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结构性理财别瞎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理财市场整体收益率渐趋下行,此前流行的投向货币、债券市场的主流银行理财产品再难扛起高收益大旗,结构性理财产品正成为多家商业银行吸引客户的新工具。
从当前市场的发行情况看,预期收益率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都是结构性产品。业内人士指出,预期收益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收益,投资者在选择时需三思而行。
市场聚焦
颜色越红越值钱
银行猛刮“结构”风
今年,宽松的流动性带来了充裕的资金,让银行不再缺钱,也让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不断下行。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从8月4日到8月10日的1周时间里,共有723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2%,平均投资期限为126天。
值得关注的是,在普通的投向货币和债券市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下滑时,结构性理财产品却迎来了发售小高峰。1周内累计有5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售,其中保本型产品有41款,且股份制银行在结构性产品发行方面比较积极。从投资标的来看,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多挂钩指数、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等。
另外,从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情况来看,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也是增幅明显。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25家商业银行发行1368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环比大幅上升40%,同比增加42.4%。
业内人士认为,主流理财产品由于预期收益率持续下滑,对储户的吸引力度越来越弱,银行也在积极寻找对策。银行对结构性产品的积极开发,尤其是对保本型结构性产品的积极发行,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不过,投资者仍需要保持冷静,因为预期收益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收益,尤其是挂钩股票等资产的产品,风险更是不可小觑。
结构性产品真面目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基本模式是“固定+衍生”,即将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组合在一起,实现在保本的目标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由固定收益证券和以期权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组成,其到期收益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衍生金融合同所带来的收益,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后者的收益大小。
打个比方,结构性理财产品好比投资者买了一款固定年利率5%的产品,100元本金一年后变成105元。投资者如果拿出其中1元钱再买一注彩票,中奖了可得奖金5元,没有中奖就等于白白损失1元。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要么100元本金最终拿到104元,要么拿到109元。
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都会与国际市场投资接轨,具有投资渠道广泛、组合多元化的特征,这将大大改善投资者在面临国内政策变动时相对被动的局面。另外,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相对收益率也比较高,但其所面临的风险也较高,国际市场变幻万千,各类经济体出现动荡的几率较高,因此投资者很难准确把握住投资机遇,对风险掌控能力也是不小的考验。总体来讲,结构性理财产品属于博弈型的产品。
分类不同收益不同
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根据客户获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3类。
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该类产品的特点是银行向客户承诺本金安全和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
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此类产品的特点是银行保证客户本金安全,但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收益情况来确定客户实际收益。当前,与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等挂钩的产品多属此类产品。
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这种产品银行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也不承诺收益情况,风险由客户承担。目前,该类产品主要与汇率、黄金价格、石油价格、股票价格及国外利率水平等相关联。
理财师提醒,投资者在选购结构性理财产品时,要做好心理准备。首先问清产品是100%的保本、部分保本还是不保本。然后再根据产品标的估算预期收益率,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是否购买。
结构性产品巧识别
从银行在售产品收益率排行中,总能看到一些收益率超过7%的理财产品,这些产品是不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呢?有什么简单识别的办法吗?
有投资者表示,对一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说明书看不懂,尤其是产品的投向方面,有些说明书说得太笼统,比如“本理财计划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以及资金拆借、信托计划及其它金融资产”。理财师提醒,对这些理财产品,购买时一定要仔细辨别,以免买错。
首先,区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看其投资方向和投资标的。其产品说明书中只要表明挂钩国际投资品,如黄金、石油、农产品等和与其相关的股票、基金均属结构性理财产品。除此之外的均属非结构性理财产品。
其次,看预期最高收益率。中资银行收益率一般超过7%的产品有极大可能是结构性理财产品。
最后,看收益率是否是浮动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如果是浮动的,如预期收益率在XX至XX区间的,基本上可以确定为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低于5%的产品多是非结构性理财产品。
高收益率难以兑现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相对于平常的理财产品来说都很高,但是由于涉及的投资标的多、产品结构较复杂,到期收益有可能达不到那么高,甚至会亏本。
在银行理财产品中,8%甚至10%的预期收益率显得格外亮眼。因此,一些投资者奔着高收益而买此类产品,可是,等到产品到期时,面对没有达到的预期收益,却有点儿傻眼。
如某一家银行今年销售的一款挂钩汇率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而到期后,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0.5%。该行某系列的结构类产品共发行6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高达8.91%,而其中12款产品到期后,实际收益率均未达到预期收益率,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3.86%,还不到预期收益水平的一半。
另一家银行同期发行的某系列结构性产品共85款,平均预期收益率达到10.36%。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的只有7款,同样都未实现预期收益,平均实际收益率仅为4.52%。一些投资者开始质疑银行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存在“虚高”的问题,更有投资者怀疑那些超高的预期收益率只是银行吸引资金的“幌子”。
对此,理财师提醒,在选购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切勿只盯着高收益,对产品的风险性要有正确的判断,不要被他人所左右,购买产品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
量力而行不熟不买
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对挂钩标的比较了解,对挂钩标的的价格走势有自己的判断。
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否实现预期的最高收益率,取决于挂钩标的的表现是否与银行当初设计产品时的预期相符。尽管银行负责产品设计的专业人士一般都会具有比较丰富的投资经验,但市场波动情况与预期存在偏差的问题在所难免。一旦银行人士“赌”输了,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也就无法实现。与非结构性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更低。
相对来说,购买结构性产品,投资者需要具有更高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这类产品的收益模式大多比较复杂,投资者购买前需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看看产品设计者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还应向银行理财经理询问。如果询问后依然不明白,就最好不要购买。另外,虽然现在市场中保本的结构性产品占了八成左右,但不保本的产品占比却在增加,后者投资风险更大。投资者一定要看清自己选购的产品是否保本。
本刊记者 常爱国
(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