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讨论式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课堂“讨论”的作用

通过课堂“讨论”,不仅能巩固、加深课堂讲授和自学获得的知识。尤其能很好地培养科研能力。学会提出问题,收集一定的事实和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和论证问题,作出结论,以及在争论中表达自己的正确观点,反驳别人不正确的观点。它的重点在于师生共同研讨和辩论,使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接受和确立比自己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案或思维方式,同时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讨论具有合作性。无论是同桌的双向讨论,还是小组讨论,乃至班级内的大讨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互合作行为,这种合作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探究氛围。讨论具有交流性。通过讨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意见,实现课堂内的互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动态发展的特质。讨论具有探究性。课堂讨论本身就是一项研讨行为,有利于思维的碰撞,新的观点的生成,也有利于个体在讨论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点,加以更正。讨论具有平等性。不管讨论的最终结果如何,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便是给了学生平等的、对话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主人,都有责任发表见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有效讨论”的前提下,讨论的真实价值和功能才能实现,而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讨论的“有效性”有待加强,大量无序的、虚假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

2 怎样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2.1注意做好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2 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对老师提前布置的讨论题要充分预习,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要学会必要的归纳、整理。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相互尊重,鼓励学生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都关心所谈的话题,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变得心胸博大,并更容易理解他人。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学会赞赏。遇到困难和分歧较大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

2.3 发展讨论方式的多样性

“讨论”的程序主要分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讨论三个环节。

个人学习是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材料和阅读分析、归纳论证和确立观点。小组学习是分小组进行交流与质疑,重新整合材料和深入论证,分组讨论,争取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为班级讨论作准备。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有时这种讨论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课堂讨论时,各小组推选的发言人分别阐述本组观点,然后可质疑对方的观点并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就有关观点和材料进行小结与评价,这种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全班同学共享资源与科学结论。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是给以恰当巧妙的启发、引导和点拨。

如果每次讨论的形式都很单一,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如学生分组实验证明一包白色粉末是由碳酸钠和氯化钠一种还是两种组成的,要求每一个小组设计一种方案,然后根据可能的方案,先小组内讨论,再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把几种可行的方案进行小组分工,分别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果。这样的实验效果好,学生的兴趣浓。有时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可以要求学生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讨论。如已知苯的分子式和一些性质确定苯的可能结构简式,然后。把写得快的同学的结果用实物投影仪打出,或在黑板上写出,并且要求这位同学说出道理,与其他同学进行争辩。再如,设计分离氯化钙和氯化钠两种固体、以“二氧化硫的功与过”、“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硫酸厂的厂址应选在何处?”、“人造沼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什么作用?”……等为题,课前将4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以课题的方式,通过查阅资料、上网交流讨论的方式准备好发言材料。上课时每个小组由代表进行发言和展示,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评定等级。这样的课组织的好很有成效,实践证明比老师“一言堂”要好多了。而对于复习课教学,课堂“讨论”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最有效的途径,关键是教师用问题把所教的内容串起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解疑。例如,复习胶体的时候,在讲评经典习题的时候,可以把蛋白质的有关内容穿插其中。讨论题设计如下:①什么是蛋白质的盐析?②蛋白质为什么会盐析?③加盐都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现象吗?④酶从化学成分上看,属于哪类物质?⑤为什么血液可以看成是胶体?⑥当不小心手出血时,可以涂抹三氯化铁溶液止血,这是什么原因?⑦蛋白质的盐析与蛋白质的变性有什么不同?⑧当蛋白质中混有食盐时如何提纯?⑨利用厨房用品,你能进行淀粉和食盐混合物的提纯吗?应如何操作?为确保得到高纯度的淀粉,实验的关键是什么?⑩某植物蛋白溶液,遇盐卤或石膏水均发生聚沉,而食盐水不易聚沉。对此你对这一植物蛋白有什么认识?高三化学复习中我们经常作这样的尝试,而每当我们这样的努力时,学生总是表现特别活跃,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简直让我们教师本身也深受教益,学生对这样课型当然也十分认同。

2.4 明确教师在“讨论”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和“评论员”。作为“裁判员”,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要善于为小组讨论设计各种话题,让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也有感兴趣的话题,并及时给予鼓励。作为“运动员”,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的参与,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我们往往主观的认为,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与见解。因此,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讨论过程中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观点的权利,教师的参与在于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同时,教师要调控好讨论的时机和时间,有的讨论题是备课时设置的,有的则是同学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见解。无论那种,都要围绕一定的目标,控制好讨论题的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真正起到调动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在组织学生讨论时,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切不可为了“赶场子”而使讨论沦为浮光掠影的“合作秀”。作为“评论员”,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对讨论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激发学生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中的热情。总之,教师的角色要随着讨论时情景不同而不断地转换。

3 教学体会

在教师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1)对讨论的问题难度时机缺乏认真的设计。

(2)对讨论的效果缺乏深刻的反思。

(3)教师不习惯更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一些问题。

(4)对于无法预测的问题,学生提出后,不能继续进行研究。特别是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往往不能及时深入地进行展开讨论。

(5)没有整合教学资源,同一个问题经常有重复讨论的现象。

在学生方面,有三个方面需要完善和改进:

(1)学生的参与率不够,往往是优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的思维。

(2)学生多数喜欢听记,不习惯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3)课后时间得不到保证。

4 几点建议

4.1 教师教学方式必须要改变

因为教师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教学方式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无从谈起。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标中提出的宗旨和目标,学会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把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改变自己那些不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平时注重培养教学的民主化、协商式的教学意识,走下讲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另外,建立学生个人信息资料卡,获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知的”、“行为的”、“情感的”投入状况、程度的信息资料。

4.2 教学的评价方式必须要改变

教学的评价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方式要多维,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科学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等。所有教育同仁都知道。但是,一旦走进常态下的课堂听课,却发现大多课堂上致力于实现的教学目标由三维变成了二维。那就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他高层次的目标却荡然无存。所以就会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考。至于公开课上采用学生动手探究、分组讨论,使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给领导看的,一旦关上大门,一切照旧。因此,严酷的事实使我们痛切的感到,新世纪发展性课程教学评价理念的落实远比新课程的推行与实施困难得多。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转变评价理念,更要花大力气和更多时间去关注自己从事的工作,探索其规律性,真正让课改的春风吹到课堂,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决不能把“讨论式”、“合作探究式”当成体现新课程的装饰品,似乎课堂内多增加几个问题进行提问,就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那就大错特错了。一堂课是否需要“讨论”,是由课堂教学内容决定的。而不是教师一时的心血来潮。一般而言,概念、原理等理论性强的内容不适宜讨论,讲授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复结课、问题探究课等发散性问题比较适宜讨论。因此,课堂“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那种都要使用在需要时和有效处。不能为用而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