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矩形中两类相似引发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矩形中两类相似引发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一:

如图1,矩形ABCD中,点P是BC上异于B,C的一动点,作APPE,PE交CD于点E.求证:ABP∽PCE.

图1这一问题利用两对应角相等,容易判定ABP∽PCE.有一个对应角是直角,只要证明∠BAP=∠CPE即可.证明的方法通常有两种:

(1)因为∠BAP+∠BPA=90°, ∠EPC+∠BPA=90°.所以∠BAP=∠EPC.

(2)因为∠BAP+∠ABP=∠APC, ∠CPE+∠APE=∠APC .所以∠BAP=∠EPC.

也就是说当APPE时,一定有ABP∽PCE.但是结论成立的前提是边PE与边CD相交.那么相交时矩形两邻边的长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设AB=a,BC=b,BP=x,PC=b-x.

因为ABP∽PCE,所以ABPC=BPCE,那么CE=BP·PCAB,代入可得CE=x(b-x)a,整理为CE=-1a(x-b2)2+b24a.可以得出:当点P运动到BC中点时,CE有最大值b24a.要想点E在CD上,必须CE≤CD,即b24a≤a,得到b≤2a.

当b=2a时,点P运动到中点时,点E与D点重合(如图2).

图2 图3 图4当b

矩形的边满足b=2a数量关系时,当D与E重合时(如图2),此时ABP 与PCE全等,且都与APE相似,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ABP∽PCE∽APE.

我们猜想会不会当b

因为ABP∽PCE,所以ABPC=APPE.因为BP=PC, 所以ABBP=APPE.因为∠B=∠APE, 所以ABP∽APE.可得ABP∽PC∽APE.以上的猜想是正确的.在上面的证明中要体会到中点位置的

作用,如果不是中点,就不能实现BP与PC的互换,两两相似的结论是不成立.我们可以利用下图能更直观地看出当ABP∽PEC∽APE时,点P是中点的理由(如图4).

作PFAE于点F,我们知道在RtAPE作斜边AE的高,可得APF∽PEF∽APE.因为ABP∽PEC∽APE,可以得到APF∽ABP, PEF∽PEC.由于这两对相似三角形都公共的斜边,所以APF≌ABP,PEF≌PEC.也可以看作将ABP和PEC分别沿AP、PE翻折后与APE重合.从而得到BP=PF=PC,也就是说点P是BC中点.同时还得到结论:AB+CE=AE;AP平分∠BAE, PE平分∠AEC.

我们把此时矩形中的直角梯形ABCE(如图5)单独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梯形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AB+CE=AE

(2)∠BAE的平分线PA,∠AEC的平分线PE交于BC的中点P.

(3)以BC为直径的圆与AE相切,切点为F(如图6);以AE为直径的圆与BC相切,切点为P(如图7).

直角梯形以上的三个特点是可以互相推出的,即知其二,得其一,即:

①如果AB+CE=AE,BC的中点是P,那么PA平分∠BAE,PE平分∠AEC;

②如果AB+CE=AE,∠BAE的平分线PA,∠AEC的平分线PE交于点P,那么P是BC的中点;

③如果PA平分∠BAE,PE平分∠AEC,P是BC的中点,那么AB+CE=AE.读者可自己证明.

那么具备以上特点的梯形如何可以得到呢?通过图6的启示,我们可以利用圆来实现.即:

如图8,过O的直径AB的两端点B, C作切线,与过圆上一点E所作切线交点分别是A、D,得到了直角梯形ABCD.由切线的性质及切线长定理,可知梯形ABCD就是所求梯形(如图9).

由图4的启发,我们还可以用另一方法实现这一梯形的得出.如图9,作RtAOD的高OE,将OE沿AO,DO向外翻折得到AB,CD,连接BC,所得的梯形ABCD即是.

梯形中两底与斜腰满足AB+CD=AD,那么两底AB和CD与直腰BC有什么数量关系呢?在辅助圆的帮助下,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如图9.我们知道OE为RtAOD斜边AD上的高,就有结论OE2=AE·ED也就是(BC2)2=AB·CD,整理为BC2=4AB·CD.

用上面的方式得到的梯形当BC不变时,当点E的位置发生变化AB,和CD的长度就随着变化.梯形ABCD的面积就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中,面积是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呢?

