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当代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当代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马克思关于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论述充分表达了理论的重要性。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是一种可能性,若使科学正确、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变为物质力量,尚有各种影响因素,尚需解决诸多认识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下,还需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变。

关键词:理论; 物质力量; 精神力量; 转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37-0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

马克思的这一精彩论述深刻阐释了物质力量的重要性,同时阐释了理论衍生的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的可能性,也标明了人民群众是体现和展示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理论变成物质力量应具备的条件是:理论要能说服人。理论说服人的条件是理论要彻底,理论彻底表现为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反过来说,能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是彻底的理论,彻底的理论就能说服人,能说服人的理论就能掌握群众,这样的理论就能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可以认为,能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才有掌握群众的可能,而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里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当今世界遍布各种理论,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科学理论,又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既有高精尖的理论,又有普及性、大众化的理论,既有正确的理论,又有谬误的理论,既有高尚的理论,又有颓废的理论,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理论,不是一般的或所有的理论,而是特指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能指导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公认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这种理论应具备的特征是:彻底性与革命性;现实指导性或实际应用性;对未来的科学预见性、前瞻性;大众的可知性、可普及性。符合这些特征的理论,就我国目前而言,应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

一、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可能性与实现条件

如何理解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笔者认为应正确把握如下三个问题。

1.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只是一种可能性

我们说理论变为物质力量仅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必然的,首先要求这种理论应是正确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就是说,理论的正确性是变成物质力量的前提。错误的、伪科学的、不正确的理论也可能变成物质力量,[3]但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物质力量,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力量。其次,彻底的理论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变成物质力量,必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实际运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显然,只有少数人掌握的彻底的理论还不足以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是极其有限的。大多数人仅仅是一般性地了解,没有转化为自身自觉的行动,没有付之于实践,也不会变为物质力量。

当我们认知了这样的可能性之后,有利于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放弃对正确的、科学的、彻底的、革命的理论的探寻,研究方向发生错误,研究目的发生颠倒,研究成果发生偏差;二是为研究而研究,就理论而理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乏理论研究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忽视理论对群众的武装。

2.转化的基础条件是理论的彻底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谓理论的彻底,就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能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才是彻底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物质力量。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才是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呢?笔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实际,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应当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精神文化正确与否的标准,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尺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对此逐渐形成共识。所谓正确的、科学的、能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一定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如果是不能促进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无论如何不能被认为是科学、正确的理论。

其次,应当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一种能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就应当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促进社会全面、稳定、持续的发展。因为一种科学正确的理论,一定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就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为实现这一要求,科学正确的理论应当倡导改革发展,与时俱进,变革或者调整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源泉、理论依据、斗争的武器。

最后,应当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的改革创新,根本目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最大化,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也不是减少和放弃应有的利益。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应当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谋求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如果理论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减少、削弱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无法赢得群众,无法掌握群众,无法教育和影响群众,这种理论就无法变成物质力量。

3.转化的过程条件是要让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掌握群众

任何正确科学的、抓住事物本质的理论如果不能教育群众、动员群众、武装群众、掌握群众,变为群众的实践活动,都不会发挥出理论的应有作用,更不会变为物质力量。让理论教育群众、掌握群众,充分发挥出理论的作用,是一个充满挑战、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确定能抓住事物本质的、能为群众认识和接受的、能为群众付之于行动的理论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体现出理论的整体性和被接受对象感知的真理性。[4]确定这类内容,要从接受对象的实际出发,对原有理论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科学的理论转变为能为群众所接受的理论,可以由理论的创造者完成,也可以由其他人完成,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理论研究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进行了区分。[5]在某种意义上讲,创造理论的人是做出贡献者,完成理论转变的人同样是贡献者。

其次,对广大群众而言,要进行目标上的指引,精神上的激励鼓舞,使其将对理论的接受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变成主动的追求,化为内在的动力,有效支配自己的行动,落实于实际。从这一意义上讲,教育者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连接理论与群众的桥梁,他们既要了解理论、信仰理论,又要熟悉群众,理解群众,让理论为群众所接受,实现理论的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工作者或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十分艰巨,应当负责任地承担起这一任务。[6]

