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教育的生存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教育的生存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是开放的动态系统,生存力是教育的本原属性,涵盖了生物的新陈代谢基本功能。以生态学为平台,论述教育的生存力,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实属必要。

【关键词】教育 生存力 新陈代谢 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生物体的生存力源于机体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以生态学来通观教育,教育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当然也无法逃离生存力这一使命。

一、教育生存力

以生态学为解释平台,教育是动态的生命机体。“任何一种开放的系统都必须输入和贮存多余的能量,以维持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活力。”新陈代谢是机体与环境间物质、能量双向交换的过程。诚然,教育的生存力得益于教育的“新陈代谢”,即教育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属性。

1.应然下教育的生存力

从应然层面论证教育的生存力,即在理想价值状态下演绎教育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属性。教育的自我保存倾向于对过去知识的重复和肯定,而教育的自我更新则要求对落后的文化和知识的批判和超越。

众所周知,“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即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教育自我保存的属性,指的是教育的重复性、密闭性与保守性。这里的所用的保守、重复、密闭不含贬义,实际上指的是教育体系的稳固性,教育自我保存的属性本身植根于它自身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1] 诚然,教育过程、教育实体一旦成立,特别是教育系统形成后,教育活动有自己的规则和趋向,但“不管什么组织,只要它们一旦成立,其结构都有某种固定的倾向”,作为教育特别是制度化教育来说,往往是倾向于保守的,它自身习惯于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对外在的种种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当然,教育的自我保存属性经常会遭遇挑战,教育的自我更新就会应运而起,即为外界力量所推动。“教育不仅受其社会语境的制约,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受自身内语境的影响,也就是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2] 教育实体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系统中的能动要素,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产物,在整个教育实体系统中居核心地位,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人天生具有变化的属性,他们每天都在成长”,他们每一微小的变化都可能为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社会更甚;教育中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环境,这些物化因素更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它们更需合乎时代步伐。换言之,教育具有内在自我更新的潜力。教育适应能力源自教育自我更新,更新应对外界要求,是故,教育需要一个不断地参与创新升华的过程,即需要从应然向实然的转化。

2.实然下教育的生存力

以教育实际存在着的样态来阐述教育的生存能力。教育是社会的继承者,也是社会的创造者,其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无时无刻,教育必须适应这些外在的变化。教育唯有具备自我生存的能力,不然在历史的浪潮中早已消失殆尽。

教育实属一种耗散结构生态系统。教育植根于社会,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生存环境,外界向其输送必要的资金、设备、图书、人员以及各项方针、政策,而教育则向社会配送各种人才和生产技术。正是由于教育与外部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流动,互换物质、能量、信息,才使得教育永葆活力,达到自我生存的目的。因而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物质、能量的内外输送,还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随着社会日趋现代化,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变化,教育的目标也要相应地随之调整。从教育的内容来看,今日科学日新月异,科学信息正以指数式地激增,为此,教育要立足现代社会,坚决果断地改造老专业,革除内容陈旧的课程,注重从现代科技信息的海洋中吸取最营养的知识。现代教育观念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思维活动的敏捷性。开放的教育,对客观要求的发展不能不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改革教学的方法,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掌握知识为主,改变传统的教师越俎代庖,树立启发引导、引而不发的教学观念。可以这样认为,实际上的教育功能、教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作教育生存力本原属性的衍生,“使得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源源流畅,价值流、能力流富集递增,在整体上产生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应”,以助于教育自我生存的需要。

概言之,教育的生存力是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在教育中延伸,即在既存的基础上,整合教育内外资源,达到维持、反馈、更新之功效,使得教育充满活力,促使教育目标的达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生存力的客观表现

其实,教育的生存力历来在教育实践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教育发展历程中,从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教育就处于不断变化中,不断更新中。与其说是社会历史推动的结果,毋宁说是教育适当调整自己的“新陈代谢”使然。当前,我国学校每年甚至每学期都要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且“人流”也是在不停地变化的。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各级各类学校每年都有迁入,新生入学,同时必须有迁出,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一年一度的迁入和迁出,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从数量上印证了教育的自我生存能力。再者,没有哪一所学校不为自己的命运而出谋划策,不为之煞费心机,教育的自我生存成为他们的一个生命线。在高考指挥棒的统一指挥下,升学率成为学校生存的咽喉。在热趋于高升学率的时代,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生存需求。

教育的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能力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了教育生存力的基本内容。它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当中,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样,教育的生存力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教育生存力的现实性

教育,实属“产品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的精神劳动范畴。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自我的保存和自我更新的更替统一,‘内向’与外向的统一,‘保守’与革新的统一”。[3] 两者是教育生存力的外在表现。教育的保存,是为了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的更新,是为了教育更好地生存,两者有机整合于教育发展史中。换言之,如果教育处于封闭内向的状态,排斥和拒绝横向吸纳,将被置于不可变更的地位,从而失去适应新事物的生机,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了外来文化冲击下的自我保存的能力。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考虑到教育的生存力,有助于校正教育与社会系统间空隙,协调社会组织间和谐。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的制度环境之中,形成了一种以“集中控制—被动服从”为特征的教育制度。学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内容与方法、课堂与学校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同一化、雷同化并不少见,学校个性化的散失,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日渐下降,越来越缺乏生存活力。教育的生存能力流失,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变化、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现实以及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束缚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集中控制—被动服从”的教育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换言之,我们必须根据“新陈代谢”的原则,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教育体制,使学校在国家宏观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生存规则,自我定向,自主运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至此,在进行教育革新时,依据教育生存力的规律,必须要有扬弃和创新,发挥出教育的“新陈代谢”功能。

概言之,在教育实践场中不能偏离教育的生存力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浙江 杭州,310030)

参考文献:

[1][3]陈桂生.教育原理 [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四耕.社会语境中的教育:一种分析框架[J].浙江教育科技,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