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警示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警示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导读:郊区化对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是战后美国经济长期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美国郊区化以资源和土地消耗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按人口比例,美国人消耗了远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并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是其他国家承受不起的代价。因此,考察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对于我们在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郊区化道路不无裨益。

城市郊区化是指在城市中心区由于地价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等形成的巨大推力,以及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和城市郊区土地价格低廉、发展空间广阔所形成的强劲拉力的交互作用下,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产业、工厂、商店乃至各种机构向郊区迁移,各种城市功能向郊区流出,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人口迁出的一种离心分散化过程。[1]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系统回顾了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指出了其对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造成的严重威胁。在当代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郊区化初见端倪的背景下,汲取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政策引导的高速发展

(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与特质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早在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美国的城市郊区化进程就开始启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尤其是二战以后汽车时代的来临,私人小汽车的广泛应用、高速公路网的初步形成、电子通讯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大发展、联邦和州政府住房政策的引导等原因,美国的城市郊区化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此时,美国东部的纽约、费城、芝加哥等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均数倍于其中心城区。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达到1.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8.8%。[3]这一时期,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中心城区和农村人口,成为美国经济社会生活的主体。此时的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城市国家”向“郊区国家”的整体变迁,郊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诚如肯尼斯·T·杰克逊所言:“郊区已经成为美国根本的物质成就,它也许比小型轿车、高层建筑、可口可乐或好莱坞更能代表美国文化。郊区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了当代美国文化的下述特质:对私人轿车的过度依赖、不加节制的挥霍浪费、家庭分解为核心单元、工作与娱乐的广泛分离等等。”[4]

(二)美国城市郊区化的效益与代价

从整个国家的层面看,郊区化为美国带来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无法实现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促进了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了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是,美国的城市郊区化“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5]带来了“低密度的土地开发、无限制地向未开发用地扩散、‘蛙跳式’或零散的空间扩展形态、单一功能的土地利用、农业用地和开敞空间的消失”等等[6]。美国的城市郊区化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了郊区的生态平衡,威胁到郊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安全,其郊区化的进程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

二、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中,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口和资金向郊区流动,许多州和郊区自治市政府颁布了分区规划法令和住宅法令,鼓励建造独栋分散式住宅。即使是独栋住宅,分区规划法令和住宅法令也对建筑面积、房间数量、花园、草坪、车库面积等作出了最低下限的规定。这种独栋住宅无疑比公寓住宅的占地面积要大得多,一般的郊区独栋住宅的占地面积为0.5英亩,有的可达2~3英亩,最高可达5英亩。同时,为了限制住宅的建筑密度,许多分区法令还规定了户与户之间以及每户住宅到街道的最小距离。[7]住宅的分散化和居民在广大地域上的低密度分布,意味着人们必须依赖私人汽车出行,而汽车的使用,又催生了郊区巨大的道路网络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此外,郊区的工业园区、办公园区、购物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区域,大都采用单层或两层的低矮建筑,在水平面上蔓延伸展。为了创造一个宜人的工作氛围,许多工业园区和办公园区还辟出大面积的草坪和公园用地。最为突出的是,依据分区规划法令,郊区的办公园区和购物中心必须提供免费停车场。免费停车场的存在,是办公园区、购物中心能够吸引雇员和顾客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郊区办公园区和购物中心平均每110平方米就必须提供3.9个泊位。[8]

总之,在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中,郊区的各种建筑和基础设施不是向空中和地下拓展,而是横向延伸,大量的土地就在这种横向蔓延中被吞噬了。相关调查显示,在1950~1957年短短的7年间,底特律的一个郊区县——奥克兰县就有45平方英里的土地被占用,相当于两个曼哈顿的面积;仅仅在1958年,美国每天有3000英亩的土地被郊区蔓延吞噬掉;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美国大约每年有300万英亩的农业用地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被占用的农业用地就相当于弗特蒙、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艾兰、康涅狄格、新泽西和特拉华7个州面积的总和。[9]针对这一现象,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过去,城市曾经是农村大海里的一个个岛屿。但是现在,在地球上人口较多的地区,耕作的农田反而像绿色孤岛,逐渐消失在一片柏油、水泥、砖石的海洋之中,或者把土壤全部掩盖住,或者把农田的价值降低为供铺路、铺管线或其他建设之用。”[10]

三、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美国城市的郊区化进程不仅侵占了大量郊区农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空气和水资源被污染、自然景观被破坏、野生动植物急剧减少乃至灭绝,甚至有人类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郊区空气的污染主要源于汽车的大量使用。研究表明,在美国郊区蔓延地区,石油的消耗量远远高于人口稠密地区。例如,20世纪70年代,南方的休斯敦人均年消耗汽油478加仑,人口相对稠密的纽约则仅消耗305加仑,人口高度稠密的曼哈顿仅消耗70加仑。[11]由于汽车大量使用在“硅谷”地区,带来的空气污染最为突出。“硅谷”是一块位于旧金山市和圣荷塞市之间的长30英里、宽10英里的狭长郊区地带,与东部烟囱林立的老工业区相比,“硅谷”的微电子工业似乎应“干净”一些。但实际上,“硅谷”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绝不亚于东部老工业区,而且有些问题难以根治。最明显的问题是空气污染,“硅谷”居民90%以上都是自己开车上班,往返于“硅谷”南北两端的人很多,汽车不可避免地排放大量废气,再加上每天排放的其他有机废气共达25吨之多。这些废气在阳光照射下,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烟雾。由于“硅谷”地势较低,一侧是坡地,这些烟雾和汽车排放的废气往往滞留不散。[12]

