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的现状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的现状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正成为文学批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繁荣了整个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但相对于小说、诗歌,仍存在明显的不足。总之,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是不足与优势并存,困难与道路同在。

关键词:新时期 散文理论批评 建构 缺陷 优势

一、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存在明显缺陷

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之所以存在明显缺陷,既有着历史的原因,也有着时代的影响。自20世纪初期至“”时期,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较为缓慢。新时期以来,散文批评理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一方面,由于积弊未改,新时期的散文批评研究仍然保留着前两个时期松散性、政治性的特征,其批评理论的建构表现出积弊未改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有着较强的原创性,其成果“生产”的难度相对较大,因而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仍存在明显的欠缺,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批评成果的不足。新时期的批评理论仍然较多地侧重于对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整合。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与散文本身所强调的闲适、自由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正如前面所说,对“现代性”话语的承载能力较弱,散文与小说、诗歌相比较,后者更能清晰而又明确地承载反帝反封建、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性”话语,而散文则侧重于对内心闲适、性灵的抒发,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散文批评也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被忽视和冷落。三是与快节奏下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也有着密切联系,批评家们往往去选择一些理论积淀深厚、较为宏大而又易出成果的批评点,而研究基础薄弱、体系性相对较差的散文批评则往往被抛之脑后。

二是理论自身的薄弱。新时期以来的散文批评理论仍然处于平面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形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散文文体本身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文体的难以把握增加了理论建构的难度;二是从五四开始,便不乏贬低散文的声音,如冰心、夏衍等作家都认为散文仅仅处于文学创作者所必练的基本功的阶段,是层次较低的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理论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使得散文理论的地位被降低;三是新时期散文研究的理论成果往往集中在少数理论家身上,这些理论家多数已经高龄,而年轻一代的理论家由于经验、学养的不足,还未能真正茁壮起来。因此散文批评理论一直固守在传统的散文批评的思维模式内,缺乏对新的美学范式、新的研究方法的挖掘和创新,因而进一步使得散文理论薄弱、无力。

三是批评话语的贫瘠。对散文批评理论的研究,没有形成严谨、统一的批评话语,研究者们往往是自成一家、各执一词,缺乏对于批评话语的整体建构。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散文创作的良莠不齐导致了很难形成统一的批评标准,因而批评话语也很难建构。相较于其他批评文体,其专属性的批评话语还是相当匮乏的;二是古代散文批评话语已经很难在现代散文批评中运用。近代以来,社会思潮的突变、西方批评话语的强势进攻,传统的散文批评话语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散文的内涵。另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大量的借鉴其他文体研究的批评话语,然而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借鉴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从‘叙事学’、‘精神分析’、‘生命本体’、‘文化本位’、‘人格主体’以及‘陌生化’等角度来深化散文研究是有益处的,但进行散文理论的建构则有些‘隔’和‘远’,因为它们是属于文学的公共话语和资源,并非散文的‘专利’。”①三是西方理论话语的遮蔽,“五四”以后大量的西方理论话语进入中国,相较于小说、诗歌,土生土长的散文批评理论很难吸收外来的话语,而在这个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的时代,对散文理论的不屑一顾便造成了其批评理论发展的相对薄弱和批评话语的贫瘠。

二、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建构也具有自身的优势

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的建构虽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优势,不论是散文文体自身的特征,还是散文理论的基础与资源,其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一)散文文体自身的优势

一是散文文体的自由、灵活与轻便使散文展现出繁荣景象,这为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作为四大文体之一的散文,其创作一直都非常繁荣。到近现代,也不乏灿烂辉煌的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开创的美文、鲁迅的杂文、林语堂的小品文,五六十年代以杨朔、刘白羽、秦牧为代表创作的散文,八九十年代以余秋雨、贾平凹为代表的创作的文化散文、大散文等,这都表明了散文创作的繁荣。理论生于实践,正是由于散文创作这片深厚而肥沃的土壤,给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二是散文作为一种“心灵文体”,其在创作的过程中侧重于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灵模式”的散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代表性的有叶梦的“新潮散文”对意识流、内心独白表现手法的运用,张承志《绿风土》、《芳草野草》等作品中“曝光”式的心灵抒写,以及以史铁生为代表的侧重于对生命体验的抒写。散文创作不以情节性为主要特征,而是侧重贴近心灵、贴近人生的本真,一方面能真实而深刻地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深入到读者的心灵中去。

