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诱发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诱发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诚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新课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适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就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应该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那么语文创新课中怎样做好“诱发”这一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这里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在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时的一点做法。

一、标题分析法

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标题。好的标题就是一个透射阳光的窗棂,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从标题入手诱发引入课文是别出心裁的一招。如《不要秘诀的秘诀》一文,就可以从标题入手,提出质疑“‘不要秘诀的秘诀’这个题目,又‘不要秘诀’,又介绍‘秘诀’,是不是自相矛盾?”学生带着问题积极看书,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标题中这两个“秘诀”的含义。从而分析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前一个“秘诀”是指可以不下苦工就会读书、作文的秘密方法;后一个“秘诀”是指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及以此为基础的科学读书方法。这样既可以分析标题,又巧妙地转入对课文总体内容的讨论,真可谓是“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巧设悬念法

海明威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某些新课的诱发也要运用“冰山原则”,巧设悬念,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吸引学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诱发:“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但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三、温故知新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建构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自主活动的兴趣。讲《琐忆》可以这样诱发:“初中时,我们学习了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童心回忆往事,通过七件小事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说明:对于教师这种崇高的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散文,与《我的老师》是同题材的,它出自著名散文家、学者唐弢之手。唐弢是怎样回忆他的老师的?他想通过这些回忆表达些什么呢?”

四、多向钩连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在新课的诱发中,借助学生熟悉的多种样式的语言知识进行纵横钩连,或借其他课文,或引诗词名言……借此诱发既导入了新课,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汇,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文学素养必将有显著提高。如讲《守财奴》时,可以这样来诱发学生,激起学生兴趣:“在《儒林外史》吴敬梓描写严监生死时,有一个极为典型的细节描写常常被人们引用和称赞。谁能说出这个细节描写,并说一说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这一细节描写。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我们今天要学的《守财奴》这篇文章,也有一处细节描写与这段文字极为相似,谁能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这段细节描写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个死不瞑目,一个见钱眼开。

这样诱发或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或引出新知识,或类比以求异,或多向而勾连,让知识来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往复,使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种对过去温馨的回味,也是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

五、联系生活法

联系生活,拉近了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便于学生尽快入境自觉活动,自主学习。如我在教授《咬文嚼字》一课时,作了如下的诱发: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吃的国度。有三位作家聚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这三句话分别蕴含了什么内容呢?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后明确,“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最后总结: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就表达出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所以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要体会它们的思想内容,我们就得咬文嚼字。

这样联系生活中的一事例,激发学生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产生学习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先有兴趣才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因此,“诱发”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去自主参与学习。

(作者单位 重庆市铜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