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溯时空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同年11月17日,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俄学生时发表讲话,对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了“东风压倒西风”的英明论断。在中国一时间“卫星”成为了“尖端”和“顶级”的代名词,“东风”则代表了“先进”和“强势”。1958年,在两个古都——北京和西安的航空院校,分别设计制造成功了“东风”1号和“卫星”1号航空模型发动机。以“东风”和“卫星”为二者命名,就是想要表明它们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航空模型发动机,事实也确实如此。
“卫星”1号——中国第一种由生产单位立项、
设计、制造并销售的航空模型发动机
“卫星”1号航空模型发动机虽然是一种普及型航空模型发动机,但设计先进、用材考究、制造精良。从“卫星”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设计者和制造者都想造出一种优于其它国产发动机的航空模型发动机。
“卫星”1号航空模型发动机的特点是:
1.行程短,缸径行程比D/S为1.2,在笔者所知的我国设计制造的2.5mL压燃式发动机中是最大的。
2.汽缸、活塞和曲轴均采用含镍、铬、钼的高强度合金钢制造。滑动轴承的衬套采用含铝、锡、锑的耐磨铜合金制造。
3.体积小、重量轻。在保证性能、方便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了零件尺寸和壁厚。连杆小头还采用了沿活塞销轴向加长的特殊形状,使发动机的重量降到113g。它在当时国产2.5mL压燃式发动机中重量最小,与现在的同类产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4.机匣和连杆的材料均为铸铝,采用精密铸造制成。因为连杆的形状比较特殊,所以铸造是最省材料的加工方法。
5.转速高、功率大。其说明书提供的参数为:最大转速14500r/min、功率0.202kW(0.275马力)。这在当时中国批量生产的2.5mL压燃式航空模型发动机中性能是最好的。
“卫星”1号的第一批产品被交付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准备用于参加1958年人民民主国家航空模型竞赛的集训和比赛。后来的产品除被用于航空模型普及活动外,还大量用于国内航空模型比赛。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航空模型比赛,“卫星”1号是应用最多的发动机。在活塞发动机自由飞比赛的前8名中,有4名使用了“卫星”1号。
实际使用证明,“卫星”1号是一种可驱动多种模型飞机的多用途航空模型发动机,为我国航空模型普及活动和由普及级模型向国际级模型的过渡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曲轴易断。
在“卫星”1号之后,又生产了“卫星”2号、“卫星”3号,并设计制造了“卫星”4号。其中“2号”和“3号”的缸径、行程都未改变,估计是针对“卫星”1号的不足,对一些零件的结构和工艺进行了改进。而“卫星”4号的汽缸直径15mm、活塞行程14mm,完全是另一种发动机了。
“卫星”发动机是我国第一种由其生产单位自行立项、设计、制造并销售的航空模型发动机。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由上级管理单位下达任务并下发经费设计制造航空模型发动机的状态,逐步走向半专业化和专业化生产。1958年中国人民国防体育协会准备用于参加国际比赛集训和比赛的“卫星1号”发动机,就是向西北工业大学订购的。(未完待续)
致读者:
2012年12月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肇和老师,提供了他本人在1985年设计制造成功25ml压燃式航空模型发动机,以及深圳三叶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也曾试制过10ml压燃式航空模型发动机等信息。由于以前未掌握此信息,误认为我国1956年设计制造的一种5ml压燃式发动机是我国工作容积最大的压燃式模型发动机(见本刊2012年第11期)。现予更正。并向广大读者特别是航空模型发动机爱好者致歉。陈肇和老师与笔者是北京师大附中校友,也是笔者的航空模型发动机启蒙导师,在搜集和整理国产航空模型发动机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现又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信息,也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