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土地上“绿色的异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土地上“绿色的异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杨哲(1988—),男,河北衡水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摘 要:回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广泛的一个。回族具有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善于经商等特点。《西海固漫记》是作者钱钧华先生基于自己田野调查所完成的一部水平较高的学术随笔。本文通过笔者阅读本书以及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分析作者在描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穆斯林的特征以及伊斯兰教的内涵与意义。

关键词:回族;伊斯兰教;西海固;《西海固漫记》

张承志先生在散文集《五色的异端》中用绿色来形容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崇尚绿色的,这种精神上对绿色的喜好同现实生活中黄色的土地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这种反差表现的尤为明显。

《西海固漫记》的作者钱钧华先生是一名记者,但他酷爱民族学田野调查,本书就是以作者在宁夏西吉老鸦村的调查为基础完成的。作者在老鸦村的经历证明了穆斯林是开放与包容的,面对一个非穆斯林的到访,老鸦村所有的村民都是欢迎的,作者走到哪吃到哪,还在人家里睡过做礼拜的房子,当地村民对于一个外来的汉族人没有任何的戒备心理,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作者是来了解穆斯林,了解伊斯兰文化的,我们十分欢迎。

《西海固漫记》中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老鸦村的李文江阿訇在谈到做礼拜时说:“礼拜是最好的健身健心活动。礼拜中的站、鞠躬、叩头等仪式,完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是一种健身操,对全身体格锻炼有极大的裨益。每天净身五番礼,对身体特别有好处。虽说快八十岁了,每天跪拜四五个小时,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吃力,礼拜比不礼拜精神会更好,睡眠也会更好。净身即净心,礼拜是修功也是修心。”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一位藏传佛教的喇嘛说的话:“藏传佛教中十分重要的磕长头与转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转经就好比是散步,而磕长头就好比是做全身运动,都在拜佛的同时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两个不同的人:一位年长的伊斯兰教阿訇,一位藏传佛教的喇嘛,对于宗教仪式的解读惊人的相似。我想,宗教仪式不仅仅有神圣的一面,也有显而易见的功用,同在世界五大宗教之列的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他们最为明显的仪式:礼拜、转经、磕长头不仅在精神上,更在身体上使人得到愉悦、提升。

在精神生活上,年长的回族会比较丰富。上年纪的回族在伊斯兰教功修方面花的时间相当多,这就使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当丰富。作为五功之一的朝功更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功课,虽然可能耗费很多积蓄,但是朝觐归来的穆斯林更加虔诚、心胸豁达,尤其是年迈的穆斯林在完成了朝觐之后,精神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如同钱钧华在形容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奶奶时所说的:静静等候的召唤。这位老奶奶叫罗守华,她已经养育了一个大家庭的她现在每天的任务就是做五次乃玛孜,老人现在的生活安祥、有规律,她说:“真主一定会念及我一生的功德,在我无常以后,赐我进天园。”作者这样评论:对于有信仰的罗老太太来说,无常并不可怕,而且早就默默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因为有信仰,无常本身已经失去意义,早就被升天园代取代,死亡不过是现世与天园之间的一个转接枢纽,这边的结束正好是那边的开始,终极幸福的开始。

回族以及回教名称的来源与“回纥”有关,作者从穆斯林葬礼的角度解释了汉字“回”,与伊斯兰教教义、穆斯林对于无常的认识也是十分贴切的:灵魂从真主那里来,回归真主那里去;肉体从土中来,要复归土地去。穆斯林老人最为企盼的无常是“讨个容易的无常”即安乐无痛地去世,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无疾而终。穆斯林在做礼拜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使得精神得到升华,对于无常也就能看的透,没有了恐惧,而是坦然的去面对它。

老鸦村以农业为主,夏天人们要顶着烈日在田间劳动,即便这样人们仍然坚持做礼拜。早上人们做完晨礼之后,吃饭,带着汤瓶到地里劳动。到了十二点,蹲在田间,用汤瓶洗了小净,开始做晌礼。到了下午四点多再做晡礼,之后要劳动到七八点钟回家。在夏天,晌礼和晡礼都要顶着烈日完成,对于做礼拜的穆斯林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作者说:这里平衡的支点只能是内心的虔诚。做礼拜要消耗体力,尤其是对于正在进行体力劳动的人更是莫大的考验,但正是礼拜给予穆斯林精神上的巨大力量,才能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的生活。我曾听一个回族的朋友说,他在清真寺做礼拜时经常能看见年纪很大的老人在做礼拜,他们的腰已经弯不下去了,寺里的人就在他们的面前放一个小的矮桌子,他们就用头碰一下桌子以示叩头,听到这里,我也很感动。这种虔诚的精神是我无法想象的。

作者写到了老鸦村的一位妇女——田玉兰,她因为出车祸造成了残疾,现在每天都在家里侧跪着做礼拜,腿上的伤使她保持一个姿势久了很难受,但她依然坚持。她在出车祸之前不能按时做礼拜,她觉得这是真主对她的惩罚,之后便每天坚持做五次礼拜,从一九九四年一直没有中断过。她的事例都可以作为一个励志故事了,一个人需要多么大的的毅力去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已见事情从未间断,更何况是对于一个残疾人。其实,对于穆斯林来讲,一生中每天坚持做礼拜是五功之一,是对一个穆斯林的基本要求,正因为这样才更显出伊斯兰教的伟大之处。一个好习惯坚持一天不难,难的是坚持一辈子。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但一名合格的穆斯林做到了。

提到对于人意志力的考验,不得不提的就是封斋。封斋可谓是对人精神上、体力上极大的考验。封斋对于人精神上的的意义,作者是这样写的:人不食饮则饥渴难忍,这样可以体验贫苦人的饥渴之苦,培养怜贫济困的恻隐之心。饱食终日的人很少想到食物之可贵,在斋戒中饥肠辘辘时方能联想到生命对于饮食的依赖,认识到平常随时饮食的福分。富人可以借此体会饥饿干渴的感觉,抑制贪得无厌的私欲,增强对穷人的同情心;穷人也可以借此增加对贫苦的承受力。作者还提到了封斋对于人身体的好处:对肠胃功能有极好的调解作用。假如说平时我们的肠胃功能是按顺时针运转的,封斋就使它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迫使它逆向运转,能增强胃脏及整个消化系统的活力,增强人的耐力。

作者之后介绍了一位普通的女孩——法图麦,十三岁的她学习成绩优秀。她给作者讲了自己九岁封斋时的感受,尤其是怎样克服饥肠辘辘的饥饿感,在第一次封斋的头几天,十分难熬,到了晚上也难受得睡不着觉,但过了最初几天后就能慢慢适应了,现在十三岁的她已经完全适应了封斋,并且抵抗力也有了提高,精力更加充沛。中国大多数的穆斯林生活在气候比较恶劣的西北地区,而阿拉伯人则生活在西亚北非干旱的沙漠之中,穆斯林之所以能在这种干旱的条件下生存下去,和封斋对其意志品质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钱钧华先生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对回族和伊斯兰教有了很深的了解与体会,他把这次调查称为“一次神圣之旅”。我通过读这本《西海固漫记》,同样对于回族和伊斯兰教的了解也加深了不少。我想,汉回民族虽然信仰、生活方式上有很多不同,但在语言、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双方加深了解,尤其是汉族应该加深对于回族和伊斯兰教的了解,互相学习,对于两个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钱钧华.西海固漫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 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5).

[3]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