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外移现象探索台湾科技产业转型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外移现象探索台湾科技产业转型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台湾产业外移现象分析

2012年“台湾接单、海外生产”的比率高达50.9%,是自2004年以来最高,2012年12月更创下52%,是历年单月新高。基本上,2012年台湾整体出口衰退2.3%,但全年外销接单金额却成长1.1,差异就在于海外生产比重逐月攀升。

由于前三大主要接单货品,包括资通讯、电子与精密仪器等产品的海外生产比重都很高,尤其资通讯达83%,随着接单成长动能仰赖这些货品程度愈来愈高,未来海外生产比增加似乎已成定局;

一般或许认为海外生产较无助于台湾产业群聚及就业效益,比例愈高将损害台湾产业的发展。但以较宽广的视野来看,资通讯产业就像其他过去在台湾曾经盛极一时的成熟型产业,一开始先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先进国家做产品制造,随着产品及市场的成熟,以组装为主的制造,逐步向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移动,从台湾、南韩、东南亚到中国大陆。即追逐低廉生产成本的外移,是产业发展的一个过程,不必过度忧虑。一方面,中国大陆具备广大的内需腹地,已经开始在产品规格标准上寻求更高的自;另一方面,其充沛的技术人力、工程人才,已透过吸引外商设厂,逐步地接手台湾赖以为生的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管理,这种研发、管理能力的当地化,对台湾产业发展的影响更巨大。

二、让外移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在这一关键时点,我们面对产业外移应该有以下的思考与准备。

首先,从先进国家产业发展轨迹来看,他们也经历过产业外移的历程,但其对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影响力,已从硬件转向软件服务及数字网络,势力仍逐步扩大。所以对台湾来说,生产基地立足大陆不必过度紧张,真正需要努力的是,是否有新的具影响力的产业及价值活动在台湾建立及深耕。

其次,历经近30年来产业的发展,台湾信息产业在全球具一定的地位,产业的核心价值建立在快速产品研发、弹性制造供应及完善的服务体系上,也就是说,过去的产业外移主要是生产成本的经济性考虑,台湾对信息产业的掌控度仍在,甚至有因规模扩大而进一步扩张,这从全球大厂在推动新的产业标准时均与台湾密切合作可见一斑。在此同时,政府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产品研发设计与生产管理等竞争优势,协助产业进一步快速的扩展至通讯、信息家电及数字汇流等新兴领域,这是现阶段重要的课题。

最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最关键的竞争要素是人才。如何以知识为核心,建构一个能够加速促进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的环境,培育并吸引海内外的人才愿意在台湾这块土地上为产业升级及转型而努力,这对台湾高科技产业未来的发展而言,绝对是摆脱产业外移可能带来的不利,以及产业是否能够持续在全球市场上扮演关键角色的基础。

三、台湾高科技产业面临的困境

台湾高科技产业长期聚焦于代工制造之业务型态,为求降低成本,厂商不断在全球各地追求廉价生产要素,许多产品虽拥有高全球市占率,但毛利率频创新低,产业附加价值率亦逐年下降,如何升级与转型,实为当务之急。

探究产业竞争力停滞问题背后的成因,应在于以下几个关键议题:

第一,台湾工业基础并不稳固,无法强化科技的应用与整合。过去因市场多在欧美,因此标准与技术多由欧美国际大厂主导,而台湾因缺乏主导性领先技术,加上科学基础能力薄弱,因此无法带动科技的健全发展。

尤其是因缺乏关键的产业基础技术,台湾厂商一直无法掌握价值链中价值分配角色,也就无法创造超额报酬;也常因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不仅产销供应链无法顺畅,也无法有效扩大市场影响力。

第二,评估台湾产业现况,因长期以代工业务为主,产业价值活动多聚焦于生产制造,价值活动两端的比例低,对生活脉络及市场需求掌握能力较为薄弱,出海口亦不足;而跨领域跨产业创新缺乏,无法促成产业价值链各阶段活动的价值提升,也是产业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观察现今市场的发展,跨领域的融合及跨界经营已成为创新的主要来源。而且,根据研究,未来的科技的创新将主要来自多领域技术整合的突破,而非单一技术本身。即未来创新的来源极少是来自单独的领域,需要跨领域的连结融合后才能看到更多创新的概念,产生更多新的应用。

四、未来产业升级转型之路

台湾要创新转型,必须深刻检讨,并展开行动具体落实。以下是几点建议:

首先,台湾资源有限,不能什么都想做,应选择与聚焦进行深耕。即应分析各产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尝试找出台湾所欠缺的关键基础技术项目进行研发与技术深耕并生根。搭配的区域创新系统也应重新思考其定位,而非各自为政。即配合产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拟订和目标与方向,重新定位学术机构与研究机构的角色与任务,并建立相关配套与措施,如学界升等制度及法人科专执行方式,紧密发展产学研的合作。

其次,应鼓励产业深耕品牌价值,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这除了协助自有品牌厂商进行国际推广、提升国际形象等传统作法外,顺应优质平价市场及新兴渠道崛起,也应策略性的促成重点厂商参股或并购国际渠道及强化与国际营销平台服务业者之连结,并进一步协助厂商深化全球供应链运筹能力,以提高市场竞争门坎。

最后,应有系统、有计划的推动跨业、跨领域及跨界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应积极促成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科技及成熟产业合作,以文创素材的加值与应用,提升原有产品及服务的附加价值;此外,科技元素是创新的重要来源,应思考建立科技应用服务机制与平台,强化产业上下游体系及生态的链结,建构新型态的整合服务,协助成熟产业发展创新的商业模式。

注:作者为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