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电影《理查三世》看莎士比亚笔下的“魔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电影《理查三世》看莎士比亚笔下的“魔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享誉世界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戏剧上的成就巨大,历史剧是他所擅长的艺术创作剧本之一,剧作《理查三世》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他所塑造的典型人物理查三世多次作为电影人物被搬上了银幕,著名导演劳伦斯·奥利弗也拍摄了《理查三世》这部电影。我们对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巧妙的手法进行阐述,从欲望和行为特征上看悲剧人物理查三世的魔鬼形象,电影所表现理查三世邪恶的一面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将“历史的文本性”深刻表现出来。

[关键词]电影《理查三世》;莎士比亚;魔鬼特征

一、莎士比亚与《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围绕理查三世展开的故事情节,描述他邪恶的一生。理查三世在莎士比亚眼中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来生活,观察他做坏事时的神态,明显带着一股逼人的邪气,这正是他强烈意志的体现,从理查三世身上可以看见一种生命的张弛度。反叛是理查三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莎士比亚的用意所在,魔鬼的特征巧妙融入他的身上,利益驱使他抛弃了人性,以伤害他人为代价来获得自身想要的东西。莎士比亚着重突出了理查三世的魔鬼特性,在剧作中使用了内心独白和旁征博引的方式。实际上《圣经》是《理查三世》的原型,这部剧作十分具有隐含意味,反面角色和理查三世的性格比起来悬殊极大,最后理查三世也是悲剧收场,作品在向观众传播一种思想,那就是邪恶的人或事永远不会超越正义、善良的人和事。无论是在现实还是虚构的世界中,邪恶和善良总有撞击的那一面,但是善良终究会战胜邪恶,这是宇宙中亘古不变的原理,莎士比亚所要表达的这点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正面意义的。单纯从生活的视角来评论理查三世这个人,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别人的生命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人性道德。但是不得不惊叹莎士比亚的人物雕琢手法的精巧,他将理查三世这个魔鬼人物艺术化,所以整体来看理查三世这个人,邪恶显得并没有那么清晰了,只能说他一直将自己保护起来,甚至有点自我超然,理查三世这个人物在莎士比亚的塑造下让人们无法真正怨恨他。

二、从欲望特征看理查三世的魔鬼性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欲望问题,其实是对现实社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自然意识会在此时得到超凡的表现。当人们的基本利益遭受到侵犯以及情感无法排泄之时,会不自觉想要争夺过来,对于任何阻碍自身的事物也会尽力排除。一个人生存的意义就是在挫折面前敢于反抗,而不是选择被困难打倒或就此堕落,死亡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现实妥协。远大的目标是指引人们超越自我的动力,现实的束缚也并不可怕,欲望的实现是指脱离了原来的生活状态。环境或自身条件都可以成为超越自我的基础,安稳对人们来说是痛苦的,梦想才会让人保持着激情,从而慢慢靠近目标。强烈的欲望在理查三世心中躁动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受欲望所鼓动的。

电影《理查三世》向观众在传达一种挑战困难的思想,所处的环境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挫折或不满,我们要试图寻找其他途径来获得更为美好的生活。理查三世的童年是悲惨的,那些记忆对他来说痛苦不已,促使他萌发改变现状的想法,对未来的计划让他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理查三世悲惨的经历来源于很多方面,首先是他极其丑陋的容貌,甚至可以说他的外表是畸形的,这一切对他来说都难以接受,他认为上帝是极其偏心的,怎么会赐予他如此不堪的外表,英俊潇洒从未出现在他的字典中。外表的丑陋给他的人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周围的同伴都以此作为打击他的理由,理查三世仿佛背上了不可推卸的耻辱,不仅人们嘲笑他,畜生也不忘欺负他。而不堪的容貌让他得不到爱情的惠顾。现实环境对他来说是可悲而残酷的,快乐这个词从未出现在他的字典上,多姿多彩的世界仿佛和他隔了层玻璃,只能在静静看着、羡慕着,却永远享受不到。理查三世甚至不敢对着镜子正面看自己,只能在黑夜时看着自己的容貌发呆。周围人的嘲笑打击或许对他来说不是最残酷的,最残忍的事情是年轻的他却不能融入青春的追逐中,爱情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只能渴望着,却永远得不到。偶尔在黑夜中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自己并没有资格怨恨,既然已经这副模样那就接受吧,每个人的出身不同也是无可奈何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社会对他的残忍让他又从心里开始憎恨上帝的不公平。理查三世的外表的确是很丑陋,这是他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他拥有独立的人格,从能力和意志两方面来说他都是极强的。内心隐含的欲望让他不满足现在的环境,唯有殊死一搏才有可能寻找到希望,否则将一无所有。

现实对人们来说总有那么多困难和挫折,仿佛从未停止过,这一切感觉都源于欲望的鼓动,现实和欲望永远隔着一段距离,所以才让人们产生心理落差,有追求和梦想的人生才是精彩的,否则人生将是暗淡无光的。理查三世也会有自己的欲望,那就改变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贵族生活就是他奋斗的目标。从某一方面来说,正是这种欲望让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却显得那么理所当然。悲剧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人们务必要有这个勇气和心理准备,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必须去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反抗意识明显体现在理查三世的行为中,生活的困难对他来说是一次挑战的开始。欢乐的生活是指引他勇敢追求的航灯,社会地位、权势深深吸引着他。童年生活所经历的痛苦让他不再懦弱,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让他愤怒、憎恨,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演变成一个有着野兽般残忍的心性,他试图寻找某种途径来反驳这个社会的荒谬,邪恶开始在他的内心滋生,凡是对他进行嘲笑或不公平待遇的人都会遭到他的强烈报复。在理查三世的内心深处开始冒出一系列念头,凡是他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因为自己曾经承受过那些痛苦的煎熬,那就让别人也感受一下那些痛苦,这样他才会平衡,对他来说这就是一种畸形的快乐。这种思想在邪恶的环境中慢慢发芽和成长,以至于理查在后面变得和禽兽一样没心没肺,完全抛弃了善良的人性。欲望支撑他进行着这一切报复的行动,现实生活对他来说太过宁静,所以他要掀起一阵波澜,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邪恶的人性,但是却从未想过去改变,所以理查慢慢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三、从行为特征看理查三世的魔鬼性

