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讨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讨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多方面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期望而引发了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如何设计

近几年来,城市湿地公园的热度持续升温,那么人们究竟期望把它建设成什么样的呢?

凯文•林奇在《总体设计》中写到,我们已经学会对湿地重新估价,它们一度被认为只适宜倾倒垃圾或者转化为有用的公司地皮,现在却作为水循环系统的调解者和对人类至关重要的动物栖息地。从城市中普通老百姓的角度讲,大家需要的是一个集保护公园湿地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的公园。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理论、概念或是美好的理想,要的是能改善湿地现状而且是一个能为大众服务的特殊的公园。

健康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竞争变得越发激烈,让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在随时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下岗或失业的威胁、沉重的责任义务等原因,许多人往往会出现身体和精力透支、生活和精神压力过重等现象。而休闲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满足人的身体需要,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意义上的休闲就成为一种“补偿”,是过度消耗的精力的补充,是身体能量的再造。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亚健康是既没有疾病而又不健康的一种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谢学明,2006)中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亚健康人群的普遍增多,如深圳地区35-45 岁教师和机关干部这一特定人群饮食和临床症状指标临界异常情况发生率较高。1995 年度达65.8%,2005 年度达81.2%,高于广东地区73%的水平。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两个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李广珍,2006)竞争压力增大,个人的休闲时间减少,城市的不断扩大使得通勤距离扩大,令普通市民去郊外野游不现实。

规划界:以上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中的客观现实。其实看看西方城市规划史,自产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城市规划工作似乎早就认识到并力图解决上述问题了。霍华德1898 年所提出的田园城市即是融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优点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柯布西耶1922 年提出的明日之城和1933 年提出的光明城即是从一个纯粹的建筑师角度出发,希望借助工程技术,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实现改善整个社会的目的;格洛皮乌斯1930 年在布鲁塞尔现代建筑第三次国际会议上探讨了建筑物的高度、间距、日照、朝向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方法计算出高层塔式建筑、行列式建筑以及周边式建筑在满足同样日照条件下的可建筑面积比数。认为“高层住宅的阳光最好,建筑物之间距离拉大,可以有大块的绿地供孩子们嬉戏”。(沈玉麟,1989)

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总纲和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协调,以“人与天调,天人共荣”为追求的目标。(孟兆祯,2006)而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由来已久。早在古代文明的初期,我们的祖先就以对山川之望作为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把山川和大地同祖宗一样当作祭祀对象,为着风调雨顺而祈福于泛化在自然之中的神灵,为着预测前程而观察山峦的特征和江河云气的气势。这种祭礼性的观望活动使人们无形中体察了山川的自然习性,将之与人生人性联系在一起。《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是以自然景物烘托人的心情。“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是以自然物比喻人的外貌。《论语•雍也》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反映了孔子关于自然美的看法,代表儒家审美的一种心里特点。笔者听说过本校唐学山教授讲述的一个故事:唐先生在美国访问时应邀到一家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家庭。此家人对一组大型置石组成的沿墙盆景不太满意,但又说不出原因,请教唐先生。原来,此景的设计施工是当地的美国公司,排列方式是等距“阵列”。这家人到美国已经多年,不是专业的风景园林师,却有着难以割舍的中国的“自然情节”。这种对自然崇尚、亲近、和谐的态度似乎深藏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所以,中国的普通市民有着一种仿佛是与生俱来的热爱自然的情怀。

设计理念方面:园林是人类在世界上的天堂,不同的民族、地理、气候和宗教有着不同的对天堂的理解。古埃及时尼罗河水时常泛滥,气候干燥,人们希望有绿树成荫的庭园,希望可以准确的预测泛滥的时间,改善生活条件;伊斯兰园林是《古兰经》中天国的反映,四条水渠,绿树成荫;法国古典园林强调的是绝对君权,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作家伏尔泰写到:路易十四统治下出生的法国人,绝大多数把国王看做一位神。(陈志华,2006)看来,路易十四是希望他统治时期的秩序在天国时也是这样啊。个人认为中国人更加务实,不是去虚幻美好的天堂,而是去观察和试图改善现有的生存环境。比如桃花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有诗意而更现实。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就是向自然界观察和学习,“外事造化,中得心源”。古代的诗人、画家在便游了名山大川之后,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园空间,原封不动的照搬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是皇家园林也要受到国力的影响。 唯一的办法就是象绘画那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于园内。《长物志》中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园冶》中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一言以蔽之“得意忘形”。希望最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圆明园中的“坦坦荡荡”是摹仿杭州的玉泉观鱼,“武陵春色”是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场景,“上下天光”是取法于云梦泽之景。避暑山庄的三大景区,湖泊景区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宛若塞外景观,山岳景区象征北方的名山,乃是移天缩地、融冶荟萃南北风景于一园之内。蜿蜒于山地的宫墙犹如万里长城,园外有若众星拱月的外八庙分别藏、蒙、维、汉的民族形式。园内外的这整个浑然一体的大环境就无异于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多民族大帝国的缩影。(周维权,2003)

所以,我以为,人们对现在设计建造城市湿地公园的期待不是一定要造真的湿地,而是需要采用摹拟的方式建设。另一方面,从科学意义上讲,除了人工湿地以外,沼泽、滩涂等等的湿地是自然界千百万年自然演替的结果,人类不可能再现这一自然演替的过程,不可能创造出这一自然的事物。却可以创造出这样的自然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