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书店:当梦想遭遇商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书店:当梦想遭遇商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关门。因为各路电商开始经营图书,抢断了书店的很多买卖,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电子书的出现,拉拢了另一批热爱网络小说、畅销小说的读者。后者的出现,甚至让一部分人完全失去了纸质阅读的习惯。所幸的是,仍然有一些对书籍满怀热忱的人们,试图给爱书者构建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独立书店

文 泽 尔

在武汉市江汉路上海邨背街的一处百年英式老建筑里,文泽尔缔造了一个理想国——文泽尔图书馆。

人们从城市的写字楼中走出来,撕掉“医生、教师、律师、公务员、白领、学生”等背负生活的标签,坐在这里,点一盏灯,喝一杯水,安静地读几行书,无关衣食劳碌。

这天是周一,我们按照地图上的指示,穿过人潮汹涌的江汉路步行街,走进上海邨背街。悬挂着的床单在居民楼阳台上随风起舞,猫狗在树荫下打盹儿,楼梯在不明朗的视线中越发逼仄,我们一度以为误入民居。折返回来,在楼下抬头仰望,一个别致的阳台给了提示——那里花盆锦簇,在一片市井气息中显得格调非凡。

上三楼,敲门,只有管理员独自在这个100平米的屋子里读书,这里没有畅销书和复习资料,各种外文书籍看起来偏门而高深。

作为临时访客,按照书店的规定——我们赠送了一本书。如果是会员,你可以随时光顾,除了下雨天,条件是缴纳900元的会费。

商业的角度来看,老板文泽尔干了一件傻事。他从不鼓励客人消费,有客人曾经为咖啡埋单,被他拒绝。

去年年末的时候,文泽尔算了笔账,具体的账单如下:一年以来,一杯饮料都未卖出,共赠饮来客或会员241杯咖啡、葡萄酒7瓶、黑标杰克丹尼2瓶、梅酒1瓶、特色红枣碧螺春茶无数。简而言之,消费零,且倒贴。

按照常理他该嚎啕大哭一场,但他没有,相反,他觉得“我很骄傲”,那笔让他骄傲的收益如下:馆藏已陆续增加至14078本,其中原版书已有3121本;加上周年庆活动,共举办了27次活动。

这对热衷藏书的文泽尔来说并不是一个糟糕的结果,因为他的初衷里没有盈利目标。

两年前,武汉人文泽尔告别了十年的旅德生活——他曾经作为武汉大学的公派留学生,在德国一个研究所做科研,在实验室写报告是他的工作,但与理想差之甚远,伴随他回国的还有几箱书。

2011年5月,文泽尔在豆瓣上发起“如果有这样一家书友会”的活动,受到了各路文艺青年的热捧。

活动中,他给人们勾勒了一张图书馆的美好景象——有咖啡及每日自制糕点出售,藏有1500本德英文原版书,10000本中文书以供会员免费阅读,24小时营业(晚上兼卖酒),每周七天,雨天歇业。每周日定期举办免费观影会(直接放蓝光碟),不定期邀请名家小聚讲座。每季度发一本会员刊物,每年赠一本作者签名书,并在生日时候收到一张别致卡片,一份合意的书礼。

末了,他不忘关于收费征询豆友的意见,因为他没有商人意识,更没有精密核算关于租金、水电、人员工资等成本细则,所以根本无从定价。如果有幸盈利,将资金全部拿来扩建。他说:“我的梦想是最终建成一座私人图书馆。”秋天的时候,他将外公留下的1万本图书全部搬到此处,加上自己的收藏,蓝图变为现实。

现在,他在青岛、昆明开办了同样的图书馆,且青岛已经盈利,昆明正在努力不赔钱。虽然他鼓励人们采取加盟的模式在各个城市开办图书馆,但却不赞成人们以此为业,毕竟收支平衡已属不易。

到目前为止,文泽尔还在为武汉文泽尔图书馆的存活倒贴钱。他在网上晒了作为自由撰稿人每年10万的稿费,也透露自己开办了一家小公司,这些收入足以填补图书馆资金的空缺,这让一切看起来没那么沉重,就像他算完帐后的感慨那般:小馆会越来越美好(至少不会突然倒掉),谢谢每位驻足的朋友!

德 芭 与 彩 虹

四年前,陈曼想开一家书店,可是她囊中羞涩,于是她发出告示,大规模地寻找合伙人——我就是想开一家书店。从告示上看,出发点文艺得不夹杂任何商业味:给爱书人一个适合的阅读空间,给好书应得的尊重。模式亦简单明了:这里的书任由免费阅读,以卖书为主,出售咖啡和糕点,全年无休。据豆瓣网友提供的信息,告示发出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拿到了大约100人总计26万元的资金,并承诺书店成立后不再接受新人入伙。

当第一家德芭与彩虹在繁华的武汉天地落户后,告示变成了:我们就是这样的书店,“我”已经变成了“我们”,这意味着一个人的念头变成了一群人的梦想。

但现实很快击碎了美梦,并不是所有来店的人都会买书,他们更多地只是阅读,或者舒缓身心,甚至不会为一杯咖啡埋单。书店背离了最初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阅读环境的初衷,一群怀揣美梦的员工沦落到终日刷盘子洗碗,这些开始被旁观者诟病。

更现实的问题是,书店还要继续支付高额的房租,以及员工薪酬等日常开销,接着就有了后来的欠薪事件,员工离职,投资人信心极剧下降。

在这个困局中,陈曼采取了最简单直接的方法——继续融资开店,以缓解资金危机。这打破了最初“不再接受任何投资”的承诺,失望的人们开始在网上对她口诛笔伐,也有人理智地给予建议——先思考好书店的定位,以及可能盈利的商业模式,盲目扩张只会再次陷入恶性循环,毕竟“无论你文艺与否,没钱或者不赚钱都是不可行的。”

陈曼或许有过委屈,但没有放弃,四年来,武汉天地店和街道口店依然存在。直到现在,书店仍然在赔钱,陈曼说:“幸好我有一个开公司的老公帮忙补贴。”

街道口店不及武汉天地华丽,整个店面一派日系森林风,大到装修摆设,小至店员姑娘的长相和着装,书籍也多为艺术类较为偏门的风格,比如插画类、植物类等。就像陈曼喜欢的那句话一般:“我来到森林,是为了活得更有意义。”

站在街道口店的窗前,远方武钢的大烟囱清晰可见,对面的山脚下是严肃的军队大院,车马人流的喧嚣隔绝于外。

店内,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在此复习功课,书包里装着从外面带来的鲜榨果汁,还有小学生在这里做暑假作业:“下面太吵了。”“你跟老板认识吗。”“不认识,但是我经常来这里写作业。”小姑娘的作业本下面压着一本店里的童话书。

在这个炎热的下午,陈曼和三位朋友坐在店里商量组织儿童读书会活动的事情,坐在她对面的男人情绪有些激动:“关键是创意!创意!”

他旁边的女人则说:“好创意必须还是得考虑到盈利吧。”

“那些带孩子来的妈妈,应该为我们提供的糕点埋单吧,要不然也不好意思呀。”陈曼笑着说。

这一说法迅速得到了另外一位女士的肯定:“对啊,要不然也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