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峡两岸图书交流最佳平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峡两岸图书交流最佳平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是由成立于1989年的厦门对外图书交流中心按照中央、省、市有关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要求,经有关部门批准,于2009年10月,整体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国有文化企业。

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494万元人民币,目前控股子公司有:厦门外图进出口有限公司、外图(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厦门外图台湾书店有限公司、厦门外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外图图书有限公司。在新的起点上,外图集团将继续致力于两岸图书文化交流,进一步把厦门外图建成两岸独具特色的图书文化交流基地,以传承中华文化,推动全民阅读为己任,做大做强海峡两岸文化服务产业。

青岛出版集团的标志,是两个“版”字,一正一反,一红一白,恰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阴一阳的意味。正如青岛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高继民所说,出版亦是如此对文化进行着复制和传播,这就是出版的本质所在。

高继民当初从中科院植物所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是进入了出版行业。他说:“我这个人坐不住,在实验室呆着就很痛苦。我喜欢文学,喜欢交际,脑子里的点子也比较多,所以我觉得自己是天生做出版的料子。”在河北科技出版社工作了六年之后,1992年,高继民调至青岛出版社(以下简称青岛社)。彼时,青岛社刚成立五年,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举家迁至青岛后的二十年里,高继民亲历了青岛社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1987年1月12日,靠着青岛市给的五万元贷款,租下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青岛社便正式成立了。直至2001年,青岛社已拥有60多名员工,每年出书100余种,全年销售实洋达到6000万左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青岛社在出版界努力摸索并逐渐站稳了脚跟。

也就是从2001年开始,青岛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01至2009年间,青岛社几乎每年保持20%的增长速度,销售收入从6000万发展到3亿多,年出书达到3000多种,其中出版新书500余种,重印书2800余种。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青岛社提出了“实施出版战略转型,加速资本和品牌积累”的发展战略。高继民解释说:“资本积累指的是必须尽快增长实力,增强资本竞争力。但是光有资本也不行,没有自己的品牌,资本就失去了依附。”在青岛社的发展策略中,资本第一,品牌第二。“因为光有品牌,不一定有经济收益;而有了资本,我们却能够依靠资本优势培育品牌。”在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青岛社开始培育品牌,努力将出版社做强。2009年3月18日,经过了20余年辛勤耕耘之后,集编、印、发、供、贸于一体,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六大媒体齐全的青岛出版集团成立,青岛出版社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以制度确保发展

今年已是高继民任职青岛出版集团的第20个年头,从一个小小的出版社,到如今规模庞大的集团,期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他都是见证人。在他眼中,2001年是集团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我觉得2001年是一个最大的转折点。之前社里主要靠人管理,那时候规模很小,员工也少,所以领导指挥起来也比较方便。”但随着青岛社的一步步壮大,单靠几个领导来指挥统筹所有员工,已经不符合出版社管理的现状。于是,自2001年,开始融入企业管理的思路和概念。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在国有体制下运作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但对于青岛社来说,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继民说,在制度方面,青岛社着实下了一番“狠劲”。“当时社里决定落实管理规范之后,当下也没引起多大反应。可到了年底,大家就真的震惊了。”让青岛社员工“震惊”的是这么一件事:青岛社有位编辑,做书非常认真,肯下功夫,社里为了表彰他的优秀业绩,根据制度规定,在年底给他颁发了几十万元的奖金。“我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光奖金就拿了20多万,那在2001年可不是个小数目哇。”出版社对奖励制度的兑现,让编辑们认识到,认真工作就能换来应得的收益,这一下子就把全体编辑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正如高继民所说,“好的制度不执行,还不如没有制度”。

有奖就有罚。青岛社在图书的编校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所有审校发现的问题,上级机关审查的结果,或是读者反馈回来的问题,我们都要一一落实,然后按照规定来处理。”高继民介绍说,关于编校方面的问题,青岛社每年都要开出几万块钱的罚单,毫不客气,有的编辑可能会被罚到四五千元。但是奖罚分明的制度,让所有编辑都非常信服。严格的质量把关制度,训练出了一支业务能力超强的队伍。

与严格的奖惩制度相比,青岛社的选题审核制度却要“宽松”很多。但并不是对选题的不负责任,而是最大限度地尊重责编的决定。据高副总编介绍,青岛社的编委会是社内的最高内容决策机构,通常由总编辑带领委员会对选题内容进行管理,但责编在选题的确定上有相当大的自。对待责编报送的选题,编委会也不会过多地反复论证。在高继民的理解中,“出版是高度个性化的东西,过度的选题论证容易以偏概全,反而把明珠淹没了”,“对选题的理解最深的就是责编,因此应该高度尊重责编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正是因为有着社里给予的高度信任,青岛社的众多编辑才能放开胆量,落实自己的选题;而青岛社也由此实现了在各种类别、不同选题上的“全面开花”。

在高端文化中培育品牌

青岛社的众多图书品种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美食类图书。从2005年试水美食类图书至今,青岛社共出版美食图书128种,印刷580万册,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在18%左右。随意走进国内任何一家书店,几乎都能看见青岛社出版的美食图谱。然而,在美食类图书方面拥有相对垄断的优势,并没有让青岛社停下继续挖掘探索的脚步。近年来,饮食文化类图书成为青岛社的又一个着力打造的板块。对于这一新的发展方向,高继民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思路:“我觉得随着网络的普及,资讯的获取很容易,因此资讯类出版物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你想做一道鱼香肉丝,可以上网查找菜谱,完全不需要去书店买一本书回来看。”因此,高继民希望能够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一道菜,它的背后有没有故事呢?有没有承载着民族文化呢?我们应该往文化方面,往深度的方向挖掘,这样传统出版才能实现新的发展。”目前,青岛社在不断拓展饮食文化图书的类别和规模,代表品种有《中国菜肴史》、《中国面点史》、《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等。青岛社希望实现美食类图书向文化方面的转型,并在转型过程中“重新塑造读者群,重新定位出版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