《圣经》里面的天使和魔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形象,天使代表一切善良的力量,而魔鬼是邪恶的化身。天使和魔鬼存在于人类之间,天使试图让人类变得更加善良和美丽,而魔鬼一心只想着让人类更加邪恶和丑陋。亚当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魔鬼怂恿亚当去吃禁果,他遭到了惩罚,不仅失去了家园,还要接受无穷无尽的谴责。总结魔鬼的特征,就是不想任何人过上美好的生活,他通过一切途径来破坏别人善良的本性,当看到别人在接受惩罚或自相残杀时魔鬼是最快乐的,邪气是魔鬼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理查三世就是一个带着魔鬼性的人物,邪恶的本性以及外表都掩饰不了他的魔鬼性,理查驼背且瘸腿,身上没有一块好肉,当他出生之时疯狗和野鸭子都在不停叫唤着,狂风在咆哮着,这一切都是邪恶的预兆。

亨利六世和安夫人的丈夫都是被理查三世杀害的,这一切都是他魔鬼性的证据,但是在安夫人的面前他却装的和君子一样崇高,安夫人质问他的时候他隐瞒得天衣无缝,仿佛杀人的事情丝毫对他没有影响,安夫人陷入极度痛苦的环境,丧失人性的理查竟然在这个时候向她表白,他的花言巧语让安夫人心动了,理查一步步把安夫人骗到手,但是理查的心思却是如此之深,他只是借助安夫人的人际关系来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王位却是他真正的目的,安夫人就这样活生生被当做了靶子。理查连自己的兄弟都不放过,兄弟情谊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他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并且试图用谎言来残害自己的兄弟,国王在谣言的欺骗下处罚了理查的兄弟,这时候的他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却在众人的面前装作很生气、愤怒,王后成为他替罪的羔羊,谁都觉得这件事情肯定不是理查做的。王后被赶回了家乡,她对理查的行为感到气愤,责问他原因,可是理查丝毫不愿意承认,坏事对他来说从不会引起内心的谴责。理查不但没有悔改之意,还暗自高兴自己所作所为,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那些恶人的形象他也会嫁接给别人,当兄弟被自己害得进入监狱以后他假装痛苦的样子,所有的恶行都可以被理查隐瞒过去,而在外人眼中他却是一个善良的人;《圣经》是他掩饰自己的工具之一,人前他是一个信奉基督教义的教徒,人后他是一个连畜生都不如的人。莎士比亚巧妙地将理查这个邪恶的人物和《圣经》里的天使形成鲜明的对比,观众也会看到理查十恶不赦的行为,里面还对他的内心独白进行了深入刻画,这是理查魔鬼性的显著体现。

理查残忍的行为并未由此停止,反而是越演越凶,克莱伦斯得到了国王的释放,但是理查还不罢休,偷偷地把他杀害;那些有可能继承王位的人都被理查给关起来了;连王后的弟弟也未能幸免,最后被害死了;爱德华四世的儿子并没有接受理查的邪恶计划,所以理查将他杀害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查利用各种途径散播谣言,威尔士等人被他说成不是王室的血脉,这是他向王位靠近的重要一步;实际上对爱德华四世身世的怀疑就是对自己母亲的质疑,甚至可以说理查比魔鬼还要邪恶,他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过。为了顺利登上王位,理查设计了一系列环节,他的同伴勃金汉花钱请了许多人来扮演伦敦的市民,冒充民众要推选理查为国王,而市长被这一切给欺骗了,他看到理查拿着《圣经》为人民祈福,仿佛就是一个虔诚而高尚的人。当众人推选他的时候他还刻意推辞了一下以表自己的崇高,但是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中,他终于当上了国王。

四、结语

《理查三世》这部电影给观众展现了一个魔鬼形象的人物,理查三世这种十恶不赦的人物是存在于现实社会的,他给周围的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磨灭的。但是理查三世终究逃不过正义的追究,他虽然拥有极大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但是邪不胜正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原理。里士满在和理查进行对决前在那些无数被他残害的灵魂前诅咒他,这是上帝在回应里士满正义的要求,结局可想而知,理查三世最终躲不过正义的惩罚,基督教所宣扬的善恶终有报显著体现在这个理查这个人物中,给观众一个思考的空间,同时带来内心的震撼,不得不承认莎士比亚塑造人物手法之精巧,他清晰地将人性最为本真的那一面刻画出来,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创作的高超为《理查三世》增色不少。

[参考文献]

[1]王东.《理查三世》中的魔鬼主题与艺术技巧初探[J].电影文学,2010(03).

[2]李凯平.《国王理查三世史》中暴君形象的文化表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06).

[3]陈柯.失控的“伊德”——再谈《理查三世》[J].山花,2011(20).

[4]邹创.浅析莎剧《理查三世》的叙事结构[J].青年文学家,2010(01).

[作者简介]廖红燕(1975—),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外语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