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建从何处开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建从何处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教育乱象丛生,呼吁制度变革也久矣,可现状依旧严苛。作为并未麻木的个人,内心沉郁悲观在所难免。不过,如果一个一线教师只把变革的希望寄予制度改进,相信制度的改进必然带来教育全新气象,我觉得这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未必是光明的事实。制度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不做什么,激发人做点什么,但不能保证人们一定会做什么。好的制度通常是底线守护使,而不是道德和美好强迫者。

只相信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变革才可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一线教师中很是流行,不过,这种思维方式折射的却是弱势的心态——不敢担当自己应尽的责任,自我定位为制度的执行者。很多教师一面不满于制度的严苛,但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又不做任何变革,甚至为求个人功利,推波助澜,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若论究责任,又统统归于体制之弊,无丝毫痛感与反思,使得自己一面受害,一面又苦情兮兮地施害。

顶层的制度设计与变革一旦发生,教师就自发地具备与之相符的能力与操守吗?显然不是。如同自由是权利也是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当体制给予足够的空间,教师是否有能力践行自由,是否肩负应尽的责任,答案并不肯定。换句话说,制度的问题不能替代人的问题,制度之弊不能回避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与其盼望权力的恩赐和垂怜,不如首先争取教师个人的独立。没有教师个人的独立,没有个人的觉醒,哪怕制度变革已然发生,教师依然是体制的附庸,不会变为职业的热爱者和创造者。好的制度通常只是底线守护者,它不可能逼迫教师追求卓越,何况,哪有完美的制度?

从现实来看,我们这些普通的一线教师,对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变革的影响几近于无。但改变不了大环境,改变小环境,从改变自我开始重建从自身出发,在这个意义上,史金霞的《重建师生关系》展现了她在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坚守原则、孜孜践行的现实图景。

这本书固然揭示了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制度和文化困境,但它所展示的重建之路不是寄望于权力的自发变革,而是立足现实,向自身开掘,尽自己最大可能,完成师生关系的重建。从书中的记录来看,史金霞老师工作的学校要么是民办要么是重点,这样的学校给予教师的压力相对更大。难能可贵的是,这二十年的教育实践,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不管承受怎样的压力,史金霞老师都尽可能坚守自己的原则,用“爱与尊重,理解和对话”来守护那些年轻的生命。

更为难得的是,史金霞对师生关系的重建,不但用自己的努力修复体制之弊,更指向学生人格独立的培养,如同她自己所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父母对子女的爱一样,这种爱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使得他们和自己分离,让他们成为自己。这样的重建揭示了教师的自我独立和自我行动是多么的可贵。相比之下,那些人格不独立的教育者常常把自己对制度的依附转嫁于学生,以关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把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之旅,变成了互相伤害的惨烈搏杀。

教育沉疴难愈的根本在体制之弊,这已是共识。但面对制度变革的缓慢停滞甚至倒退,每个一线教师该如何自处?是心生激愤,对个人努力不抱希望,还是如同史金霞一般,行个人之可行,从自我出发,寻求变革?

那么,像史金霞老师这样,从自我出发的理念与践行,其意义究竟何在?

日本知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说,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的变革。而文化的变革绝非一朝一夕,越是稳健缓慢,就越能获得确实的成就。行政权力强行推动的教育变革常常是运动式的急风暴雨,却不管教育从业者的心理认同。现实已经无数次证明,这样的运动式变革不可能持续,风暴过去,从前再现,甚至反弹得更为汹涌。教育真正的变革应是植根于现实,从每间教室,每个老师开始,基础教育的变革尤其如此。

正因为这样,教师从心理上摆脱对制度的依附,相信自己创造的能力,肩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才是教育真正的变革之道,也是真正的重建之路。阅读史金霞老师《重建师生关系》一书,可以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