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因感冒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相应去除病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热镇痛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2.51 ± 0.44)℃)较对照组((0.95 ± 0.32)℃)为高(P

关键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临床效果

解热镇痛药又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1]。它具有解热和镇痛的药理作用,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风湿的药理作用。由于其抗炎作用不同于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被归为非甾体抗炎药类[2]。其解热镇痛的效果明显且可靠,常应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等。解热镇痛药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为研究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笔者结合临床经验,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因感冒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相应去除病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热镇痛药治疗。经回顾性分析,笔者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因感冒

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72例,年龄为24-57岁,平均年龄为(36.46 ± 3.91)岁,细菌引起的感冒48例,病毒引起的感冒82例。观察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为24-54岁,平均年龄为(35.25 ± 4.72)岁,细菌引起的感冒25例,病毒引起的感冒40例。对照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36.73 ± 3.48)岁,细菌引起的感冒23例,病毒引起的感冒42例。其他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条件

此次研究选取的130例患者为中、重型感冒患者,均有发热和轻度或中度的疼痛症状,如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患者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常见细菌或病毒感染,排除治疗禁忌证。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查找患者病因,确定其感染的病原微生物。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则给予合理抗生素治疗;若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则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嘱患者休息,多饮水,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热镇痛药治疗,此次研究选取的解热镇痛药及其用法为乙酰水杨酸,0.3-0.6 g/次,3次/d,饭后口服。

1.4评价标准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均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根据数字分级法(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NRS评价标准为:以0-10表示患者疼痛的程度,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2 h后,再次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根据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平均体温为(38.84 ± 0.32)℃,治疗2h后平均体温为(36.72± 0.53)℃,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为(2.51 ± 0.44)℃,治疗前平均疼痛程度评价为5.35,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为2.33。对照组治疗前平均体温为(38.78 ± 0.60)℃,治疗2h后平均体温为(38.42 ± 0.31)℃,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为(0.95 ± 0.32)℃,治疗前平均疼痛程度评价为5.42,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为4.65。观察组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较对照组为高,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为低,且P

3. 讨论

解热镇痛药除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和抗炎、抗风湿作用以外还可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起到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3]。解热镇痛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所必须的COX,从而减少PG的合成。PG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参与机体的发热、疼痛、发炎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当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感染机体后会产生和释放内热原,从而使得PG增多。解热镇痛药分类复杂品种繁多,主要分为:水杨酸类,代表药物阿司匹林;苯胺类,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代表药物安乃近;丙酸类,代表药物丙酸;吲哚衍生物及其类似物,代表药物吲哚美辛;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代表药物美洛昔康[4]。

随着解热镇痛药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日渐突出。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对胃肠道的损害,临床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上腹痛及消化不良等;对肾的损害,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高血钾症等;对肝的损害,临床表现为黄疸、肝炎等;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瘙痒、荨麻疹、哮喘等[5];其他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耳鸣、出血时间延长等。因此,严格掌握解热镇痛药的使用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长期大量使用[6],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种类和剂量的解热镇痛药成为使用解热镇痛药的必备条件。

总而言之,解热镇痛药一般为成药,服用方便,疗效确切,因此倍受患者青睐,也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合理用药的事故。患者在有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时,要慎用解热镇痛药,发热和疼痛是身体产生疾病的重要信号,为防止延误、掩盖病情,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是加重病情,一般不要快速用药止痛和退热,尤其是老年人,人体体温下降过程中,人体免疫力下降,会使胃肠道受刺激,甚至于损害其他器官功能,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限制此药的处方或零售数量、在药品包装上标明其危害性及程度等,让患者明白,滥用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督促患者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陆江涛.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10):142-144.

[2]张友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2012,9(10):655-656.

[3]胡芳.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9):206-207.

[4]方影.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11):393-394.

[5] 周广友,蒋小芹.常用解热镇痛药复方制剂的组分与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2(1):44.

[6] 陆江涛.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效果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