郊区的水源污染主要是由于各个独栋住宅的生活污水的排放。由于美国郊区的建筑密度很低,过于分散,许多定居点规模过小,铺设排污管道和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站成本过高,其生活污水排放主要是进入每家每户的污水存储池,污水处理主要依靠细菌分解和土壤渗透的自然过程。而生活污水中不能被分解的化学成分和有害物质的渗透造成了地下水源的污染。此外,许多郊区社区没有经过净化的集中供水,饮水只能依靠井水,地下水源的污染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1960年,美国公共健康服务署(Public Health Service)在对20个城市郊区的数十项调查中发现,38%的饮用水井在污染检测中含有洗涤剂与致病物质。由于饮用水源的污染,肝炎、伤寒、胃肠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从1955年到1980年,在由饮水污染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中,由于污水存储池的污染导致的疾病大约占40%。[13]

郊区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于山坡地带的房地产开发上。二战后,房地产开发商在城市郊区的山坡上进行了大规模住宅建设,20世纪60~70年代洛杉矶3/4的新住宅建筑在山坡上。由于在山坡地带开发住宅,必须铲除植被、推平坡地,使岩石和地基出来,从而破坏了山地原来的自然景观。更为严重的是,山坡地住宅开发导致的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城市的郊区发生过山体滑坡,而以洛杉矶郊区最为严重。例如,1976年,洛杉矶市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造成巨大损失,有180个家庭的住宅被毁,道路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财产损失达1500万美元。1978年,该市再次发生山体滑坡,有6人死亡,200多套住宅受到严重威胁,财产损失近千万美元。[14]

郊区的开发还增加了旱涝灾害的危险。因为开发使绿色植被大为减少,降低了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了河道。同时,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郊区开发商对沼泽和湿地的填塞,同样降低了暴雨过后吸收洪水的能力。1975年的一次调查表明,长岛的沼泽地面积已经减少了2/9,其中住宅建筑占据了最大份额,即38%。1978年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岛的沼泽地减少的速度更加惊人,在1965~1975年的短短10年内,该岛几乎3/5的湿地已经被排干或者填平,用于建设住宅、娱乐设施、船坞、机场、工厂、道路、停车场和垃圾场。[15]

郊区化还导致了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减少和灭绝速度的加快。由于郊区的开发、荒野的缩减,尤其是森林、绿地、河流、湿地的减少,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急剧减少,从而使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由于建筑商填平了溪流,同时河水的含沙量升高,泥沙沉淀淤塞河道湖泊,导致水禽、鱼类、两栖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16]

四、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对当代中国的警示意义

郊区化对美国战后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是战后美国经济长期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美国郊区化以资源和土地消耗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按人口比例,美国人消耗了远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并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是其他国家承受不起的代价。[17]美国要想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必须改变这种低密度、高消耗的郊区化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也初见端倪。而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许多负面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依稀可见。因此,考察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对于我们在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汲取美国的经验教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郊区化道路不无裨益。

为此,在未来中国城市空间郊区拓展的进程中,我们要以如下原则为指导,着力推进中国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健康发展:一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统一,相互促进的原则;三是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四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原则。[18]

说明: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121)、广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39.

[2]孙群郎.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8.

[3]Abbott Carl.The Metropolitan Frontier[M].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1993:68.

[4]Kenneth T Jackson.Crabgrass Frontier: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6.

[5]Downs.New Visions for Metropolitan America[M].Washington,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Lincoln Institution of Land Policy,1994:29.

[6]Burchell W.Sprawl Costs:Economic Impacts of Unchecked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5:116.

[7]Duany Andres.Suburban Nation :The Rise of Sprawl and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Dream[M].New York:North Point Press,2000:78.

[8]Muller Peter.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Suburbs[M].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96:65.

[9]Johnston R J.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2:138.

[10]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90.

[11]Colman William.Cities,Suburbs,and State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216.

[12]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8.

[13]Hall Peter.Cities of Tomorrow: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Cambridge:Massachusettes:Blackwell Publishers,1988:269.

[14]Jones Emrys.Metropol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16.

[15]Martinson Tom.American Dreamscape: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n Postwar Suburbia[M].New York:Carrol&Graf Publishers,2000:36.

[16]McGirr Lisa.Suburban Warriors:The Origins of the New American Right[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315.

[17]徐和平,李明秀,李庆余.公共政策与当达国家城市化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18]张忠国.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