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族与世界:我国民族声乐的走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族与世界:我国民族声乐的走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族声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目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民族;世界;声乐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83-03

从广义上来看,民族声乐向来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地域、风俗、习惯等有所不同,各自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也有所不同,它是人民群众以及民间艺人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而获得,并逐渐完善与发展。一直以来,民族声乐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表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民族声乐,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情感,包括音乐风格、音乐语言、音乐文化、音乐审美等要素。[1]实际上,我国的歌唱艺术恰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情感与文化。民族声乐的特点在于字正腔圆,强调民族情感、声情并茂、演唱均重、韵味浓厚、真切感人。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来说,其风俗习惯、生活习惯、语言特征、风土人情、欣赏习惯以及人民的文化素养等千差万别,也就造就了丰富多样、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世代相传。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绚丽多彩,而优秀、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给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创作源泉。[2]以下将对我国民族声乐的走向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树立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没有审美就没有艺术,因此可以说艺术奠定在审美基础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审美需求也达到一定高度。审美活动逐渐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存在,即艺术应运而生。但同时,审美也只有存在于艺术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我国民族声乐的根源也离不开审美,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节奏等全面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欣赏习惯与追求目标。审美意识以及发展历程既有普遍性也有差异性,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形成多元化的审美意识,推动审美的发展。[3]

在开展审美活动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审美个体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有所区别,再加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地位、谋生手段的不同,形成了特有的个人化审美实践观念,带有一定偶然性,存在于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中,同时具有个性化、差异化。但是每个人生活于社会中,具有不同的个人生活经验,但是也受到社会客观因素的制约,所以可以说审美意识既有个性化,又有标准化。但这一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进步而前进。而民族声乐艺术的实践也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而有所发展,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那么民族声乐的审美也不可能恒久不变,没有绝对的标准。

如何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与总结,赋予声乐生命与力量,推动声乐艺术实践的发展,这与人们的审美密切相关。在人类文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审美意识体现出了“一脉相承”的特殊性,即继承和创新,在继承民族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积极的现代化活动。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而思想意识与道德情操千变万化,民族声乐的审美也由单一化转变为全方位、多元化。[4]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纳入其中,而完全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声乐难以被现代人所接受。另外,有关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点对我国延续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一定威胁,在这种内外环境特殊的情况下,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在吸收、借鉴西方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不得完全抛弃民族文化遗产,不能忘记祖先遗留的声乐艺术。单从民族声乐自身发展来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存在多样化的性格特点,生命底蕴丰富。如果能有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就要注重作品的生机性、情调性,遵循“南柔北刚”的特色,[5]反映现代化的人们生活状况,从根本上与客观规律相符,获得更多认可。

在21世纪,人民大众欣赏到更多丰富多样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这也是时代赋予新时期民族声乐工作者的重大使命。那么,如何在继承基础上,扶持、保护民族声乐发展,也是新时期必须思考的问题。最终在于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地创作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声乐作品。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直以来的审美观来看,必须继承传统的审美思想中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同时体现审美情趣与时代精神,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真正从内在精神方面继承民族传统,赋予审美更多活力与精髓。[6]以审美态度为出发点,在民族声乐中体会人生、陶冶情操,以我国传统与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借鉴更多传统审美理论的成就,立足时代高度,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出发点,积极吸收西方学说,形成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特色的审美观。因此,民族声乐的发展应保持五六十年代受到人们关注的基础上,在创作、欣赏、表演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现代化环境与现代人的发展需要,例如当前一些原生态歌手的演唱越来越受到欢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适应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在遵循“求同存异”原则下,全面鼓励和支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表现手法的民族声乐发展,通过借鉴、杂交、融合、扬长避短、形成“百家争鸣”的积极场面,[7]以强烈的审美意识走向世界。

二、 推动“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传统原生态民歌在现代化发展中,其影响作用逐渐衰退,具有历史必然性。实际上,民歌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等。以蒙古长调为例。在时展过程中,蒙古族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草原生活也转变成农区或者城市,原本长调存在的自然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通信业、交通业的日益发展,各种文化正在以一定的规模与速度深入到草原中,一批新生代的草原长调歌手成长起来,形成全新文化环境。蒙古族著名的长调大师拉苏荣曾经说过,离开了草原就找不到长调的感觉,离开了马背就体会不到长调的意境。可见,长调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客观性。在蒙古族,演唱长调的民间艺术家越来越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一特殊的民歌也荡然无存。[8]大多民歌以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为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而盛极一时的活动比较少,对民歌的发展起到一定制约作用。