三是散文具有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批评理论发展的可持续性。散文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对“散文”文体的界定上。以刘锡庆为代表的批评家主张“净化说”,“散文的过‘宽’过‘大’,难以进行审美规范,是散文一直未能弃‘类’成‘体’的重要原因。这是散文发展迟缓的症结,是散文的大不幸”。而林非则反对“散文净化说”,主张广义和侠义散文兼论,强调散文的范畴应当广泛,应当广、狭并茂。面对以上两种观点,李晓虹认为,既不能将散文文体定限得过于死板,同时应当一定程度上净化文体意识。散文文体的不确定性及其争论,为散文理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二)新时期散文理论自身的建构优势

新时期散文理论自身有着诸多的优势,这主要是受到散文自身发展传统的影响。作为中国四大问题之一的散文,在研究起点、研究队伍以及自身的本土特色上都有着其他问题理论研究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是有着较早的研究起点。20世纪初,小说、诗歌的批评理论还比较薄弱的时候,散文批评理论的研究已经热闹非凡,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厚。代表性的著作有傅延年的《怎样做白话文》、周作人的《美文》以及鲁迅在译著《出了象牙之塔》中对“Essay”文体的介绍等等,都表现出20世纪初期散文理论研究的繁荣景象。

二是在研究队伍上也有良好的基础。早期的散文理论研究者往往都是学术水平较高、理论积淀较为深厚的大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散文理论研究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如1917年刘半农的“文学的散文”观念;1918年傅延年将散文与小说、诗歌、戏曲并提,归为四大文体;周作人首次提出了美文概念等。强有力的研究队伍为散文批评的概念范畴的形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不仅真切地反映出了散文本身内在的规律性,同时也为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

三是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散文的本土特色决定了散文批评理论的本土特色:首先,散文是一种本土化的文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它发端于中国,生长于中国,相较于小说、诗歌等更富有民族特色,正如汪曾祺所说:“中国散文在世界上是独特的。”②其次,在体现本土特色与本土价值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散文批评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观念、批评标准、批评方法和话语的同时,在弘扬文学的审美性、语言的隽永以及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再次,既有的散文批评理论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新时期以来在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的学术氛围下,不少理论研究者掉进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陷阱,而散文理论研究坚守了本土特色,这不仅表现出了散文批评理论的特色所在,同时对其他文体批评的本土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拥有可供借鉴的丰富资源

相对散文来说,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批评理论已经成熟化、系统化。“五四”以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由于更容易承载现代性、革命性的时代主题,因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与之相适应的批评理论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而系统的批评理论体系。由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批评理论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备,其为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资源,虽说散文理论要想获得充足的发展,自我的独特批评话语必不可少,但是小说等文体批评理论的发展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模范和带头的作用。

另外,西方理论成果也为散文批评理论建构提供了借鉴。西方理论成果以其体系性、思辨性而广泛地被当代学者所接受。传统的散文批评理论强调对古典艺术的挖掘,虽有成就但是相对较为散漫,不够体系与系统,而西方的批评理论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散文批评理论的不足。我们应当在立足于古典散文批评理论的基础之上,积极、大胆地借鉴外国散文批评理论的优秀成果,“将中国古典散文研究的传统风范与西方散文研究的现代情调相融合”。③在倡导散文研究自由、无拘束的同时,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梳理,以形成一套完备而又独特的理论批评体系。

新时期以来,散文批评理论的建构呈现出了诸多的不足与优势,但我们仍然能看到散文批评理论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和成熟。虽然与小说、诗歌批评相比,散文批评理论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但是相较于之前的沿袭、模仿的创作方式,散点式、即兴式的评论方式等,散文批评理论的建构也开始向着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总之,散文批评理论建构的道路是宽广的,只有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运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品评传统的散文理论,才能促进散文批评理论建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 王兆胜.当前散文研究的瓶颈与突破――兼论陈剑晖的散文理论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07(5).

② 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J].北京文学,1982(2).

③ 陈建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新时期散文研究三十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