋的余地。哪一个答案也不敢肯定,虽然《武术史》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武术即武舞”或“武舞即武术”。武术本来是真杀实砍的技术,《武术史》却一定要把它说成是戏台上的舞蹈。这就是《武术史》修史的症结所在。

第二、武术套路来源于“武舞”吗?

这个问题,对一些对中国传统武术不了解的人,会有欺骗作用的。认为武术套路既然是由一些武打动作编排起来的,或许就是从武舞发展出来的吧!

对这个问题,我们从今往古看。近来,出现了“真功夫”一词。什么是真功夫?当然,是相对“假功夫”而来。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武术,首当其冲地被介绍到高等体育院校学习国家规定的竞技武术套路。他们学会了套路,但实战中却不能用。不能对付柔道、空手道、跆拳道。久而久之,他们得出结论:“中国武术好看不好用。”这最生动地说明,什么是假功夫了。

难道,偌大的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古国,就靠一套欺骗人的“假武术”,蒙混到今天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武术史》竟“武舞武舞”地唠叨不休。即使为今日的错误辩解,也不应该歪曲历史吧!

武术从来就不是舞蹈,舞蹈也不是武术。一个是出手见红的实战之术,一个是追求人体动作造型的美感;一个是实用技术,一个是观赏艺术,二者泾渭分明。

“套路”是解放后学院派武术兴起的新名词。解放前,武术的练法称“趟”。例如:戳脚有“九趟枝子腿”,也叫“九转鸳鸯腿”,打一个来回叫一趟,共有九趟。太极拳有四趟,外加两个半趟,算是六趟。旧时,武术有“套”和“套子”的叫法。例如:拳常称“一套拳”,也称“一趟拳”;对器械,如刀、剑、枪、棍,则称“一趟刀”、“一趟剑”、“一趟枪”、“一趟棍”,而不称“套”。这没有严格定义,乃是习惯的叫法。今天知道的人少了。

以拳而论,一趟拳包含多少个“招势”,简称“势”,例如太极拳含三十七个不同招势。一势含一招或几招。“招”是经过实战,用流血的经验为代价,由几代,甚至几十代传承总结,精研,筛选出来的实用、有效、巧妙的克敌致胜的技击方法。

一套拳法,是本门拳法的活动贮存库,包含本门的主要技击招法。一个大的武术流派,常有若干趟水平高低不同的拳法,并且拳法与器械(刀、剑、枪、棍等等)成为系列。这些武技,过去全凭言传身教,师父传徒弟,代代相传,继承发展。这就是中国武术!请教《中国武术史》的编者专家们,这样的中国武术是从“武舞”发展出来的吗?请问,你们编的毫无技击价值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能算作中国武术吗?试问,世界之大,有哪个国家的武技是不能用于实战的呢?

笔者根据自己习武的历史,看看武术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9岁(1940年)习武,至今六十年,不敢稍懈,现在仍每天在户外练习四个小时拳、刀、剑、枪。我先后曾从三位老师习武,学习他人一技之长者就更多了。开始,学了一段花拳,老师是京戏班子武打教习。一年后,我和同学试拳打架,仍被乱拳所打。人家告诉我,那位师傅是“花架子”,没有真功夫。我不向他学了。便又改投第二位老师刘自久先生,学习形意拳。刘师是河北深县人,与形意拳大家郭云琛同乡,少年时随郭云琛先生学习形意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闯关东,来到我的家乡吉林市定居,又拜著名的奉天(今沈阳市)三老之一杨俊峰先生为师,学习戳脚翻子(过去练戳脚的人同时都练翻子拳,故曰:“戳脚翻子”)。所以,我也兼练戳脚翻子。

我投师习武,目的十分明确,学习防身之术,当然要实用,要拳艺高超。刘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强调基本功,重视实战应用。当时我下的功夫很大,非常刻苦,每天早晨四点上山,练到六点半下山,回家吃早饭,上学。晚饭后,作完功课,晚九点练到十一点。真可谓二五更功夫。一练就是十年,到1950年。今天回忆,我的功夫基本上是那个时期打下的根基。

我举个例子:吉林市是火成岩盆地,山上的是花岗岩砂粒。那时练武都穿家制布鞋,我练戳脚“顶场”一势,鞋底后跟钉三个大铁帽钉子,一双新鞋,不到一个月就踢开了花。父母都出面不准我练武了。然而我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他们也就不阻挠了。再看今天,专业武术队的“练功鞋”,软薄底子,彩色羊皮面,踏在毛地毯上。这是练武吗?是跳舞也!

我讲上面习武的情况,不是吹嘘我武功多高,与前辈相比,有天壤之差,不能言武。我只说明,武术和“武舞”根本不是一回事。

《武术史》反复向读者灌输“武术套路”,似乎中国武术不是技击术,乃是一种“套路”,它源于古代的“武舞”;学习武术就是练习“套路”;外国人到中国来学习武术,就是要学会几个“武术套路”。

《武术史》的根本错误,是歪曲中国武术。《武术史》大谈特谈武术的“娱乐性”的同时,完全了武术的技击性。《武术史》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例如:民间的个体技击的历史,如江湖绿林、保镖护院、侠客隐逸、三教九流。这才是中国武术史应该挖掘的史料。

《武术史》恰恰忽略了这个中国传统武术史的主流,结果抓不住中国武术的实质内容。试问,《武术史》记载了多少拳法?剑术?刀法?枪法?棍法?和它们的发展史?《武术史》又记载了几个中国武术重要流派?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谁?在历史上对中国武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贡献?脱离了这些内容,还称什么“中国武术史”!

我们质问《中国武术史》的编撰者,你们如何评价中国二大武术宗派“武当”和“少林”?如何评价达摩和张三丰?太极拳到底是谁创造的?王宗岳此人你们承认还是不承认?而事实上,《武术史》对这些是统统否定之。既然你们对此加以否定,那么,你们对外国人宣传什么“少林”、“武当”!在《武术史》笔下,中国武术无门无派,无拳无术,无师无承,不打不斗,无人无艺。试问,中国武术史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中国武术史》永远也不懂得,中华武术本身就是传奇,是人们永远追求的出神入化之境。历代大武术家为了达到神明之境,苦练终生,传授下去,代代积累,把中华武术精炼到出神入化之境,升华为道。《武术史》的思维逻辑与此格格不入,如何能写出一部中肯的中国武术史书呢!(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