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敏感川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持下,对24例静脉注射注射球蛋白非敏感型川崎病进行临床分析,同时结合着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一定剂量的地塞米松,对其治疗效果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不敏感治疗川崎病患儿的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在原有的基础上配合地塞米松注射,在取得好的退热效果时,还能提高医治质量。

关键词:川崎病;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05-01

作为儿童血管炎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川崎病的最大危害在于在后续的病程中,极其容易引发冠状动脉损害。而在当前川崎病患者的治疗中,多数医务人员会选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一途径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针对性,因而治疗效果并不显著。甚至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出现持续发热、冠状动脉损伤等现象,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此可见,在治疗川崎病的过程中,仍需医护人员加大研究步伐,研制出与之相符的治疗措施。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2011年4月-2011年9月期间收治的24例川崎病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在原有的治疗方案上加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对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03年4月-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24例川崎病患者,年龄多在3岁-9岁,其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9例。在入院前,均出现连续4天高热现象。并在接受5-6d的治疗后,仍无退热趋势,由此将其诊断为IVIG不敏感川崎病。

1.2 治疗方法:在对这些患儿进行治疗时,需要医务人员结合着患儿的实际患病状况,在接受IVIG 2g/kg的输注,同时配合着口服阿司匹林50mg,通过观察患儿次日的退热状况,若一天后再次出现发热,且体温较高时,应结合着患儿的身体状况,添加适量的地塞米松静注,并在一周后对患儿的心脏彩超进行复查,确保其心脏功能恢复正常,冠状动脉停止扩张[1]。

2 结果

通过相应的比较能够看出,IVIG不敏感川崎病与IVIG敏感川崎病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本文的24例患儿中,都为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一般来讲,通过检测不难看出,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其病症多表现冠状动脉瘤及中度以上的冠状动脉扩张。在对这些患儿进行治疗时,12例患儿在使用1-2次的IVIG1-2g/kg后,其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且7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针对没有缓解的症状,可以结合着医务人员的治疗效果,使用适量的激素治疗方法。但在这些治疗中,都离不开阿司匹林的治疗配合。在实际应用中,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在经过4个月的回访中,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没有出现任何病变,治愈率达100%。

3 结论

针对川崎病对儿童造成的威胁,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将IVIG与阿司匹林相结合,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有着极好的预防、控制效果。而在具体治疗中,患儿若经过IVIG治疗后,在36h内没有退热,即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不敏感川崎病。在我国众多川崎病患者中,仍以不敏感川崎病为主。

针对不敏感川崎病的实际治疗模式,多数学者在经过试验研究后,仍以IVIG治疗法为主,同时在使用两次没有取得疗效后,方可考虑激素治疗。而这些,都需要医务人员在准确掌握患者病症的基础上进行诊断,避免因诊断失误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在本文的研究中,多数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亦都使用IVIG治疗法,且在使用中,患儿的体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其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一些使用IVIG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激素进行治疗[3]。在引起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既包括患儿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包括病症的严重程度,但这些,都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详细的考虑,得出完善的诊断结果。在预防IVIG不敏感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过程中,其采取的预防措施。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提出第一时间使用IVIG的治疗理论;当前,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整个医学界仍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在实际治疗中,若IVIG治疗法没有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且患儿的病症没有得到缓解,这时,医务人员应考虑使用激素治疗,并将其利弊全面告知患儿家属。由此可见,在治疗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过程中,仍需医科人员加快研究步伐,研制出科学完善的治疗技术,在提高不敏感川崎病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为患儿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忠东,张永兰,赵地,杜军保,鲁珊,衣京梅,侯安存,周忠蜀,丁国芳,林瑶,刘冲,北京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0)

[2] 朴金花,金莲花,孙景辉,金春姬,翟淑波,吕洁.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05)

[3] 谢利剑,徐萌,黄敏,陈秀玉,李锦康,华仰德.54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及伴冠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