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冰雪世界的白色热情(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冰雪世界的白色热情(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北旅行小贴士

冬季到东北内外温差很大,需要带厚实耐寒的衣物。同时带上一些药品预防感冒。千万不要在出汗或衣物很少的情况下到室外,否则容易引起感冒,另外可备些清热冲剂。

东北的空气非常干燥,湿度一般在20%左右,因此保湿很重要。有些南方的游客,到了东北之后会流鼻血,这是因为没有饮水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其实很简单,每天多喝点水就没有问题了。女士带一只润唇膏。鞋子要轻巧而保暖。

“冷哦!”

2010年的冬至,笔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带着行囊空降哈尔滨,冰冷的空气瞬间在体内撞击,却难掩兴奋之情。满目的银装素裹,到处可以看到有别于南方的冰天雪地景色,一半冰雪一半火焰的热情与欢喜足以融化眼睫毛冻成的冰。

斯大林公园

第二天清晨,我们就在哈尔滨的当地购买了羽绒衣裤、羊毛衣裤,价格便宜不说,且厚实耐寒。南方游客到东北旅游,总会担心是否受得了那边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天气,其实不必过分担心,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但是适当注意保暖是必须的,特别是一些参加户外穿越的游客。此外,带上一套帽子、围巾加手套即可万无一失,在东北,有一种说法叫做“猫冬”。意思是说冬天不是干活的季节,应该窝在家里,而哈尔滨人却正好相反,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正好能激发人们的灵感。早上9点,你就能看到哈尔滨几个大的景点都有人都在堆砌冰雕,兴许是冰雪大世界临将开幕的缘故。每年冬天,在松花江上,都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工作,那就是采冰队。这些采冰队主要是来自市郊村子里的农民和渔民,冬季正是农闲和休渔的时候,他们便自发地组织起来采冰,赚点辛苦钱。

哈尔滨各个公园里的那么多冰雪建筑都是交给城市建筑公司来完成的,他们用半年的时间以水泥和砖瓦修筑着那座现代化的城市,另外半年他们就用冰雪打造一座梦幻的冰城。我们来到了始建于1953年的斯大林公园,这里位于松花江南岸,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性开放式公园,整个景区以“防洪纪念塔”为中心,因俄罗斯古典式建筑风格而闻名,同时也被视为哈尔滨的象征,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两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

站在一栋几层楼高的冰塔远眺江对面的太阳岛。虽然冰雪大世界还未开幕,却能想象得出未来时日的熙熙攘攘。岁寒时分,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将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来到这里,冒着严寒欣赏冰灯。这片耗资几千万元打造的冰灯即将在第二年的春天溶化,这无形中增加了这座城市的幽默成分,仿佛冬天的哈尔滨全部由冰块组成的。

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全国闻名的步行街,也是哈尔滨市最具有异国情调最繁华的商业一条街。始建于1900年,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其角色就有如香港的弥敦道。整条街区分为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的不是大型的百货公司,便是有名的时装店及特色食肆。由于街上禁止车辆行使,因此不论是平日或假期,街上的人潮同样是川流不息。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都说中央大街是“洋街”,自然要有一段“洋的历史”。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的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因为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所以置身其中,仿佛外国城市一般。

中央大街上最值得关注是巴洛克式的教育书店和俄罗斯式的马迭尔宾馆,他们是中央大街上镜率最高的两栋建筑。中央大街同时也汇聚了众多历史悠久的俄式西餐厅,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华梅西餐厅,原名为马尔斯西餐茶食店。华梅西餐厅以经营俄式大菜为主,兼营法意式菜系,建筑和饮食风格被认为是富有浓郁特色的哈尔滨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与北京马克西姆西餐厅,上海红房子西餐厅和天津起士林大饭店并称为中国四大西餐厅。著名俄式大菜有火锅里脊、奶油鸡脯、烤奶汁鳜鱼、炸板虾、铁扒鸡、红菜汤以及罐焖系列等,色味香型俱佳。

圣・索菲亚教堂

哈尔滨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教堂。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哈尔滨受到来自俄国的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于是随着俄国人的不断涌入,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1898年7月,铁路所属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从这座简易教堂开始至本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这些建筑不光是哈尔滨多元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汇集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建筑特色。

这些建筑以欧式风格为基调,集中展现了新艺术运动、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中国传统和现代主义等多种艺术流派相结合的建筑风貌,使哈尔滨成为中西合壁、古今辉映的建筑艺术城。而现在,在哈尔滨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些优秀建筑已经消失了,比如完全木制的东正教尼古拉教堂就早已在期间拆除了。

圣・索菲亚教堂与尼古拉教堂(又称喇叭台,原坐落于南岗区)、布拉维因斯卡亚教堂(原坐落于中央大街松花江畔)并称哈尔滨三大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1907年3月破土动工,地址在哈尔滨道里兆麟街91号(原水道街73号)懒汉屯附近,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1932年11月25日落成,教堂通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最多可容纳2000人。从此索菲亚教堂成为哈尔滨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堂,成为众多东正教徙神往的圣地。

除了巍峨壮美的建筑风格,索菲亚教堂令人着迷的就是陈列展览了三百多张哈尔滨的陈年旧影。老照片重现了十九世纪末以来的松花江畔的城乡嬗变:楼群乍起,街基始奠,工业方兴,江桥初建。

东升林场

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就从哈尔滨出发到东升,途中在五常市午饭,约3点到达东升林场。由于东升林场尚未开发,所以并没有游玩的项目,但原生态保存完好,可以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北方农村生活。当然,作为中国雪谷的一端,这里也汇集了全国各地来体验冰原林海的旅游。而这里的店主以及家人虽然不善言谈,但是淳朴、善良、细心。大小炕头、火墙、农家饭,让你深深地感受到东北林场以及东北农家特有的民俗风情。

为了领略穿越时沿途的景色,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是一条山道,穿越的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山路,有时路滑18公里的路程走得快的也要4个小时,体力稍差的要走7个小时,气温对于南方人来说相对冷些,但是对北方人来说不算很冷,因为不断在步行,所以马上会感觉很热,出汗,提醒大家还是要带帽子、手套、雪套、雪地鞋,普通的登山鞋在雪地里行走并不防滑,大家来之前要有选择性的选择好装备,登山杖在此时还是很好用的,节省体力不说还防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