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硕士研究生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的差距,系统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主要因素提出了系统化的改革措施,包括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硕士研究生全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硕士研究生全员质量管理措施。
关键词:培养质量;全面质量管理;全要素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8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12-03
一、引言
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本科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目前研究生教育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精英教育”[1]。然而,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研究生管理问题、师资问题、培养质量问题、实践问题等。其中,培养质量问题可归结为其他诸多问题导致的结果,是最为重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工作的质量,在这一背景之下,研究并提出系统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需要“全过程”质量控制,需要“全体”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要的工作就是找出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以便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为此,本文采用头脑风暴、文献检索、归纳总结等方法分别从人(导师、研究生)、机(机制)、料(培养内容)、法(培养方法)、环(环境)、测(测量系统)六个维度提炼得到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集,如表1所示。
经归纳总结,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如下。
1.标准不合理。这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定得不合理,通常仅课程成绩、1篇低级别的期刊论文和1篇大论文即可毕业,这样的标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是该标准根本不能客观反映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而实际上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二是标准定得过低。毕业标准不合理,就会带来导向上的问题,目前我们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将进入企业工作,仅以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必然导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远离实践,有可能被用人单位视为“书呆子”。毕业标准过低带来的后果是它会无形中使研究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压力、动力以及研究生导师培养的积极性、压力、动力都大大降低。如果一个研究生经过三年的深造,仅仅学习了几门课程、发表了几篇论文,而没有从其他方面获得提升,那么他将是一件“低档产品”,如果将这件“低档产品”放入市场不但影响学校声誉,而且可能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失。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硕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建立一套科学量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培养过程粗放。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过程质量决定产品质量[3]。按照这一理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将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大体可分为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社会实践、发表期刊论文、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几个环节[4]。各个培养环节的执行时间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导师而波动较大,每个环节的控制标准并不明晰,导致整个培养过程比较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硕士研究生全过程质量控制。
3.意识薄弱。作为培养主体的研究生导师积极性不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培养客体的研究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意识薄弱是影响其培养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意识薄弱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造成的,受经济大潮的影响,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利益轻学术价值、重文凭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严重下滑。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硕士研究生全员质量管理。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首要工作是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科学量化。传统的以论文、课程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不仅不能反映出研究生综合能力,而且标准偏低,导向单一,不利于为市场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研究生。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法、统计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得到如表2所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或学院可根据硕士研究生综合得分进行综合排名并依据一定的标准给硕士研究生定级(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作为研究生寻找工作或考取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同时作为评价硕士研究生导师的重要指标。
四、硕士研究生全过程培养质量控制
由于过程质量决定培养质量,为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必要引入过程控制方法。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归纳总结出其全过程培养流程图,如图1所示。通过此流程图,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研究生秘书等可以直观地看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避免培养过程中的疏漏。另外,与流程图配套的是流程说明,流程说明是对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说明,它使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流程说明主要包括责任人、时间或时间范围、组织者、审核者、操作程序、控制标准等内容。以开题报告环节为例,其流程说明如下:①时间:第3~4学期,尽量在第3学期完成;②负责人:导师、研究生;③组织者: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或学术带头人,由研究生秘书指定;④评审者:评审专家组(高级职称、研究方向相关的教师4名及以上,不含研究生导师);⑤操作程序:S1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经与导师商议,初步确定研究题目;S2研究生查阅相关文献后,再与导师商议,若研究题目可行则确定研究题目,否则返S1;S3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S4导师按表3所示的标准审核开题报告;S5若导师审核通过,则由研究生向研究生必书提出开题申请,否则需修改完善开题报告后返S4;S6研究生秘书指定开题的组织者;S7由组织者按要求组织评审专家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开报报告会:①研究生准备开题报告PPT,②陈述开题报告主要内容,③评审专家对开题报告按表3所示的标准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审结论;S8若评审结论为通过,则进入下一培养环节;若评审结论为修改后通过,则由研究生按照修改意见修改开题告后交组织者审核,审核通过进入下一阶段;若评审结论为不通过,则重新选题或重新撰写开题报告,返S4。
五、硕士研究生全员质量管理
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系列交互过程的集合,只有每一个培养环节严格保证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是过硬的。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是全员的事情,因此研究生教育应该是培养主体、客体共同的责任。研究生培养过程需要院校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秘书、专业教师、研究生等每个角色各司其职,才能有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1)院校领导。院校领导担负的责任其实很重要,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需要院校领导来创建(包括软、硬件资源的投入),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能促进研究生及其导师具有更大的积极性和动力,对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2)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起着导和引的作用,是直接与研究生交互次数最多,交互时间最长的角色,导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行为,导师的把控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应当按照研究生培养流程中规定的控制标准行事,这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3)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在整个培养流程中起着纽带或者组织者的作用,他通过各个环节的把控,将各个培养主体、客体有机联系起来。(4)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不仅仅担负着给研究生讲课的任务,其行为举止对研究生的行为影响其实是很大的。(5)研究生。研究生作为培养客体,应当适当给自己一些压力和动力,培养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与导师联系、交流,积极参与导师的各类课题,从科学研究中提升综合能力。以上各主体、客体都肩负着一定的职责,可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是全员质量管理的过程,任何一个角色没有圆满履行其职责,研究生的质量就会打上一定的折扣。如何保证各个主体、客体认真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也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话题,笔者认为除了呼吁大家自觉履行职责外,还应当建立必要的奖罚措施,与控制标准相结合,对认真按控制标准履行职责的主体、客体给予相应的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结语
21世纪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中国正在迅速崛起,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研究生作为市场急需的高端人才,其培养质量的确保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从全要素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控制、全员质量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硕士研究生改革措施。改革是艰辛的、痛苦的、甚至会遇到重重阻力,但为了国家的发展,高校必须对现有的不合理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过程进行改革。我们相信,通过全面改善不合理的因素,我们一定能为祖国输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源升,杨波,陈仕平.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4-8.
[2]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创新研究生教育,2007,(9):32-34.
[3]罗国勋.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Z].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2012.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2012YJ04)
作者简介:沈玲(1980-),女,辽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安全工程;曾强(1975-),男,四川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工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