我们设BC=b,AB=x,CD=b24x.那么梯形面积S=12(x+b24x)b.我们可以看到当x.变小时, b24x就会变大,反之亦然.也就是说S没有最大值,可能会有最小值.但是通过S=12(x+b24x)b这一表达式,很难看出最小值是多少?我们还得借助圆来得出答案(如图10).

作OFBC交AD于点F,可得OF为梯形的中位线. 梯形的面积S=OF·BC.由此可以直观的看出,随着点E的运动,OF的长会不断变大,找不到最大值,当点E,F重合时,即如图11,OF可以取到最小值OE,所以梯形面积S=OF·BC有最小值即S=BC22,此时的梯形变成了矩形.

问题二:

如图12,矩形ABCD中, 点P是BC上异于B,C的一动点,连结AP,PD,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ABP∽PCD?

由问题一知道:当∠APD=90°时, ABP∽PCD.也就是说如果在BC上找到一点P,使∠APD=90°,就可以得到ABP∽PCD.此时ABP∽PCD∽APD

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APD=90°,这是首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圆中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 那么以AD为直径作圆,通过圆与BC相离、相切、相交的三种位置关系判断是否存在P点使∠APD=90°.

交点如图13,共三种情况:

(1)当b2a时,两交点

通过图象的交点个数,我们可以得到使ABP∽PCD的点P的个数.那么如何求出BP的具体数值呢?

由问题一我们知道因为ABP∽PCD,所以ABPC=BPCD.我们设AB=a,BC=b,BP=x,PC=b-x,代入上式可得ab-x=xa,整理为x2-bx+a2=0.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存在这样的点P,必须使方程有解,即(-b)2-4a2≥0.解得b≥2a.在有解的条件下,方程x2-bx+a2=0的解就是BP的值.

当相切时,点P是BC中点 (如图132);当相交时,由圆的对称性我们可知BP1+BP2=BC,也就是说上述方程的两解之和就是BC.如图133通过这两种方式对点P存在个数存在条件的分析,我们要能体会到数形结合方法的相互补充.

再思考上面的思路:由∠APD=90°,得出ABP∽PCD是正确的.反过来当ABP∽PCD时就一定有∠APD=90°吗? 由∠APD=90°,得出ABP∽PCD时,必须 AB与PC是对应边,BP与CD是对应边,反之也成立.也就是说我们用∠APD=90°来说明ABP∽PCD就遗漏了ABP∽PCD的第二种情形:AB与CD是对应边,BP与PC是对应边.必须将上种思路进行补充,使其全面.如下:

因为ABP∽PCD,所以ABCD=BPPC,可得aa=xb-x解得x=b2.也就是说当点P运动到BC中点时,在任意的矩形中,ABP∽PCD都成立的并且ABP≌PCD.

我们将问题二中的ABP∽PCD两种情况进行总结:

(一) ABP∽PCD与∠APD=90°的关系

(1) b≥2a时, AB与PC是对应边,BP与CD是对应边, ABP∽PCD,这时∠APD=90°,反之也成立

(2)AB与CD是对应边,BP与PC是对应边, ABP∽PCD,这时点P是中点,并不能保证∠APD=90°.只有b=2a时是∠APD=90°, 当b≠2a时, ∠APD≠90°.

(二) ABP∽PCD与P点个数

(1)b

(2)b=2a 时,使ABP∽PCD的点共一个,即中点,此时∠APD=90°.

(3)b>2a时,使ABP∽PCD的点共三个,①中点一个②使∠APD=90°的点有二个.

问题三:

如图14,在直角梯形ABCD中, ∠B=∠C=90°,点P是BC上异于B,C的一动点,连结AP,PD.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 ABP∽PCD?

图14我们由问题一引申出的梯形(如图7)知道,当AB+CD=AD时,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相切.由问题二分析相似的思路可以得出第一种相似情形(∠APD=90°):

(1)当AB+CD>AD时, 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相离.(如图141)

(2)当AB+CD=AD时, 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相切.(如图142)

(3)当AB+CD

其中(2),(3)两情况存在∠APD=90°,使ABP∽PCD.

另一种相似情形是点P满足ABCD=BPPC的位置时,ABP∽PCD.这种情形对直角梯形都存在.

作者简介 张振中,男,1973年11月出生,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对中考题的研究,有若干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