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位执著的追梦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位执著的追梦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获奖项:一等奖

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将孔子的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扩展和深化,尤其是在政治上将其提升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神地位。但我更愿意将孔子的学说理解为鲜活的人生哲理,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的身体力行看作是一位追梦者的执着。在现实的挫折打击下,他依然坚持心中那些单纯而温暖的人生理想,孜孜不倦地求取生命的美善以及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孔子大约五十岁时,与颜回、子路各言其志,孔子说的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句话,平淡无比,却又意味深长。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不就勾勒出一幅安详宁静的美好社会图画吗?

人在沉潜时候的愿望总是纯净而美好的,因为实践的脚步还没迈开,真实世界中一切非理性因素尚未介入,在想象与企盼中,可以毫无羁绊地构筑一个淳美的梦境。

可是,当圆梦的步伐刚刚踏出,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考验便迎面扑来,正如望着水中月,平静无波,但是一旦伸手捞月,漾起的涟漪,会立刻将明月与自己水中的倒影,击打成破碎的水纹。此时的筑梦者,怎能不因曾以为近在眼前的明月却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实的而恍兮惚兮?

处于乱世的孔子,经历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梦境破碎的时刻,以至于其狼狈姿态被郑人描述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如同希腊神话中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又像是中国神话中在月宫里伐桂的吴刚,永恒地做着徒劳无功的事;或许,更像是马克思・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所说的,那位在无止尽的黑夜中坚定恒久地守候着黎明的到来的守夜人。

孔子的一生,如同所有的守夜人一样,需要独自咀嚼浓得似夜的孤独。他为了迎接漫漫长夜后黎明的第一道曙光,让自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动心忍性”,像流浪者一样,进行无休无止却又徒劳无功的筑梦之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横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失败,让他焦虑、紧张、伤怀乃至绝望,以至于发出“莫我知也夫”和“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

然而,孔子是一位无可救药的入世的君子。虽然他一直都知道身处乱世的命运无法改变,且一生迭遭坎坷,但这位始终坚持“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执著追梦者,仍然斗志昂扬,不愿向时代和命运低头。“子畏于匡”以及受到桓的威胁这两个危急的时刻,最能体现孔子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孔子周游列国,行走到陈蔡之间一个名叫匡的地方时,竟被匡地的人给拘禁了起来,连孔子最心爱的弟子颜渊也因此走失,孔子甚至以为颜渊可能不幸遇害了,情况十分危急。为求行道的机会而不辞路途劳苦的孔子,在面临这样的困厄处境之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段话,足以表现孔子在五十岁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之后,一点也不为环境所动的坚定意志。正是由于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确切认知,才使孔子不会因过程中的种种挫折而感到心灰意冷。

同样地,孔子在由曹国到宋国的途中,受到宋国司马桓扬言要杀害自己的威胁,而不得不改装易服,快速地通过宋国,但他仍然了无畏惧地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

显然,在孔子的心目中,那内在的仁义、德性实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自己可以随时为仁义、德性而牺牲。但纵使桓杀得了自己的躯体,又怎能杀得了自己坚定的一颗心?

因此,孔子心中的美好愿景,始终温热着。

这样的孔子形象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知晓孔子为入世之人,却鲜少发现孔子的心中,始终潜藏着一个出世的、隐者的、道家式的孔子,与彰显于外的入世的、行者的、儒家式的孔子在对话。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暂时放下了给他带来忧患和孤独的现实,借曾皙单纯而美好的愿望抚慰心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而当孔子在陈、楚道上,与隐者擦身而过时,孔子内心中的两个自己其实正在对话。出世的孔子,被隐者的言语召唤了出来,夫子在听完子路所转告的长沮、桀溺的话之后,不禁怃然感叹。

“道不行,乘桴桴于海”,孔子在面对自己的理想主张无法推行下去的现实时,也兴起过这般的隐世心情。只是,孔子虽然有出世的情怀,却始终牢记着入世的使命。世道浑浊是孔子和隐者共同的认识,而如何面对衰乱的世道是他们之间分歧的节点。他无法做到像隐者一样将不能操之在己的外部世界置之不理,甚至逃遁到世界之外,打造自我的纯粹的天地,而是不断地告诉自己:“世衰道微,天命在尔。”

因此,他对长沮、桀溺带有嘲讽意味的劝告,所回应的是这样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对于以杖荷的丈人,则言:“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对于孔子来说,实践能够“放诸四海皆准,垂诸百代不惑”的“道”是他的无上使命,无休无止,至死不悔,若放弃与外在世界的交涉,就等同于放弃了自我对“道”的许诺。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方能一生无所怨忿,不断地付出,为生命及世界的美善,穷尽生命的一切。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最足以传达孔子精神、为孔子的生命情调定位的一句话。现实世界的不完美与非理性,扭曲了一切改造世界的努力。放弃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而坚持才是“弘道”之人的天职。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也许永远不能完善,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可以完善一个人的人格,提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隐者“辟世”而独善其身,孔子却“入世”而寻求自我的完成,这个过程,若没有过人的勇气和执著,何以实现?

这样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背后,正是孔子那最为深沉的人间关怀在推动着。这样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的心,也正是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之心。孔子的这颗仁者之心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勇气,让他成了千古敬仰的圣人。“圣人”拥有的,便是像天一般广大包容而又健动不息的人格。

这个发生在二千五百年前,表现生命不断驱策向上、期求臻至完善的真实故事,孔子这位执著的寻梦者的身影,可以给黑暗的现实世界一个永恒的提醒。《论语・八佾》中写到,仪封人在如愿以偿得到孔子的接见后,感叹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宋儒更是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虽然孔子的理想依然是现实世界中“问津者”的永恒乡愁,但是没有这个原乡的存在,现实中的人们,只能随着风风雨雨而漂泊不定。

面对孔子这样坚韧的生命,自己实在是显得太过年轻、浮躁以及不够老练、专注及笃定,期冀自己在孔子“仁”、“礼”之道的指引下,坚持“克己复礼”的生命实践,坚持“行善济世”之人生使命的承担,使自己不断地凝聚内在的力量,建立起自身独立自主的人格,从而相契于孔子的心,对孔子的思想有真正的认识及实践。

相信在那个时候,我会感受到生命的自足与肯定,生活的清明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