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马 惟仁者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马 惟仁者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神奇的山水与饮食固然重要,但作为长寿之乡,巴马最可贵的就是当地人淳朴的仁爱观和孝道。

呈现着翡翠颜色的盘阳河,绕过绿色的山丘,在田野上勾勒出一个云篆的“命”字。千百年来,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先民未曾给这条河赋予过这样的内涵,但他们却一直在用不断刷新的长寿纪录,诠释着对“命”的理解。坐落在广西丘陵深处的巴马,只是个20多万人口的小县,但却居住着80多名百岁寿星。长寿,在那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风水矿泉水洞好空气

有个关于长寿的笑话,在中国很多地方流传。话说一位旅客遇到一位哭泣的老人,上前问他为何伤心。老人答曰:我爸爸打我。旅客以为是玩笑,将信将疑地到了老人的家,孰料真的看到了他的父亲。问起为何打儿子,那位老寿星回答说:谁叫他不去看望他爷爷?这样的笑话,在巴马是常见的事情。你能看到60多岁的农夫还在田地里干活,因为他的父亲、甚至爷爷尚健在。1991年11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会议上,巴马被确定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这个第五,只是按照发现的次序来排列。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巴马百岁以上寿星的比例位居五个长寿之乡的第一名。

长寿的第一客观要素是水,巴马的水就很独特。蜿蜒流淌过全县的盘阳河,看上去是一种蓝绿相间、半透明的样子。舀一碗水上来,十分清澈,和大城市里那种因工业污染而形成的混浊的河流完全不同。究其原因,是这条河时而在地上流淌,时而流入地下溶洞,携带了大量矿物质。经过专家检测,河水的PH值在7.38到7.53之间,呈弱碱性。由于水质好,水量大,巴马全县的“自来水”都是净化后的盘阳河水,闻不到氯的味道,可直接饮用。用这种水洗头发,只要一点洗发剂就能打出很多泡沫。

与其说是溶洞成就了盘阳河独特的水质,倒不如说盘阳河制造了溶洞。巴马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石中的石灰岩慢慢地被水溶解,经过上亿年,逐渐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溶洞。

在这些溶洞中,离县城不远的百魔洞是最有名的一处。此洞虽然怪石嶙峋,酷似妖怪巢穴,但并无魔鬼,甚至连蝙蝠都少见。“百魔”二字,在壮语中是“泉水流出之地”的意思。通向这里的路上,有许多老人提着水桶步行往来,明显不是当地人的样子。一问才知,他们大都是因为身患慢性病而到此疗养的游客。百魔洞吸引他们的地方有两方面,第一是从此处涌出的泉水口感好;第二是这里的溶洞中的天坑里植被丰富,空气中含有大量负氧离子,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因此,每天到此打水、吸氧就成了当地老人和来此养生的游客们的必修课。

膳食巴马三宝皆是菜

巴马当地没有什么灵丹、仙草的传说,那里的人最看重的“灵药”,是被称作“巴马三宝”的三道菜――火麻汤、烤香猪和炸油鱼。这“宝”字一方面是赞美这三样东西的美味和保健功效,一方面是因为离开巴马就无法享用到它们。

巴马种植和使用火麻的历史非常长,此地四季如春的天气也比其他一些地方更适合火麻生长。当地人把火麻种子磨成粉,经过滤后与各类蔬菜混煮成汤。这种汤是灰白色的,与黑芝麻糊和北京豆汁看上去差不多。喝起来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回味无穷。这种汤近年来被炒作称有抗癌、降压、降脂等奇效,但其实最直观的功效是润肠胃和助消化。不少多年便秘的游客,只在巴马饮用了几天火麻汤,病情就得到了缓解。而众所周知,便秘是很多顽症的病因,便秘一除,不少病就可以自然化解。火麻汤的灵,可能就灵在这里。

在巴马没有成为海内外皆知的长寿之乡的时候,这里的名片是香猪。香猪是当地人用近亲繁殖的方式培育出来的一种珍贵品种,体型小、体味轻,体型是中间塌两头翘,颜色是中间白两边黑,不像常见的家猪那样丑陋蠢笨。香猪之所以称之为“香”,是因为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作料也有香气。肥肉部分吃起来好似果冻,没有油腻之感。香猪肉中含有一种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预防血栓、扩张血管。在当地采访百岁老人时,很多受访者都自称每天要吃一些香猪肉。从宋朝到清朝,巴马香猪都一直是广西地区历年献给皇室的贡品。

