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的课堂“你”做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的课堂“你”做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下面,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具体做法。

一、在和谐中“做主”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课堂上真正“做主”的根本保证。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平等,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他们才能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起来,才能真正找到“当家做主”的感觉。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想知道李老师今年多大吗?”学生听了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都表示想知道。在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时,我抓住时机顺势问:“你们猜猜老师的年龄,比一比谁最先猜到。”学生们畅所欲言地猜测着:“李老师可能28岁。”“李老师可能32岁。”“李老师可能35岁。”……“老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非常接近30,猜猜看。”学生们听了后,更加积极主动地猜测起来:“李老师可能29岁。”“李老师可能31岁。”“李老师告诉你们,我的年龄大于30岁。”这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喊起来:“李老师今年一定是31岁。”我竖起大拇指说:“你们猜对了!刚才在猜老师年龄的时候,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用‘可能’与‘一定’两个词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发生的事情与一定发生的事情,今天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统计与可能性’。”在我的精心诱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猜测年龄的活动中来,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明确了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在兴趣中“做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才会乐学、想学。在课堂中,科学地采用游戏、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在平时教学中也经常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抓住儿童好玩的天性,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做主”。

例如,在教学“5的读写”时,授课前我設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地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設计了一个“数宝宝”排队秋游的故事:秋天到了,数宝宝们准备去秋游,它们正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出发呢!(课件展示0~9的队伍)这时数宝宝9趾高气扬地走到1的前面说:“你啊,真丢人,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又高又瘦的1不甘落后地对9说:“别瞧不起人,我和0在一起比你还大。”数宝宝9听了之后,耻笑起来:“这怎么可能呢?”故事讲到这,我把“这怎么可能呢”几个字展示在屏幕上,并重复地说了一遍。学生们兴趣盎然,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可能!因为1和0在一起组成10,10比9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兴趣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在质疑中“做主”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过:“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因为好奇多问几个“为什么”,诱发他们的内驱力,从而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在认识整时后我出示一组钟表,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各是几时。当学生回答最后一个钟面表示10时后,我設置悬念:“10时的时候,小朋友们一般在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在学校上课,有的说在家睡觉。这时学生都表现出好奇的表情,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在学生的心中产生。针对学生的好奇和“不协调”,我适时让学生展开交流,积极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然得出:一天中有两个10时,时针一天在钟面上要走两圈,所以就有了两个10时。同时向学生渗透一天有24小时,每个时间一天在钟面上都会出现两次。学生因为所学的知识和求知心理产生了矛盾,促使他们主动尝试探究,在探究中加深了对时间的理解,思路得到了拓展,视野得到了开阔,思维得到了多向发展,学生的心里也在悄悄地升起创新的火花。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唐僧在一个农夫家要来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三个徒弟填填肚子。好吃的猪八戒看见立即叫道:“我要吃四块饼。”沙僧说:“我要吃两块饼。”悟空说:“我只要吃一块饼。”唐僧听了,马上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了四块,把其中一块给了悟空;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八块,把其中的两块给了沙僧;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猪八戒,唐僧满足了三个徒弟的要求。故事讲到这,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三个徒弟谁吃的饼最多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猜是悟空,有的猜是沙僧,有的猜是猪八戒。这时,我对学生说:“上完今天这节课,你们就找到了答案。”这个故事为学生設下了悬念,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欲望和热情,引发他们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四、在情境中“做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設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创設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活生生的数学世界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活生生的数学世界中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是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用课件展示了以下一组文具的图案和价格。

练习本5元 橡皮擦0.8元

文具盒10元 铅 笔0.6元

接着,我把准备好的一些人民币拿出来,对学生说:“你们想当一回真正的小主人,去文具店里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吗?”学生们非常高兴地回答:“想!”“好,老师做营业员,你们拿着这些钱来买你想买的文具。”学生们纷纷举手,上台买文具。当一名学生拿出一个五角和一个一角的硬币买铅笔的时候,我问他:“你付的是多少钱?”他回答:“是六角钱。”“可是老师屏幕上没有文具是六角钱的啊!”他理直气壮地告诉我:“六角钱就是0.6元!”我及时表扬了他:“你很有生活经验,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我接着问:“买铅笔还可以怎么付钱?”一个学生抢着说:“还可以付六个一角钱。”“如果买橡皮擦,应该怎么付钱?”学生们激情高昂,用不同的付钱方式买了橡皮擦。这时,我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在买文具的过程中认识了0.8和0.6这两个小数,并用付钱的方式表示了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8元就是8角、0.6元就是6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小数。”这样创設生活情境,使学生在买文具和付钱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一位小数,并理解了它们的意义。这样把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自然而然地纳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通过买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付钱方式,让学生初步学到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在买文具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的事实,在他们亲身经历这些数学知识形成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成功的喜悦在他们心中油然而生。

总之,教师只有坚持“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地发挥,我们的课堂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主体意识才将会走向理性的回归。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