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衣服有毒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衣服有毒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心!致癌物“隐身”在衣服中,可能就穿在你身上。被大量用于面料染色及印花的偶氮染料,有些会分解释放出“有毒”的芳香胺,其致癌性远比“苏丹红”要强。

“有毒物质?”北京朝阳区一家服装店里的导购员一脸茫然,“你看看标签,这件衣服是全棉的,哪会有什么有毒物质?”

“怎么挑衣服?衣服料子和剪裁要好,穿着好看,价格要实惠。”一旁的女性消费者显得同样迷惑,“注意有毒?什么意思?芳香胺(见本期辞典)?不太了解。”

近期,北京市工商局公布了流通领域服装类商品质量监测结果,但这则小小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悄无声息退市的17种不合格服装,其中部分服装含有的可分解芳香胺,致癌性堪比苏丹红。

这并不是事情的全部。连续几年的抽查结果显示,在沃尔玛、家乐福超市里,在艾格、VERYMODEL等著名品牌中,“有毒服装”同样泛滥。

材料利益差的驱动、工艺流程中的种种偏差、质检标准不一、监管的漏洞⋯⋯这一切让有毒服装像打不死的小强一般,顽强地游荡在市场中。

释放芳香胺的偶氮染料

服装有毒,罪魁祸首之一便是偶氮染料(Azo Dye)的使用不当。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偶氮染料”这个词有点陌生。

它是一种分子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且与其连接部分至少含1个芳香族结构的染料。在合成染料中,偶氮染料是品种和数量最多的一类,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皮革制品等的染色及印花。目前,全世界2/3左右的合成染料是以偶氮化学为基础制成的,品种约有3200多个,年产量近60万吨。

“某些含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对人体有毒,致癌性比‘苏丹红’还要强。”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色谱范围广、色种齐全、着色牢度高,这是偶氮染料被大量使用的原因。但是,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偶氮染料的致癌芳香胺很容易迁移到皮肤,并在人体内扩散。这些在偶氮基还原反应后释放出来的芳香胺,在人体内通过代谢作用而使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变化,成为人体病变的诱发因素,具有潜在的致癌致敏性,发病潜伏期更是长达20年。

“想要靠洗涤剂把有毒物质洗掉,那是不可能的。”与易消除的物质不同,染料一经上染,其化学性质几乎无法改变。

对于这些有害的偶氮染料,不是没有禁令。

早在2002年,欧盟就过一项禁止使用22种有害偶氮染料的禁令,目前,这一名单又扩大到了24 种。中国对此也有相关规定:芳香胺属于禁用物,如果成衣和布匹被检出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产品将被判为不合格,企业也将面临处罚(GB18401- 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可能要被管理部门处罚,为什么企业还要使用这些染料?

“普通染料印染每米(成本)也就是1元左右,而环保型的进性印染却超过5元。”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一语道出了最关键的原因。

难道就没有替代品?企业为什么不在这方面下点儿功夫呢?

“那就需要企业自己去找了,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自广东溢达集团的苏林(化名)解释说。

事实上,从1994年德国政府颁布禁用部分染料的法令开始,全世界都在研究替代品。不过,就像让所有汽车都不用汽油一样―这事儿至今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流程偏差与质检困局

“质检不合格,企业会引火烧身。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冒险的。服装中的有害物质,不一定是企业故意为之,也可能源于生产工艺中的‘无心之失’。”一位私营服装企业的老总表示。

芳香胺残留很复杂。

一种情况是在生产中使用了禁用偶氮染料做中间体,偶氮染料还原后便产生相应的有毒芳香胺。另一种情况则是,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禁用偶氮染料,但是在合成过程中有残留,后处理时没有分离干净,导致最终产品无法通过检测。

即使是未着色的白色或本色产品中,也有可能检测出可分解芳香胺,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整理剂、粘合剂等其他化学品造成的。针对这个可能出现的“意外”,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出说明,未着色产品一般不做禁用偶氮染料项目的检测,即使检测出可分解芳香胺,也应分析是否是染料或颜料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该产品未经过染色或印花工艺,就可以判定该产品未使用禁用的偶氮染料。

“一些指标不合格,往往来自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不足。”苏林强调。

从工厂到货架,一件衣服至少要经过原料、制衣、销售这三道质检关。原料提供商、制衣企业、销售商,大家都要验了又验。

“要检验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原料提供商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将样本送去第三方机构做测试。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生产商,尤其是做原料到制衣一条龙的企业,则会建有自己的实验室。”苏林介绍说,“我们公司有国家、客户和第三方机构共同认证过的实验室,自己测就行,省好多钱,而且实验室只要是认证过的,基本和第三方没差异。”

又有标准可依,又有质检可用,为何还屡屡爆出有毒服装?

