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小学课间文化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间的设置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的心理要求出发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放松精神,缓解疲劳,愉悦身心,从而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间的这一时间段内,学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或其他活动所表现或折射出来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气息或氛围,就被称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浓缩,也是学校课堂生活的延续,更是一项宝贵的教育资源,在现代学校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在的问题

1.课间活动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

在广大的农村小学,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伴随着下课的铃声,小学生们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冲出教室,在校园里你追我赶,推搡打闹,呼喊连天。学生们肆无忌惮地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游戏和活动,看不到丝毫的组织性和规范性。而老师则对学生们的课间活动采取置之不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课间老师大多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备课、改作业或是放松休息。这样一来,课间就成了完全属于学生们自由活动、随意玩耍的天地,根本无任何的组织性和规范性可言。

这样的课间不仅体现不出任何文化元素,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学生跑来向老师打小报告或告状:“××把××撞倒了。”“××和××打起来了。”等等。另外,学生在经过课间活动的过度放松之后,大多身体已经十分疲劳,而精神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重新回到课堂后,思想还停留在课间的游戏活动之中,很难从活动中及时过渡到学习上,注意力也很难集中,从而影响到了新课的学习。

2.课间活动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新颖性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以传统游戏为主,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这些传统游戏在女生中十分流行,而男生则以追逐打闹为主。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课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变化。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比较积极,热情也较高,活动的内容多为体力活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有所下降,课间进行活动的学生人数较少,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教室里看书或休息。不同的是,高年级的活动内容则以下棋、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为主。课间活动单调乏味,吸引力和新颖性明显缺乏,导致学生进行课间活动的普遍要求与空洞乏味的活动现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解决。

3.课间文化良莠不齐,好坏掺杂

农村小学的课间活动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制度化的规范。因而,课间文化存在良莠不齐、好坏掺杂这一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1)健康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客观来讲,农村小学课间文化有相当一部分是健康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小学生在跳橡皮筋时,会边跳边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又如小学生的拍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诸如此类的一些课间文化都是积极健康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可以使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一定的教育,因而是富有教育性的,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

(2)不健康的、具有消极意义的课间文化。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多富有趣味性,而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却较低,有低俗化的趋向,有些课间文化甚至包含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长期生活在如此低俗、不健康的课间文化中,对小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好奇心强,课间活动缺少教师的关注和引导而任由其随意发展,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乃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

4.课间活动缺乏集体性

农村小学尤其缺乏集体活动,课间活动往往以三至五人的小团体或小群体活动为主,有的性格较为孤僻、内向的学生经常被冷落到一边独自活动或不进行活动。这样极不利于营造团结友好的活动氛围,也不利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课间活动缺乏与课堂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渗透,课间与课堂相对孤立,缺少必要的联系,课间文化作为第二课堂和无形的教科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缺乏真正的文化因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文化因素是积极健康的、具有某种教育意义的因素。

二、 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对策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了积极有效地开发和挖掘农村小学的课间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课间文化在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探讨农村小学课间文化优化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就显得十分紧迫、十分必要了。

1.重新审视,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课间文化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接受再教育,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努力改变传统的课间活动即体育活动这一狭隘的教育认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间文化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高度重视课间活动在发展学生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使课堂、课间、课外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一致地、连续一贯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丰富、完善课间活动基础设施。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善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设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活动要求,充分调动起他们开展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其开发和推广课间文化创造条件。

(3)提供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给予课间活动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一,把课间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对其规范化的管理。第二,还应把课间活动作为考核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建立相关的考评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小学课间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间活动不因教师的随意拖堂和布置大量的课间作业而名存实亡。第三,仅有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各项制度还要严格执行,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在课间文化的开发与挖掘方面,教师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培养课间文化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课间文化的开发能力,并善于将现代气息或元素融入传统课间活动,对其进行科学化改造,使传统游戏既不失本色,又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时代气息。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课间文化以满足学生日益高涨的活动需求。

(2)积极参与,科学组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而且要积极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向,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组织和引导,逐步改变当前课间活动无组织、不规范的现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改造的过程中要采取民主人文的方式和手段,切忌批评专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不能挫伤学生对课间文化创作和推广的积极性。改造过的课间文化应该是经过课间活动实践检验的,真正符合学生兴趣和口味的文化,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课间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在轻松融洽的游戏气氛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而且使学生也易于接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参与学生的课间活动,在放松自己身心的同时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师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集体观念,避免了自发游戏的小团体倾向,照顾到了孤僻内向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乃至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寓教于乐。课间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以健康科学的文化因素为支撑的课间活动同时也具有智育、德育、美育的功效。因此,课间活动不会是也不应该是纯粹的游戏活动,必须努力寻找课间活动与文化知识的结合点,将学科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间活动与游戏,把文化知识与课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接受文化的熏陶,进而巩固与升华所学的文化知识。

3.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

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学校生活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作为课间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间文化真正的创造者和推广者。小学生都是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小发明家,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并善于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在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原则上因势利导,支持、鼓励小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改编或原创真正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积极健康的课间文化。学生不仅仅是课间文化的创造者,还是课间文化的表演者。课间文化只有真正来源于学生的创造,真正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学生才会有表演的欲望,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同伴中推广开来。这样,课间文化才会在校园生活中流行起来,并随着学生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活动需求的不断增长,在活动与游戏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从而日益完善,日益丰富。

4.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德育和美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明辨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自觉抵制粗口、粗话、粗口袋书以及生活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影响和消极因素。

总之,农村小学课间文化的优化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组织和引导,创造性地开发与挖掘,更需要作为校园生活主体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去创编、去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小娟.给传统游戏注入文化.教学与管理,2007(23).

[2] 孙大虎.小学生课间十分钟的安全管理.教学与管理,2006(2).

[3] 杨徽.课间活动──不可忽视的学校管理空间.教书育人,2007(2).

[4] 孙卫胜,马迪.课间文化──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江苏教育,2004(3).

[5] 应伟.小学生课间文化的优化.教学与管理,2008(29).

[6] 苗彩成.小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

[7] 李细兴.对校园课间文化重构的思考与实践.校长阅刊,2005(6).

[8] 平文静.做好学生的文化引领.教书育人,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