另外,外来文化的侵袭也给民歌的发展带来一定压力,而“土洋之争”作为民歌发展的瓶颈,始终难以突破。一些专家认为,当前媒体的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往往趋向于功利化,表现出一定的浮躁性。还有一些媒体盲目追寻“大众化”,在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中,失去了客观判断力,没有担任起应负的责任,因此传媒中充斥了“文化泡沫”。[9]民歌作为民族的根本与民族的灵魂,却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实际上,保护民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传播民族音乐,既可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了解祖先文化,也可了解祖先的生产与生活,而保护民歌,则可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土壤,避免出现流水线式的声乐人才,满足民族文化发展需要。鉴于此,虽然民族声乐的发展面临一定困难,但是民歌保护工作不可松懈。一方面,民歌的保护应如同储存于“博物馆”中,保持基本风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通过文字、音像、乐谱等生动的方式记录原生态民歌,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文艺、模拟文艺的表演形式,持续进行演唱与表演,通过各种民间风俗活动保护民歌,将民族声乐课堂搬进小学、中学、大学课堂,继承经典民歌;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形式,加大民族声乐的宣传力度,在发展民族声乐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三、演唱技巧的改革创新

鉴于我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对于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审美需求、不同的语言特点、表演风格、情感体验等有所不同,因此存在差异化、个性化,给民族声乐的唱法带来一定变化。实际上,除了美声唱法拥有不同风格、不同学派之外,在民族声乐唱法方面也呈现多样性,具有不同的曲种与不同的剧中,而不同的民歌唱法、民歌风格也有所不同。归纳总结,我国共有三百多种戏曲,也就包含三百多种发声方法,如河南梆子、秦腔、京剧、越剧、川剧、花鼓戏、黄梅戏等。同时还有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音乐,如蒙古高腔、新疆民歌、民歌、江南民歌、青海花儿等,不同风格的民歌演唱技巧也有所不同。[10]每一种发声方法都会形成个性化的音色,但是任何一种发声的发展都不存在强势与弱势,而是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涉及多种语言、多种风俗习惯,正是由于美学概念、音乐特征、风土热情、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有所不同,因此各民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民族声乐。

当前,在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纳入了原生态唱法,既可宣传原生态歌曲、鼓励原生态歌手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声乐理论的实践与突破。人们的审美逐渐转向丰富的民族宝藏,而多元化的风格与演唱技巧,正在被广大受众而认可,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基础。[11]在我国优秀的历史变迁中,民族声乐的社会文化功能逐渐完善,不断适应并改变,实现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思维、语言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基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与英语思维特征,形成富有个性的音乐文化,为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后现代审美理论的发展,引导民族声乐更加适应新形势,朝向多元化发展。民族声乐的发展,经历了历代声乐家的共同努力,包括理论研究、创作研究、演唱技巧研究、教育研究等,并取得一定成就,给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沿着历史的轨迹,探寻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也将成为必然趋势。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多元化的发展将为实现声乐界的“大一统”贡献力量。[12]

[参考文献]

[1]方露娜.关于民族声乐艺术“继承与借鉴”的追问与反思[J].黄河之声,2011,(5).

[2]史玉学.美的嬗变――论当前民族声乐的审美内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3]郭克俭.融合与互补――当下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人民音乐,2006,(1).

[4]许岚岚.探索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韵、神韵[J].科技资讯,2011,(18).

[5]石惟正.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人民音乐(评论版),2008,(7).

[6]郭克俭.融合与互补――当下民族声乐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人民音乐,2006,(1).

[7]丁义.透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情、字、味、精气神”[J].中国音乐,2005,(2).

[8]郑璐.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9]朱颖.浅析近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创新――兼谈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D].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表演,2008.

[10]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1]张成伟.我国民族唱法的发展方向――由“原生态唱法引起的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7,(8).

[12]徐敦广.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