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传统班级授课制对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类文明持续发展。面对根据学习者个性去选择学习机会的第三次浪潮,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加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评价内容和标准,将课堂形式多元化,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把教师的授业中心转移到纠偏、点评、总结和释难上来。
[关键词] 班级制授课 中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起着不同的作用,学生也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中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模式已经如同风中残烛般不堪一击,又岂能担负起中国教育事业的重担。
在学校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制度,它们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中世纪的小组教学,英国的导生制,按学生能力分组教学的曼盖姆制等,但在这些教学组织形式中班级授课制是采用最普遍,影响最大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和发展300多年来,已充分地明确地显示出其局限性以及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扼杀。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提出并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对学生之细致认真。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而我们现在的授课方式是以“课”为单位,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群体,由一位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学内容,实行分学科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大规模,集约化地将阶段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造成了教学进度程式化,教学内容强制性统一,实行“一刀切”。学生作为被输出对象,只充当了“硬盘”的角色,将教学内容机械存储,再加上在考试的过程中,标准答案的存在更让学生重复进行机械化的“输入”“输出”工作,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思路都相差无几,成为“模式化”的人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类文明持续发展,面对这种根据学习者个性去选择学习机会的第三次浪潮,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讲。对同一个学生而言,各科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有学习的动力,兴趣浓厚或者有较高的天赋,那么就学得快;而某些学科兴趣单薄,学习滞后,久而久之,必会出现偏科现象。那么势必需要加强薄弱学科,提升优势科目。
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基础好的要求老师讲课进程加快,以吸收更多新鲜知识,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老师现阶段讲授的知识尚且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更无法进一步学习下一阶段的课程。
而在当前教学中则以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注重的只是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仅仅成了学习机器和工具。而在考试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学生用标准的答题方式来回答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同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思路都相差无几,成为“模式化”的人才。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能力发展、身体健康等等方面更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发挥。班级授课制就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讲。各个学生对各科的天赋、兴趣、进度都不同。那么教师在授课时对教学进度和方法上很难把握。在当前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追求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而特别讲究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采取统一的方法,按统一的进度以及统一的要求来开展教学。照顾到优等生,那么中等生就会觉得学习吃力而差等生则一问三不知,完全云里雾里;照顾到差等生,那么中等生会觉得进度稍慢,而优等生更是浪费时间;如果选择照顾大部分的中等生,又会出现无法满足优等生对知识的渴求,而差等生则被一路拖着跑的情况。于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在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一定要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有望的学生准备的,落后生几乎成了异己分子。这种教学实在是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发挥和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现。班级授课制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第三,班级授课制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扼杀”。在许多关于教育批判的文章当中,不少都是针对中小学教学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分析,对照现实,学生被扼杀的不只是身体健康和个性,更甚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扭曲。
当前教学中,繁重的课业,机械重复的作业和练习、繁多的考试和来自家庭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压力,已经使中小学生心灵难以承受,使中小学生对学习产生普遍的消极情绪、逆反心理和心理疾病,近几年都有相关的数据表明自杀年龄已经呈低龄化趋势,中小学生的健康心智无法得到发展。
最后,从社会的需求性来讲。教育是每个公民都会参与的而且能为国家输送不同人才的社会活动;在素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认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全盘考虑教育中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才能在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中对教学进行改革。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只接受统一的标准答案,其个性、创新能力、兴趣爱好都已被磨平了棱角,就像批量生产的机器人。毕业后无法满足社会上各种不同特性的职业的需求,才会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种模式的教学,可以说是对国家人才资源的低效率的开采和挖掘,也是对人才资源的高浪费。教学只着重于模式化学生的制造,而不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个性等方面的培养,从而抑制了我国人才的成长。
加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评价内容和标准,将课堂形式多元化,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缩短教师的讲解时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把教师的授业中心转移到纠偏、点评、总结和释难上来。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大力推广学案教学。实现教学案一体化向学案教学的实质性过渡,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让学案取代教案。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正确发展,不能偏废也不能拔苗助长,因材施教,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特点和特殊教育需求出发实施教学,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不是一句口头喊喊的空话,它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现状和实质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黄济.教学组织形式.小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