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弗洛伊德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弗洛伊德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39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123-01

摘要:看佛洛依德的油画,有一种震惊与不解,人体的美感完全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死人般的灰色和破烂不堪的场景氛围。可在佛洛依德的作品中,人体却变得扭曲和丑陋。在他的画中,人物常常被摆成十分蹩脚病态的姿势,画面上的一切,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内心所呈现的空虚与孤独。这也正是我们对他画作所表现出独特与深刻的钦佩之处。本文仅以“弗洛伊德方式”来缅怀这位大师的逝去。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体绘画;空虚孤独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离世,人们用语言之花编织成各种美丽的光环和标签纪念、定义这位画家,“当代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价格最昂贵的在世画家”, “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

他影响了陈丹青、刘小东、朝戈、毛焰等一代中国画家。尤以刘小东为代表,对此,刘小东说:“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是我的荣幸。”。陈丹青评论他是“最后一位堂吉可德式的大师”。

艺术家徐累曾被转发多次的微博评论似乎能表达对弗洛伊德致敬的另一种方式:“他死了,所有人脱帽致敬,可是弗洛伊德在乎吗?他不装置,不理论,不周旋,不在乎博物馆,不参加开幕式,不爱去派对,连女王想请他画像,也是来好几趟工作室,憋屈地坐在破椅子上犯呆相,给画张巴掌大的。他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连窗外都不看一眼,画画,画画,用古怪和臃肿砸疼这个世界的脸,好准。”

弗洛伊德,链接着我的大学学习,还真有一段故事。我称它为“弗洛伊德方式”。

我很喜欢画画,第一次听到弗洛伊德的名字缘于大学时代给我上人体素描的路明老师,他一直强调“把结构变成一种本能”,并把许多当代画家的人体作品做成课件展示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弗洛伊德和珀尔斯坦的人体作品。我就是以这种方式认识了弗洛伊德,并在路明老师的影响下搜集各种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整整一个学期,和同学谈论最多的就是弗洛伊德,我逐渐摆脱对光影的依赖和束缚,获得直视结构的本能和勇气。

佛洛依德的作品很强大的气场感染着我们,我们越来越痴迷,在人体课中,我和同学千方百计的试图让模特接近,哪怕拥有一点“弗洛伊德式”的造型。直到做人体模特的阿姨被我们“脑子里的怪想法”折磨得疲惫不堪,几乎处于“罢工”的状态。那种挫败感还记忆犹新,突然觉得弗洛伊德离我很远,远的无法企及,没有机会欣赏原作,连摆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动作都很艰难。现在回想起来,是对弗洛伊德的一种“误读”,而恰恰是因为“误读”,我似乎开始认真思考隐藏在艺术作品背后的问题,或者说绘画本身。

我读书的时候,当代中国油画市场异常火爆,不断有名家“天价”作品的问世,使本年轻的浮躁与轻狂的年龄更加肆无忌惮,缺少钻研的原动力。只被这个问题困扰,去无从下手解决,最直接的办法是求助老师。

路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常常让人望而生畏,在我印象中,他虽然和我们父亲的年龄相仿,却拥有一个前卫的头脑,又觉得他仿佛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他是读书时代同学们的“资料库”和“百科全书”。他思考或者解答同学疑惑的时候常常猛吸一口烟,一缕青烟缭绕,随意而智慧。“那是一种观察方式。就像我说的写生,现场与在场的感受。”“不要担心自己画的像弗洛伊德,你与他的观察方式存在年龄,性别,国界的差异,你怎么可能和他一样呢?”

那一刻,我似乎懂了,我的观看方式很重要,这是在以前我从来没有很清醒地在意过的东西。 那一刻我摆脱了沉重的绘画负担。再见了,我曾经那样执着的“弗洛伊德方式”。

坚持写生,从观看方式入手。转眼毕业,昔日的同窗好友各奔东西,工作,结婚,孩子……我们很少有机会再次谈起“弗洛伊德方式”,甚至是画画。工作之后,我与“弗洛伊德方式”的这段经历成了我最好的一种教学鞭策,引导学生从观看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清楚作为主体的“我”怎样观看很重要;业余时间不忘老师的教诲,坚持画画,坚持十年,坚持下去。

如今,弗洛伊德大师的离世,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是真真正正体验一把弗洛伊德离世带来的“视觉冷拼”,作品解读,模特口述,与弗洛伊德有关的人都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专题,人们纪念、探求大师艺术世界与内心情感,整个世界都在为大师的离世遗憾。

正如徐雷说的,他死了,所有人脱帽致敬,可是弗洛伊德在乎吗?

我庆幸,我没见过弗洛伊德,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不会在意我的困惑与问题;我庆幸,我没有研究过弗洛伊德,否则不是陷入对弗洛伊德作品的顶礼膜拜中,也会在其构筑的文字与理论中不能自拔;我庆幸,我遇到一位好老师,他以“弗洛伊德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我身边的世界,不急,不燥,慢慢来。或许,这就是我认可的艺术境界吧。就如弗洛伊德所说,“我绝不会再把任何不是切实出现在我面前的东西放进画里,那是毫无意义的谎言,艺术性微小到可忽略不计!”

值此大师离世之际,以“弗洛伊德方式”纪念大师――感谢我的老师。

作者简介:杨鹏艳,女,1975年生,200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现为烟台南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