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2

摘 要 本文以吉林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揭示高校体育课兴趣运动持续意识影响而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多元回归分析,得出高校体育课兴趣会提高运动持续意识的结论,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兴趣中内容和身体效果有着显著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应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和对大学生身体效果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 体育课兴趣 运动持续意识

一、前言

高校体育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唯一能够得到保证的运动时间,是其增强体质、调节生活和恢复精力的主要途径之一[1-2]。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对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确立终身体育思想都有着其深远的意义[3-5]。若要提高大学生持续运动的意识,就必须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可以说体育课兴趣是大学生运动持续意识的前提条件。因为,大学生一旦充满兴趣,无论课堂上或课余时间里都能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大学生持续运动的意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长远的、持久的运动习惯与兴趣。然而,在体育课活动中,大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和没有兴趣大不相同。如果大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就能精神饱满的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课下仍能持续参加体育运动。反之,上体育课时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就会影响学生持续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技术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多元回归分析研究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并提供二者之间的实际数据,以期促进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认知,强调高校体育课兴趣和提出建议,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思想,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课兴趣和运动持续意识关系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揭示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把吉林地区高校大学生选定为研究对象后共抽取250名调查对象。除去回答不认真、选项漏选的问卷,最终使用的样本数量为247份。研究对象的比例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的个人特征

区分 频率(%)

性别 男性 183(74.1)

女性 64(25.9)

至少3次参加体育活动/周 是

否 113(45.7)

134(54.3)

独生子女 是 155(62.8)

否 92(37.2)

月消费 1000~2000元 234(94.7)

2001~3000元 9(3.6)

3000元以上 4(1.7)

成绩 靠前 48(19.4)

中等 161(65.2)

靠后 38(15.4)

合计 247 100%

(二)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开放型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内容为个人特征、体育课兴趣内容、运动持续意识内容。体育课兴趣内容的记分方式采用了Likert5点量表法:“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其它数字代表“1”与“5”之间不同程度。首先,体育课兴趣的问卷采用了研究中多次使用过的问卷[6]。此问卷设有4个维度,内容,人际关系,身体效果,竞争。根据每个维度的特征分化成不等的题项,共35个题项,其中内容(10个题项),人际关系(5个题项),身体效果(15个题项),竞争(5个题项)。其次,运动持续意识问卷使用研究中多次使用过的问卷[7]。通过问卷资料,认真修改后从而确保了该量表的内容效度(表2)。

表2 调查问卷的构成

测量变数 问卷内容 资料

调查对象的个人特征 性别,上课项目,参加体育活动次数/周,是否独生子女,月消费,学习成绩 研究者

体育课兴趣 内容,人际关系,身体效果,竞争 朴真美(2008)

运动持续意识 想持续参与运动,可能继续参与运动 李东俊(2006)

合计 43个题项 (Likert5点量表)

1.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为了检验高校体育课兴趣的效度,本研究采用了PC主因子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分析过程中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对问卷题项和理论构成不一致,各因素间的辨别力不足,阻碍内部关联性的题项进行了删除。体育课兴趣内容35个题项中,最终采用了内容(4个题项),人际关系(4个题项),身体效果(5个题项),竞争(3个题项)4个纬度,16个题项。Kaiser-Myer-Oklin的MSA数值为.827,进行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能够满足。而且,Q(X2/df)=19.69也说明了高校体育课兴趣选定4个维度的理论结构也在统计分析中体现出大体一致的结果。此外,为了确保各题项一致性信度,本文还采用了Cronbach's系数α值进行了信度检验。检验结果高校体育课兴趣组成的4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α为.728~.883,说明了相当高的信度。

2.调查的步骤和数理统计

本研究为了揭示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把调查问卷分发给研究对象之后,采用自我评价记录法(Self-administrated method)填写问卷。完成的问卷中发现回答不认真,选项漏选的问卷进行排除。有用的资料按次序录入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处理。问卷资料录入在SPSS15.0统计软件后,采用了与研究目的相符合的技术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多元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表3是为了验证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而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人际关系中P>.005,说明人际关系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竞争(β=-.075),P>.005也说明竞争这个维度对运动持续意识没有影响。体育课兴趣中只有内容和身体效果这两个纬度对运动持续意识有着显著的影响(p

表3 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的影响

变数 B SE β t P

内容 .325 .063 .307 5.150 .000

人际关系 .034 .069 .033 .489 .625

身体效果 .465 .075 .440 6.210 .000

竞争 -.073 .055 -.075 -.1.324 .187

R .657

R2 .432

F 446.054

四、论述

本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高校体育课兴趣会提高运动持续意识的结果。其中,针对高校体育课兴趣中身体效果和内容这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的运动持续意识有着正面的影响。这也说明对待高校体育课,教师不能仅完成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在体育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相应对大学生增加一些负荷量,如增强学生的体力、增进学生的健康、满足学生对形体的追求、提高学生的精神力等,使他们通过一定负荷刺激肌肉满足身体效果;另外,在授课内容上不能太过单一化,应丰富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体质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同时也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放眼未来,转变思想观念,从教育入手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节体育课都体现自身价值特点,肩负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任。因此,在高校体育课中,在重视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体育课兴趣的培养,让大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成功感、成就感,使之热爱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内部的原始动力,是大学生运动持续意识的前提条件,根据本文研究结果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说明力为43.2%,也就说明了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高校体育课兴趣对运动持续意识的影响,强调高校体育课兴趣的重要性。为此,对25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除去回答不认真,选项漏选的问卷,总共选定了247名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使用了SPSS15.0进行了技术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高校体育课兴趣会提高运动持续意识的结论,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兴趣中内容和身体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二)建议

从上述研究验证过程中,我们得出高校体育课兴趣会提高大学生运动持续意识的结论。由此,也说明了大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影响着运动持续意识的提高。大学生运动持续意识的增强是大学生进行长期体育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因此,在针对高校体育课兴趣的培养,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1.在体育课中增强学生的体力、增进学生的健康、满足学生对自身形体塑造的追求,提高学生的精神力。教师应针对男女生理特征的不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女生多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男生多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为辅的多元型运动项目,合理安排教学方法通过对肌肉的刺激和生理负荷的累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2.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竞技技术的传授,多开展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的体育项目。例如:加强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课堂上组织一些小型竞赛活动、体育游戏等,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任波,王霞,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中学生兴趣和动机的调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9(3):64-66.

[2] 曾小玲,凌月红.高师体育课中学生兴趣和动机的调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1.12:54-59.

[3] 叶杰民.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J].孝感学院学报.2008.6:110-112.

[4] 张薇,董金果.高校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2006.8(4):53-55.

[5] 吾尔卡西・铁依甫江,帕丽达・克力木.高校体育课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观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91-101.

[6] 朴真美.关于参加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兴趣因素研究[D].韩国教员大学.2008.

[7] 李成君,金胜才.大学体育公共体育的参与动机,课程满足和运动持续意识的关系研究[J].韩国社会体育学学刊.2010(42):119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