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密切,教育应该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品质。关于语文的情感教育,在过去的语文教育中是被意识到的,但不是被重视的问题。在前人对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出发,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研究策略包括: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感情参与,注意情感的引导等策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好学,最终点燃起生命的火花,把学生情感推向崇高的境界。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专家对情感教育都有过探讨和研究,他们分别从思想教育、审美情趣、价值观培养、人格塑造等众多方面进行过探讨研究,都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1]大部分教育专家的研究是针对目前语文教育中只注重认知,却忽略情感的现实提出的。“学校美育的另一个误区:一味强调美育的知识教育内容,从而忽视了更重要的方面。要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去体验,情感性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教育。”[2]也有专家指出情感教育应主要重视两个方面:“其一,情感教育使教育目标真正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其二,情感体验使人的情感得以唤醒和自由地释放,使人性得以自由舒展。”[3]

为了认识语文的情感教育,有必要理解“情感”这个概念。情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4]《辞海》的解释是:“在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5]《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6]“情感是人们对人、事、物、景等客体产生的情绪体验,情感是审美的动因和中介。”[7]语文情感教育通过教材媒体来接通学生情感渠道,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在激动的情绪中,与独特的感性形式和普遍的理性思想联系,并渗透其中。

一、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激感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情动而辞发”。心理学所认为的兴趣是一种审美意识,它反映着人们对于事物的一种喜爱与兴趣,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情感的波动。这种情感波动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对写作材料的认识和教学内容引发。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先天禀赋。当我们以“有情”的眼光来观看世界时,世界便仿佛充满着诉说不尽的意味。情感是高贵的东西,能燃起人的生命的火花,把人推向崇高的境界。

人类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情绪却是非理性的,情感也是有着某种感性的意蕴存在,所以情感教育注定被排斥在教育之外。所以,教育长期以来就是理智的教育、认知的教育。中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语文教育也是如此。由于过分推崇理性,语文教育往往背离了人性和人情。把人的情感排斥在教育之外,势必会造成教育的畸形,从而扭曲人性。完整的生命不仅包括知识、智力、智慧等认知因素,也包括一些情感因素。催化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知识,发展认知,所以说情感也可以成为一种提高认知的手段。情感的作用有很多,但在语文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一种手段,情感的融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学、好学。“科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脑的机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它是大脑对世界的一种不同于认知的反映方式——情感的反映方式是整体的、弥散的、非线性的,指向内心体验;认知的反映方式是分析的逻辑的、线性的,指向客体的判断。”[8]因此,情感对人的发展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

二、实施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感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情境中的因素又会对情感产生综合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入文章所设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一般,深入到作品情境中,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情感时,若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该创设典型的情境,否则学生就难以理解;若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就要让学生和作者进行换位体验,否则学生就更难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换位体验实际是让学生与作者或者主人公进行角色交换。不要轻视这个角色互换,这可以使我们的学生调动很多的情感参与到这个情境中,而且还能够体验一次不一样的人生并达到情感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常问一问学生:假使你就是作者或者文章主人公,会怎样?如果在语文课上学生成了作者情感的旁观者,学生与作者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那也许就背离了文学作品本身对人的情感的引导功能,更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感情参与

中学生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已经能鉴赏一些文学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较浅,但思想感情还是较为丰富的,大部分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由于自身及社会的种种原因,中学生有时还不能明晰情感,其实,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如何体现呢?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9]这句话的意思是是由于自然万物发生了变化,人的心灵感知到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情感活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没有参与感情就不会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情感作用,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也难以实现它。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常常能体现这一点,如张学新老师的一篇《诗意的荷塘,诗意的月色》,就是他在施教《荷塘月色》时总结的。他认为“高中新课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熏陶,因此,语文课即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的双重任务。”[10]张老师在开讲《荷塘月色》时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带领学生一起去畅游清华园,当然不是去真正的清华园,而是利用多媒体。张老师不做任何启发,而是让学生看完短片后说出第一感觉。学生此时只有融入自身的情感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家的笔下,景物因人的出现而充满动人的色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应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景物,从而使它们焕发出个性化的魅力呢?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一同来试试看,做到心中有爱,做到笔下有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注意情感的引导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情感的丰富性和外显性,教师的情感是一种‘催化剂’。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去,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拨动其心灵之弦,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师生共鸣。”[11]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教学经验,不仅要有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又要有充沛的热情和民主精神。教师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能科学地结合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设计好情境,自然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阅读很重要,正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对于父亲背影的一段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12]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品味这些句子,他们的思想定会丰富起来,脑海中自会出现“父亲”那“步履蹒跚”的背影,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中朴实无华的父子深情自然会使学生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朗读中,深刻的内涵以及美好的人情之美都流入学生的心田,优美的语言也是传达这种情感的基石。在离别时,父亲说:“到那边来信。”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却表现了无限的关切和慈爱,这是最后的叮咛嘱咐,蕴涵着父亲牵肠挂肚的万种深情,显示出作者语言提炼上的功夫。平实质朴的语言,不掺杂任何夸张和修饰,成功地塑造了父亲的形象,尽情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使人享受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素雅之美。《背影》的语言清丽质朴、含蓄精练,短句多,对话少,干净利索,读起来朗朗上口,平易近人,宛如作者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平常事,有极强的现实性,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真实的情感。学生通过移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仿佛此时自己也正感受着父亲的万般心疼与,再见父亲时难免不多心疼一点父亲,也会对如山的父爱多一点感悟。

当然,主张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并不是否认其它形式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每篇课文中都强调情感教学。只是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被忽视的倾向,才会主张要重视情感教学,恢复情感教学的地位,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继秀.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放.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0,(1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现代汉语辞海委员会.辞海(二卷)[Z].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

[6]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9]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张效民,禹明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丛书——高中语文[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1]史佳琳.中学语文情感教学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 2010,(05).

[12]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储清照 福建漳州师范学院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