最后,当一种正确的理论已经产生而群众尚不知晓的情况下,灌输是一种不能忽视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灌输不应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方法,而是由灵活多样的方法构成的一种总的方式。现代媒介的介入和运用,为显性的或隐性的、简单的或复杂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灌输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二、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当代错误解读

马克思提出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思想是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理论的力量、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实践曾经被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所证明。马克思主义被中国人民接受和实践,就彻底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样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如今,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地出现了更新。今天,人们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可以认为正确的理解大量存在,错误的解读也不乏其人。

1.几种错误的解读

首先,只承认物质的力量,否认理论的力量。长期以来,人们对理论的价值,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阐释是认可的,不怀疑的。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的改变,社会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人们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和热情,等。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个人本位的确立、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人们更直观地看到物质的力量,至于理论的作用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以至于在现实社会中已较少看到人们对理论的追求、对理论的学习、对理论的运用。

其次,对理论的正确性产生质疑。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从未动摇过。当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经济上参与了全球化的运行机制,思想观念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的眼界打开之后的认知状态发生了拓宽性调整,所有这些都使得人们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审视过去,审视理论的作用。因而出现了所谓的“过时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的“怀疑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彻底的、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其指导作用是不受时间限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生命力就表现为其与时俱进的特质,不仅今天具有指导价值,在未来仍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对理论武装群众的过程没有信心。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正确的,具备彻底性,但若让理论掌握群众,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并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尚需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既包括教育、引导、灌输,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都是正面的,毫无疑问会有利于群众的接受,否则,就会影响群众的接受。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中间环节非常薄弱,有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有人想承担起中间的链接作用,但因客观环境复杂,接受对象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产生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

首先,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环境有所不同导致疑议。市场经济体现出资源配置的市场调节,人们对资源和利益的获取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参与竞争。这样的体制易使人们形成自我本位,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并以获取利益的多少衡量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马克思曾经讲到的理论要掌握的对象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群众对理论的渴求程度、要求程度可能有所变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与此前理论产生的历史环境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因此也导致某些人对理论的现实价值产生怀疑。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理论”,有些就是产生于现实,如科学发展观思想;有些以前的理论,不应当教条地理解,而应当把握其精髓和本质,用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思路去理解。

其次,开放环境下的并蓄兼容导致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开放,开放的环境孕育了解放的思想。人们逐步接受并享用宽松的环境,追求自由的生活。各种文化、理论的交织和碰撞,也使人们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质疑和批判使得人们对一切都不再迷信。这样一种环境对人们的是非评价标准也呈多元化趋势。应当说,质疑和批判精神是应当提倡和支持的,但如果过了头,唯质疑而质疑,唯批判而批判,对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的真理还要质疑和批判,必然影响到对正确科学理论的接受和付诸行动。

最后,物质力量的过分强调导致对理论作用的明显忽视。物质力量是巨大的,但并非物质力量可以取代一切,决定一切,不应用物质力量否认其他力量的存在和作用。但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容易产生这样的偏激认识,社会的评价也容易重视经济发展,强调物质力量的作用,忽视思想文化建设,忽视理论的作用。常有人一提到理论的价值,提到思想教育,就认为是过时的做法,不屑一顾。有人表面上肯定,实际上否定,相信物质力量的决定作用,认为理论是虚的东西,可有可无的东西。

三、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问题解决

马克思关于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论述十分精彩和深刻,向我们阐释了科学正确的原理。怎样践行这一原理,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尚需积极的努力。

1.人的精神状态永远都是不能忽视的力量

物质力量的显现需要人的参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认知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显然是展示物质力量的内在因素。人的理想信念、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困难和障碍的排除,对于活动效率的提高,对于事业的完成,均不可代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艰难险阻靠充满远大理想的革命者的顽强拼搏,一个一个被克服,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充分证明了精神力量的作用。物质因素的影响,物质激励的作用不能否认,但绝不是万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经被群众掌握,就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