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20-0049-05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介绍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专项合作模式、“1+1”课程合作模式以及深度专业合作模式3种主要校企合作形态,指出深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客观要求。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不少高职院校IT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采用“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室、聘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课程教学中引进企业项目案例和教学资源等形式。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变革时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没有深度校企合作,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较大的危机。

1 校企合作是高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1 信息技术产业与专业办学现状

据IDC调查,2010—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每年同比增长10%以上,与此相反,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办学规模却稳中有降、毕业生职业能力泛化严重。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存,探索符合校企双方共赢机制,进而确立专业品牌和特色,是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0—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每年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软件产业收入年增长比例为20%以上。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近几年高中毕业生人数处于历史低位。《教育与职业》调查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全国高考人数从1050万下降到915万。由于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高职信息类专业招生数量逐年下降。

高职信息技术专业出现招聘与就业“供需两旺两难”现象,2010—2012年招生规模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以浙江为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2009年招生达到峰值595人,以后逐年下降,2011、2012年稳定在约400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2010—2012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90、520、508;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2010—2012年招生人数分别为450、420、405,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近10年来,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PC等硬件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以及价格的普遍下降,作为办学成本较低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在各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该现象在总体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导致大部分院校信息类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严重滞后,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后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泛化,而这一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1.2 信息技术非学历教育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行业产业技术更新快。IT从业者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信息技术非学历教育恰好能满足该需求。近年来,信息技术非学历教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对高职信息技术类学历教育造成一定冲击,原因在于与知名IT企业深度合作,具备深厚行业企业背景和人脉资源,师资均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以企业真实项目教学,教学灵活,以就业为导向,实用技能为核心,以“起点低、见效快、形式灵活”见长,其优秀的办学经验和先进模式值得高职信息技术专业借鉴和学习。

2 校企合作现状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部分院校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入选北京市民办高职高专《2010年北京市民办高职校企合作案例集》;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8年来与联想集团北京阳光雨露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源晨动力有限公司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成功培养600多名“联想班”学员,均分配到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联想售后服务体系就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双方真正坚持互动、合作、共赢原则,突破难点,成为校企合作成功典范。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职办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根本目的。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龙头企业掌握了产业核心技术,这正是高职院校最为欠缺的;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正是企业所希望的;深度校企合作使得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甚至是价值观有一个更为广泛的认同。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学校联系企业,然后安排学生实习。校方多是考虑如何调动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而对实习教学的组织和效果关注不够,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种合作方式由于校企双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学生仅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往往使合作出现学校、企业、学生都不满意的局面。在合作过程中,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

3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态

根据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现状把校企合作分成3类,分别为专项合作模式、“1+1”课程合作模式以及深度专业合作模式。

3.1 专项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专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合作企业的状况,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专项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基础、最具有实施力的合作方式。

3.1.1 共建实训基地

2010年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实训室的功能特点,积极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有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网络攻防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承担着不同的实训任务,根据其实训项目,分别与思科、天融信、浙江华正等企业共建,形成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具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

3.1.2 共同开发教材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建立以职业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标准开发、教材案例选取及组织方式,需与目标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相结合。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与思科、天融信等企业合作编写思科网络技术基础、安全网络构建,该教材从安全网络构建的角度出发,通过介绍国内主流安全厂商的系列产品,以中小企业网络安全的真实应用为例,详尽描述常用安全产品的应用、选型、配置、管理和典型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设计流程。

3.1.3 其他专项合作

除上述的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专项合作外,在师资培养、顶岗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可进行相应的合作。专项合作模式以其方式灵活、多样的特征,在专业建设中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相对于课程及专业合作而言,这种合作形式相对单一,涉及面有限,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被广泛采用。

3.2 “1+1”课程合作模式

所谓“1+1”课程合作模式,是指学校方和企业方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学校课程负责人及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全过程。深度课程合作是通过对学校原有滞后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加以变革来实现课程的科学、优化配置,将知名企业、成熟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把学生培养成适应企业需求的IT人才。

3.2.1 课程内容建设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应突出课程开发各方的岗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各方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融入到课程开发中。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专业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企业的专业技术、岗位任务、职业能力、工程项目都是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要实现课程开发的准确性、实用性、前沿性,必须要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为课程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邀请职教专家为课程开发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职教专家运用职教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指导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并为课程建设成果的质量进行评审。校企合作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3.2.2 团队建设

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师资团队。“从学校毕业就上讲台”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高职课程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具备工程项目奖励,熟悉企业工作流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完善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促进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交流、参与课程建设或兼职工作,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了解行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3.2.3 课程体系建设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信息工程学院采用“1+1”(企业+学校)课程建设模式,先后与锐捷、思科、天融信等公司开展合作。学院与企业联合建立“锐捷网络技术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借助网络学院平台和企业技术优势,完成专业课程教师的技术培训,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及教学设备的支持,教学内容实现了与企业技术的同步更新和升级,将企业职业认证要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思科网络系列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CCNA1)、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CCNA2、3)、网络高级技术(CCNA4)分别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3个学期,课程考核与职业认证相融合。

3.3 深度专业合作模式

深度专业合作模式是指以学校专业负责人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考核与评价、顶岗实习及质量评价等环节。

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合作,把该专业打造成市级重点专业。该专业与联想教育集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提升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缩小院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用人差距,通过联想专班形式完成招生、在校学习、就业3个关键环节,为联想集团培养适应于联想服务体系的高技能人才,满足联想授权服务体系的用人需求。

3.3.1 定制班级

专班定制的方式有2种,一是在已有的班级中通过企业遴选出学生,组成新的班级;二是招生时就以组建校企合作专班为目标进行招生,从而直接定制班级。

以联想专班为例,校企初次进行合作时,一般采取第一种方式,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结束前对学生进行遴选,通过联想企业成熟的专业测试、心理测评以及面试环节,最终选出30-45人组成联想专班。当校企合作成功运作2~3个专班之后,就可以采取第二种方式,直接在招生阶段进行班级定制,即以联想专班的名义和要求进行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