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古文经典作品的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古文经典作品的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母语课程,它具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也具有传承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使命。前者使得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学科课程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特征;而后者,则使得语文与其他学科又有所区别,拥有独特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更应受到重视,尤其应加强对古文经典作品的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植民族文化之根。本文拟从中学古文经典作品“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方面作进一步说明。

一、中学古文经典作品教什么

这里所说的古文经典作品,是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古代典范作品。这些作品积淀了几千年来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标准规范的汉语书面语的典范之作。

对于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文经典作品,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学习掌握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明确现代汉语的某些语言元素与古文经典作品存在着必然的流与源的关系。

例如:《诗经》里的文章含有大量的四字短语,如“载笑载言”“信誓旦旦”“窈窕淑女”“辗转反侧”“在水一方”等。司马迁在《史记》中则运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重于泰山,轻如鸿毛”等。《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里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这些语汇已经成为固定词句或成语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汉语书面语当中。教学这些古文经典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并熟练掌握这些语言词汇和相关句式,运用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运用到写作当中,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为细腻准确,富有表现力,而且可增添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作者的情与意往往含而不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诗词是成就中国文人儒雅性格的重要因素。汉民族所具有的温柔敦厚、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与中国诗词的情意表达方式大抵吻合。而先秦诸子的散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范例。

除了古文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和含蓄风格,古典诗文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例如,《诗经》大量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托物起兴,增添了诗歌的诗意美,其中的《诗经·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篇,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场渲染了情感氛围;《诗经·氓》里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叶的生长茂盛比喻男女主人公新婚的美好情愫,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随着时光的流逝,女主人公的容颜渐趋憔悴,她与夫君的爱情也将随之淡薄。

此外,古文经典作品中还包含着许多的文学文化常识。例如,古人的名、字、号,诗词格律,文章格式,等等,这些都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细节,教师在教学时应提示学生学习并掌握它们。

其次,深入理解古文经典作品,吸纳古文经典作品的内涵及其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古文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经典作品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积累和丰富自身的语言,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除了作为现代语言的源头活水,古文经典作品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理解这些文化内涵,对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诗经·氓》里的女主人公的一篇爱情告白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今天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善良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坚贞不屈的性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屈原为了保持纯洁忠诚的思想,任凭路漫漫其修远,甘心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阅读古文经典作品,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怀,体会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中学古文经典作品应该怎样教

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为娱乐消遣而读;为学习而读;为获得精神愉悦而读。学生阅读古文经典作品,则多半是为语文学习而读,为获得精神养分而读。

学生读好古文经典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尽可能地直接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读原汁原味的古文经典作品,切忌任意发挥,随意演绎;二是对古文经典作品要心怀敬畏,“敬”指严肃、认真的态度,“畏”即畏惧,引申为谨慎、不懈怠。对古文经典作品持有敬重的态度,严肃认真地阅读,才能读出其内涵,吸纳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智慧。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教学这些古文经典呢?下面以《诗经·氓》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明确古文经典作品的价值。教师通过提问或讲解,向学生教学《诗经》的相关常识。如《诗经》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首,其价值非同一般,教学时可结合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等篇目,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经》中爱情诗的主题及创作手法。

(二)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时注意积累字词、短语和固定句式,因为语言和词汇是贯通古今思想的媒介,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如说(脱)、泮(畔),以及“蚩”“贰”“爽”“渐”“靡”等词在古今语境里的不同意义要给学生讲清楚。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和文中的重点字句,教学时通过问答或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解读。如《诗经·氓》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诗经·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诗歌从男女主人公恋爱与新婚时的快乐写到婚后的悲剧结局,这个故事由乐到悲的转折点在哪里?从文中找出这些诗句。有的学生找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有的学生找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的学生找出“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时师生可展开讨论:这个转折是从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的清醒认识开始,这个清醒的认识具体体现在诗中的什么地方?学生找到如下两句诗: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请学生朗读这两句诗,揣摩女子此时的心情。

在这两句诗中,上句用比兴手法,以斑鸠食桑葚过多易醉来比喻人沉迷于情网无法自拔。下句表达了女子经历婚姻失败后的痛苦呐喊,她从自身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深刻的教训,对造成悲剧的当事人表达了最强烈的控诉。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两个句子,要注意感叹句的表达效果,教学时请学生翻译。

学生:斑鸠啊,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女子啊,不要沉迷于男子编织的情网!

教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大意是对的,但没有把感叹句的表达效果表现出来。如果翻译成“斑鸠啊,千万不要吃太多的桑葚,否则会醉倒的!世上的女孩子呀,千万不要沉迷于男子编织的情网,否则会无法自拔!”两种翻译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不要”前面多了一个状语“千万”。

老师:对,这个“千万”或者“一定”,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这就是感叹句具有的表达效果,翻译时可不能忽略。

(四)分析人物形象及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文本,结合文本分析氓与“我”的形象,探讨造成主人公婚姻悲剧的主客观原因,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那就是理性地对待和处理个人感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五)回顾总结。《诗经·氓》是一篇经典之作,通过学习文本,学生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①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学会运用。②《诗经》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作品,我们学习古文经典作品,要做到古为今用,吸取前人的经验智慧。③寻求爱情是为了追求幸福,有尊严地活着,让自己和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中学古文经典作品的教学,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教学时,究竟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这方面,英美母语课程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例如,英国语文课程规定“人人必读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被奉为“英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多年来,英国的语文课程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与评价已经建立起一套教学模式与评价规范,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及大学预科考试都与莎士比亚作品密切相关。又如,美国语文教育也十分重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学和文化情感。美国高中11、12年级都开设有《美国文学》课程,教材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为7个单元,单元主题依次为起源和境遇、从殖民地到国家、个人主义精神、冲突与扩张、美国的变化、现代化时代、国外战争和国内冲突。借助文学教育,使得美国精神与文化传统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烙上深刻的民族印记。

(作者简介:王爱娣,南京大学文学硕士,任教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2000年以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大学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撰写出版的《美国语文教育》,被中国教育报等媒体评为“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美国语文教育系列研究论文获得广东省深圳市首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