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后出血124例病因及防治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后出血124例病因及防治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R71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04-0040-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时防治,对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我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发生124例产后出血的分析,探讨对产后出血的原因防治对策,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分娩总数4023例,产后出血124例,发生率为3%,其中剖宫产1690例,发生产后出血53例;阴道分娩2333例,发生产后出血71例。平均年龄25.7岁,平均孕周39周,其中初产妇50例,经产妇74例。

1.2诊断标准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500 ml。

1.3出血量计算以容积法为主,辅以面积法,面积法以敷料面积血染10 cm×10 cm为10 ml计算。

2 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3%,与文献报道占分娩总数的2%-3%相似。产后出血的原因:子宫收缩乏力86例(69.36%);胎盘因素16例(粘连10例,滞留6例),占12.91%;软产道裂伤8例(6.45%);前置胎盘7例(5.64%);胎盘早剥6例(4.83%);凝血功能障碍(羊水栓塞)1例(0.81%)。124例产后出血中,1例因羊水栓塞引起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治愈出院,无1例希恩综合征发生。

3 讨论

3.1产后出血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3.1.1子宫收缩乏力 凡是影响子宫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常见因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两种。全身因素有产妇平素体质衰弱,有急、慢性病史,滞产,精神紧张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局部因素有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影响肌纤维缩复;子宫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子宫体手术疤痕影响子宫收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膀胱、直肠过度充盈,阻碍子宫收缩。前次分娩曾有产后宫缩乏力史;发热38℃以上;Sheiner等提出孕妇年龄大于40岁,曾行不孕症治疗,习惯性流产及第二次剖宫术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3.1.2胎盘因素按胎盘剥离状况有胎盘剥离不全、胎盘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胎盘粘连、胎盘植入、胎盘小叶、副胎盘、胎盘和胎膜部分残留。宫腔感染,胎粪污染羊水,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发生产后出血,胎粪污染羊水是产后出血高危因素。

3.1.3软产道裂伤 会阴、阴道、宫颈裂伤及子宫破裂都可以引起产后出血,常发生阴道手术助产及粗暴阴道操作、巨大胎儿、急产等易致产道撕裂或会阴侧切,未及时发现软产道裂伤均导致产后出血。

3.1.4凝血功能障碍少见,有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两类。前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脏疾病;后者常有重度血压疾病、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等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

3.2产后出血的防治

3.2.1提前预防加强孕前、孕期保健,建立孕妇学校,定期讲解孕产期保健知识,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避免多次人流,做好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做到早治疗。开展导乐式或助产“一对一”全程陪护分娩方式,可促进产科服务质量的提高。产后2 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 h,鼓励母亲让新生儿早吸吮,以反射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

3.2.2紧急处理及时确定产后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措施:(1)子宫收缩乏力引起出血,加强宫缩止血,按摩子宫底,及早使用宫缩剂加强宫缩,无效时使用米索前列醇400ug舌下含化,对麻醉下的病人及阴道出血不能口服及阴道用药者,可直肠用药。剂量用至800ug也不会引起血压升高,药性稳定。应用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也可促子宫收缩。(2)胎盘滞留或残留引起的出血,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人工徒手剥离术,清宫。(3)软产道裂伤引起的出血,充分暴露后仔细检查损伤部位,及时正确缝合出血,有血肿的,行切开术,清除血肿块后再行缝合。(4)经上述处理无效时,可采用宫腔纱布条填塞(用甲硝唑溶液浸湿或用洛合碘浸湿,不留死腔),纱布条抽取时间一般在24 h以后。(5)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在止血同时,尽快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并发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可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处理。同时给予抗生素,擦洗会阴,保持会阴及伤口清洁以预防感染。

总之,产后出血发生快且来势凶猛,直接危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我们通过本院124例产后出血治疗,认为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避免孕产妇的生命危险,应早预防,早治疗,防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