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豆灰斑病又叫蛙眼病,省内大豆各产区都有发生,得病严重影响产量,籽粒斑也影响外观,品质变劣,商品降低,含油量降低,蛋白质含量也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1 症状

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荚、茎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上出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裉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直径为1-5mm的蛙眼状病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病重时病斑合并,布满叶片枯死,脱落。茎上病斑为椭圆形,荚上病斑为圆形,稍凹陷,因豆荚多毛,肉眼看不到霉层。种子上病斑明显,多为圆形蛙眼状,与叶斑相似,病轻仅产生小点。

2 病原

病原为大豆孢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分生孢子梗5-12根从寄主气孔伸出,不分枝,淡褐色,有膝状屈曲,分生孢子圆术形或倒棍棒状,透明,基部钝圆,顶端尖细,具1-9个隔,19-80um×3.5-8um。

3 发病规律

3.1 传播方式

此病以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来源,表土层的病残体越冬后遇适宜环境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间主要靠气流传播。

3.2 品种与发病的影响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流行与品种的搞病性有关,高感病品种在田间发病早、蔓延快、病斑多、籽粒的抗性与叶部反应不一致,地势洼易积水,田间湿度大,发病重,病叶与病粒率均高于平地和岗地,连作地一般发病较重,在流行年,轮作的作用不明显,老病区发病普遍重于偶发区,大豆灰斑病病粒率的多少与轻重与大豆豆荚受侵染时间有关,占总病粒率的70%左右,甚至可占90%左右,而在结荚盛期前或鼓粒中后期感病的,病粒只点总病粒的10%左右。

3.3 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气候对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流行有较大关系,春季气温平均温度达到17℃以上病残体表面湿润时就可产生分生孢子,温度影响潜育期,在田间只有当叶面湿润保持一定时间,孢子才能侵入寄主,侵染要求的叶面湿润时数与温度有关,适温下要求的叶面湿润时数短,温度越低,要求的叶面湿润时数越长。

4 防控措施

4.1 选用抗(耐)病品种

4.2 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因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越冬,因此合理轮作,清除病残体,收获后翻耕,减少越冬菌量,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杂草,降低田间湿度。

4.3 化学药剂防治

做好病虫预报工作,在结荚期喷药控制籽粒病害。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每100kg种子用药0.3kg;或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g,兑水80-100kg喷雾防治。根据田间病情,每隔7天再喷一次防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