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动”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动”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按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人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的学习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有探究空间;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让学生的器官“动”起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说”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手脑相长歌》中提出:“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老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呢?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启其蒙而引其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应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将一维的知识讲解变为多维的问题情境设置,化消极的灌输为积极的探索,使学生有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如在初三讲“圆的定义”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见过车轮是正方形和六边形的汽车吗?假如有,那人坐上去有什么感觉呢?如果没有,那么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呢?大家想想这是什么原理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纷纷投入到相互讨论和探究中了。有的学生说:人坐上去会很颠簸,晕车的人会更晕;有的学生就说汽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样人坐上去就会觉得平稳。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圆的定义引出来,进一步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如,在学习《确定与不确定事件》时,我提问:“抛出的球会下落”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是必然事件,因为地球有吸引力;有的说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会上升;还有的说,是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大于每秒7.9km时,也不下落。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思考,质疑,争论与答辩,打破了“闭目塞听”的状况,同时在探究问题奥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由此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手操作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丰富的数学知识。新教材提供了学生动手体验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只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尤其是那些本身对数学缺乏兴趣,被认定为“差生”、“后进生”的学生,在经历了自身的动手操作后,将无形的知识转化为有形的操作,将“无趣”变为“有趣”,将“落后”变为“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感到亲切、自然,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要。如在上《测量旗杆的高度》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小广场上实地进行测量,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各种测量的方法,算出旗杆的长度,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三、合作中交流,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数学课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学习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活动课中,我让学生剪剪拼拼,按组活动,发挥合作优势,互相议论,动手操作,得出多种多样的拆拼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我让学生每6位组成一个小组分工合作,有人测量,有人登记,共同讨论。最后由小组表达探究的结果与方法。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方法,其间不免有争论:有的认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认为,利用标杆方法好,这种方法在不出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有的认为利用镜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还有的说,把气球升空的方法最简单……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用活了教材,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学生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创造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四、提供时间空间,让学生有探究空间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另外,有些老师往往会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探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提供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明确分工,有的量身高,有的做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验……这样来一节课的时间不够了,我就给他们两节课的时间,不抹杀他们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直到他们都完成任务为止。并依照他们制作出来的统计表,通过小组投票,说明理由的方式来选出“最佳设计奖”的小组。在整个活动中他们有分工,有合作,有交流,有探索。“陪客”不见了,“观众”也找不到了,人人都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论,实验都有助于他们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能使他们学到同伴们优秀的学习方法。学生学得有趣了,我教得轻松了,不必再像以前一样急着站出来帮学生讲解,只需把说的权利下放给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而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也充分体会、感悟了统计表的制作过程。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同时这样自由的设计也拓展了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使每个学生达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直到下课仍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之中。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教师讲解花费得多,而且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地。

五、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生动形象是多媒体信息教学特有的优势,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想象等活动,充分有效地紧扣教材重难点,锻炼、培养思维能力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许多优势。

例如,在展示多姿多彩的图形时,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平面的限制,表现出立体的结构。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三维动画表现空间的几何构成,以直观、形象的特点,生动地显示各种图形的变化,使学生眼随图动、心随图思,积极参与到对每一种图表的分析与思考上来。例如,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时,我通过投影片抽拉演示,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和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既强化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由平面几何向空间几何过渡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容易把学生认为难以掌握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平面几何的学习阶段,学生习惯于在纸面作图解决问题,而空间几何,在纸面上只能表现出投影形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阶段无法建立起空间想象的能力,则很难在投影图中准确地表现空间关系,这也是多年来几何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将立体图形通过视角的不断变化在投影仪上表现出来,再根据不同视角的投影做出适合于作图的投影图形。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投影图与立体图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映射关系,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迅速地培养起来。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加大课堂容量,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又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并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突出难点,落实重点,实现和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实在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其规律,发挥其功能,切实抓住这实现教学优化的良机。

六、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说”起来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交流活动,教师在其中起着的指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付出是难以言表的,教师群中有句俗语:老师苦,数学老师是累加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模仿”教学模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一句空话,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连思维活动都常受到控制,课上出现机械、单一的问答,学生失去表现的机会与场所,形成低年级课堂热热闹闹,高年级课堂冷冷清清,毕业班课堂鸦雀无声的局面。这与当前要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极不适应。新一轮课改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只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重视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演、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其中“说”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将数学中的图像文字、数量关系转变为语言文字,同时也能将文字语言转换为数字语言、图像语言,并流畅的表达出来,才能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犹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作高,初步感知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然后再用语言概括出来。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图像文字再转化为语言文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他们理解得比较深刻。而那些对数学学习缺少自信和兴趣的学生,同样会在“说”数学的过程中得以改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出现了阻碍时,教师作适时点拨,让其能完整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不仅能让他理清思路,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能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的表达欲望。如在学习《统计初步认识》的章头图和导语时,我提出问题:一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容易数出来,一个鱼塘里有多少条鱼怎么知道呢?请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谁的方法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更有用。

学生A:把池塘的水放干,一条一条地数。

学生B:如果池塘较大,那么放水的时间较长,水资源被浪费。

学生C:把鱼捞起来数。

学生D:太费时费力,况且不可能一网打尽。

学生E:用红外线探测仪探测池塘有多少鱼。

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去估计池塘中鱼的条数,积极提出方案并进行评议,真是好样的,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和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究竟哪种方案更好呢?

教师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提出自己的见解,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这样的教学,既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师生间交流,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说”数学也能使教与学双方的合作达到和谐,使师生间自然多了一份亲近的默契,形成无拘无束密切配合,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主体。另外,在教学中让学生“说”数学,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试想,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后,自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猜想和讨论,而他们讨论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或启示。在这样的提问、猜想和讨论中,最终会使问题得到解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的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由此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也一定会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继玲,章飞.初中教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1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赵绪昌.中学数学教育.数学教学通讯,2004.6.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