“其实,如果客户没有提强制性要求,很多企业并不会主动送检。”江阴市阳光集团面料测试中心主任何良道出了其中原委,“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些企业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跳过质检关。更何况,质检的成本那么高,实验室的一套设备就要100多万,还要找专业人员,加上人工费这些,中小企业是负担不起的。而送去第三方检验的话,一个样本的测试要几百块,高的要上千块。”

即使是到了衣服加工企业这一环节,漏洞依然存在。“很多(制衣)企业采购和质检的分工并不明确。搞质检的往往是采购组或跟单组的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质检人员”。

除了质检费用偏高和质检人员缺失之外,技术上也存在难题。国内外市场对染料和纺织品的要求并不相同,我国的检测机构还不能同时满足两者的需要。

禁用偶氮染料的检测过程相当复杂。国家丝绸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苏州市纤维检验所的郭建峰在论文中着重指出了这一点。在样品前处理前,首先要配制缓冲液、还原溶液等;从取样到剥色、还原,都要严格控制试验的温度和时间;乙醚的易挥发性会导致试样液的萃取、浓缩以及转移、氮吹等方面的困难。

这些,会使检测结果产生较高的不确定度。“在具体的检测中,同样一块样品,有经验者和生疏者往往会测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给检测机构及相关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而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假阳性导致的误判也时有发生。”

同时,致癌芳香胺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的测试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测试的需要。“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或即将出现的新的物质,现行方法不能准确的检测出。”郭建峰说,“例如4-氨基偶氮苯具有不稳定性,在测试过程中很容易分解成其他物质。我国于2003 年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401-2003,该标准虽然将4-氨基偶氮苯增列入禁用芳香胺列表,但所提供的方法并不适合其检测。对于以后出现的新的致癌芳香胺,现行标准呈现出的缺陷将越来越明显。”

标准不同影响结果

测试标准不同,是另一个困惑。

虽然外贸和内销的衣服都需要做检测,但检测的方法和标准并不一样。

“常常会出现相同的项目,不同的测试。”何良回忆起他曾接触的订单,“因为每个客户要求的标准不同,采用的测试也就不同。这里面的差别,涉及到关键技术的,就需要用专门的仪器和方法重新进行测试。”

总体上看,常用的标准分为:美标AATCC/ASTM;国际标准ISO(一般欧洲用);中国的GB标准;日本的标准JIS;此外还有英国的BS EN等等。

“牛的公司还有自己的标准,但基本都是为了适合自己产品而做了小改动,如英国的M&S、NEXT,美国的JCP、Nike等。”M&S 标准一般会比ISO 的标准严格一点,也就是说,即使通过了ISO的标准,也未必通得过M&S的标准。

就偶氮染料的检测标准来说,所用方法就存在不同:国标以乙醚代替了欧标的叔丁基甲醚,虽然节约了分析成本,但由于两种溶剂在化学性质方面存在差异,对于芳香胺的溶解性能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根据这两种标准得出的分析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

标准不同,究竟该听谁的?

“标准本身并无高低之分,但中国目前的标准化体系确实与欧美的标准化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长期从事纺织品检测技术和标准化研究的天祥集团中国市场事业部总经理王建平说,“在国际贸易中,欧美买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注重贸易标准,中国则仍强调产品标准,灵活性相对较低。”

“安全标准是强制标准,比如我们国家用GB18401- 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这在我们国家是强制性的,美国用美标AATCC/ASTM,在他们国家也是强制性的。一般工厂会和客人谈好用什么标准的,一旦定下来就是有法律效应的。简单点说,如果是李宁的单,他在国内卖就用国标,在日本卖的就用JIS,在美国卖就用AATCC。但国标的安全标准比较容易达到一些。”苏林对各国的标准了如指掌。

在国内,虽然《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却并没有得到强制实行。其中一种情况是:一批外贸服装通不过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检测,就又流回到国内市场。外贸服饰基本上都是每款只有几件,没有形成批次,使质检部门的检验与查处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