巴马三宝中最具有神秘色彩、也最珍惜的是油鱼。这种鱼是一种生活在泉水中的珍奇鱼类,看起来很不起眼。它体内有不少油脂,下锅后就能自动流出来。所以做炸鱼的时候,只需提前在锅底擦一层防沾锅的油即可。油鱼口感酥脆,鱼骨也可嚼碎食用。这种鱼补血补气的功能很好,被当地人称作水中人参。但是这种鱼产量很少,而且只能在泉水附近的水域生存,不能人工养殖,所以现在越来越少。即便在巴马,也需要一定的识别能力才能辨认出吃的是不是真的油鱼。说不定十几年后,油鱼真的要卖到人参的价格。

巴马三宝都是菜,恰合药食同源之理。而除了这三样当地特有的养生饮食之外,巴马人还餐餐都吃玉米粥。在世界自然医学会认定的其他四个长寿之乡――外高加索地区、中国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的罕萨和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当地人也都不约而同地有食用玉米制品的习惯。这一养生之术,似乎更值得且便于我们借鉴。

人生积德孝顺最增寿

作为长寿之乡,巴马在20世纪才被世界认知。但翻阅史料,早在清朝,当地就已经有了全国闻名的寿星。当时,巴马还归属宜州永定土司管辖。嘉庆十五年(1810)冬天,皇帝听说这里竟有个老人活到了142岁,比他的父亲乾隆皇帝的享寿和自己岁数加起来还多,于是赐诗祝寿。诗曰:

星孤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

百岁春秋卅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

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

花甲再周衍无极,长生宝篆丽琅函。

这首诗被镌在石碑之上,至今仍立在宜州的一座亭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被皇帝亲自鉴定的长寿传奇。

传奇还不止一个,光绪二十四年(1898),皇帝钦命广西提督为巴马的老人邓诚才制寿匾一方,祝贺他百岁寿辰。匾上所写的是“惟仁者寿”四个大字,语出《论语・雍也篇》“知者乐,仁者寿”。孟子说过,“仁者爱人”,光绪帝赐给邓诚才的这块匾却也是名副其实。早年间,邓老先生在军中服役,六十岁时还参加了中法战争。荣归故里后,他用积攒下来的俸禄买了甘蔗的种子送给村民种植,改善了相邻的生活。他还把制作腊肉的方法教给大家,造福了一方百姓。所以,光绪帝要赞颂的不是邓诚才的寿,而是邓诚才的仁。

邓诚才的事迹并非孤立的个案,巴马居民长久以来就有行善、

“积阴功”的习俗。在乡野偏僻之地,至今矗立着一些木头和茅草搭建而成的阴功桥、阴功亭,都是善人捐资修建的,帮助行旅者过河和避雨。

巴马还有很多独特风俗值得一说。例如当地老人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由儿女定期将一些粮食倒到他们房中的米缸里,并请师公(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宗教职业人士)念增寿经文,称之为“补粮”。这是因为,当地人认为食粮就是生命力,人老了之后,生命力会衰微,而子女就要赠送一些食粮给父母,借此增加他们的生命力。

与补粮相比,“备棺”的习俗有点让如今的外来旅客惊骇。按传统,巴马老人到了60岁就要由儿女给准备一套棺材,一方面寓意儿孙升官发财,一方面能够辟邪,最重要的是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可能外人会觉得在家里摆个棺材太晦气,可巴马那些天天围着棺材生活的百岁老人足以扭转这种想法。惟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当地太潮湿,做好的棺材不入土,过一段时间就腐烂掉了,许多仍健在的老人家中的备棺,都已经是第二或第三个棺材了。

无论是补粮还是备棺,看似独特离奇,但其实就是孝道的体现。巴马居民都以家中有高寿老人为最大荣耀,而且极少有儿女分家独立生活的事情。即便是从老房子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小楼,也依然习惯大家庭一起生活。如此一来,老人不但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更能缓解伴随衰老而来的无助与孤独。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环境幽美、物产丰富的地方非常多,但为什么在巴马出现了那么显著的长寿现象呢?如今那么多追求长寿的“候鸟人”蜂拥到这里,最该带走的不应是香猪和火麻子,而是巴马人那种淳朴的仁爱与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