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震后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震后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调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席卷四川汶川。地震过后,位于地震中心的映秀中学整个校园成了一片废墟,伤亡惨重。大多数学生经历了逃生、被倒塌的建筑掩埋、等待救援、目睹死亡等过程,身心经历了重大创伤,被恐惧、内疚、愤怒、厌世等消极情绪所困扰。这些消极情绪若不能得以正确、及时的干预和排解,势必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学校老师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震后 中学生 心理反应 调节

一、震后短期的心理反应和调节方法

2008年5月18日,学校集体迁出安置在成都。当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有头疼、胃疼、食欲不振、睡眠失调、皮肤发疹、排泄问题、气喘、内疚、抑郁、易怒、冷漠、反常行为、自闭、打架、做事没兴趣、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甚至畏惧夜晚、做恶梦、害怕黑暗等问题。

部分学生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一是虚晃感。由于对地震引起的后果的恐惧,部分学生即使没有地震也会感觉地震存在,也会感觉楼房在晃动。二是虚幻感。有学生表示,睡觉的时候眼睛一闭着,脑海里就会出现地震后灾区的学生被压埋在废墟里的画面。三是焦虑、恐慌甚至恐惧。四是怀疑、不信任、灰心。五是学习精力分散。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心理调节方法:

1、讲诉事实。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和交流,如讲述地震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恐惧,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息;消极情绪宣泄,如通过诉说、哭泣等方式把恐惧、伤心、痛苦宣泄出去,坦然面对灾难,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老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对地震情况的反复陈述。

2、组织适当的艺体等活动。学校适当组织了一些艺体活动,如:绘画,通过绘画让学生宣泄心中情绪;听音乐,通过音乐来放松学生紧张、恐惧的心情;打篮球,通过运动宣泄心中的愤怒。还有看小说、写日记,让学生适当做一些让自己感兴趣的小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并保持良好的睡眠,转移学生的不良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3、放松法。包括深呼吸放松法、躯体放松法等。

二、过渡复学期间的心理反应及调节方法

2008年7月12日,学校集体搬迁到山西过渡。由于环境的变化,给学生造成了二次灾难,出现的心理反应有:一是安全感大幅降低;二是缺乏归属和爱;三是出现怨恨、敌意和愤怒。有的孩子会产生“为什么是我”之类的痛苦反诘,甚至出现怨恨和敌意。其中有两名学生,一名腿受伤肌肉萎缩,治疗了半年才回到学校,另一名学生一只腿被截肢了,之后所表现的是沉默,不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封闭自己。

针对这些学生我们主要通过三层形式来做:

1、举办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同学们认识创伤后的心理重建的意义与价值。

2、艺术活动的表达。学校鼓励学生从事绘画、音乐、话剧等活动,将这次的灾难经验转化为具有创造力的方向。

3、团体活动。让班上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谈谈救灾防治的工作,还有家园重建的工作,这样可让他们建立社会参与的成就感。

4、进行哀伤仪式。对有遇难同学的班级进行哀伤仪式,让同学们肯定受难同学的优点,在心里默默与他们讲话,告慰心灵,使同学们慢慢接受客观事实并正视现实。

5、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受害程度不同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辅导。

三、回川后对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充分利用板报、校园广播、小报等宣传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黑板报宣传促进了心理健康渐渐纳入班级文化建设;每月出版的《阳光・心语》报,有效提高了师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开展心育班会。学校把“阳光少年赢在好习惯”这一主题贯穿于心育的始终。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在班会中,针对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的感受真的很深、很真。

3、开展团体活动。地震一年后学生出现了新的心理特点,如攀比心、虚荣心、嫉妒心较强,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等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开展了《自己的事自己做》、《我的目标》等主题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通过生动的故事、热烈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事理,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适宜的行为。

4、建立建全学生心理档案。地震使学校的资料损毁了,在新的校园我们又建全了学生心理档案,这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效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年过去了,学校回到了新的校址,同学们也渐渐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心灵成长撑起了一片蓝色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苏] 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仲庚 主编《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天津大学出版社。

3、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