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语文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语文教育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职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中职语文课程的设置名存实亡,教育教学中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无论是从学生的自我发展还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中职语文教学中都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现状;必要性;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密切相关的教育,在我国中职教育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本身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在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轻视人文教养”的现象。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重视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文学教育和人文教养。

一、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教育部颁发)中描述的语文课程性质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一方面包括教授的是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以及文学作品所包含的基本文学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语言和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专业课的学习是对学生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则重在精神培养,最终成为一个适应时展,满足时代需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

二、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今年来职业教育中加强语文教育,重视人文净胜的教育已成为业界普遍共识,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市场论和技术论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设置名存实亡,人文教育严重缺失。

中职语文教学不同于高中语文教学,它没有升学压力,突出的是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侧重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淡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老师普遍存在着轻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主义现象严重,忽视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职业教育片面强调为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是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经济增强,忽视人文教育,不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职业学校中,语文课几乎成为演讲课也应用文课的代名词,完全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2)语文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盛行的教学流程是:课文解题、划分段落、逐层分析、概括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在每一篇文本的讲解中采用者一套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呆板僵化,学生缺少思考,久而久之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听。即使有些教师注重课堂的提问,往往是从寻找答案的角度出发,忽视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理解。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容易造成学生的自我迷失。职业学校的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忽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忽视学生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中职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身人文素质的不足,会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甚至消沉、堕落,造成自我迷失。

总之,中职学校教育中“重技术,轻人文”,语文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强调其工具性,忽略人文性,忽视学生心灵和精神的成长,造成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

三、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中职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从学生自我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1)从学生的自我发展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就业储备技能知识,更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能力提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育人”不只是简单的传授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发扬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而言,仅有一技之长,不足以应对这个高速发展只是经济时代,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加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中职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满堂灌”甚至“满堂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展开形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努力探求文章背后的思想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这是一篇现代诗歌,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在脑海中够了出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图景,同时通过感受《雨巷》低沉、舒缓的旋律体会凄清、哀怨和惆怅的情感。

(2)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文情怀。语文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爱的教育以及理想和一直等人文教育,通过文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构建中职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中职生健全的人格。戴望舒在《雨巷》中以“丁香一样的姑娘”作为美好理想的象征,表达了“我”在古籍中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周国平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中通过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进而引发学生对“高贵”的解读,是学生明白一个人的高贵,不是体现在金钱、地位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灵魂和思想上。

(3)大力提倡诵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有多种:诵读、速度、略读、默读等,其中诵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强人文素养的最佳办法。诵读也就是吟诵、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方面的投入,是读者在语言音韵的变化中感知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沉浸在文本所营造的分文中。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的感知,收到作品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感染熏陶,从而无形中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雨巷》是一篇音乐性极强的诗歌,诗中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的手法,营造出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感受到诗歌中舒缓、低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从而感受到文章中所抒发的凄清、哀怨、惆怅的情感。

(4)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斯文,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师生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语文文本的讲述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旁征博引;问题的设置上要有梯度,难易不一,详略有别,顾及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如《雨巷》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几句诗句通过丁香花的颜色、芬芳、忧愁描绘了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哀怨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诗人对丁香往往具有伤春、忧愁情怀,如南唐李璨《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又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通过课外知识的援引,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范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兴趣。

(5)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限,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开阔眼界,进而提高思想觉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精神。中职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阅读行为较少,阅读的作品数量较少,阅读多半处于盲目状态中,阅读局限于“快餐文学”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阅读书目,阅读类型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可以读散文,可以读诗歌。

参考文献:

[1]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索[M]

[2] 张圣起.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教育探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