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艾比湖,在希望中存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艾比湖,在希望中存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农五师八十二团,有一个“老八连”。40年来,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曾经居住在那里的十几户人家渐渐地都迁到了别处。几年前,“老八连”已经被取消了番号,现在只有5户人家坚守在那里。

“我们一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七八年了,几乎每天都有风。一到生产的关键时期,大风就来了。开春的时候,大风把棉苗和枸杞新芽打掉;秋收时、风能把棉花吹到树上。风沙大的时候,三四米以外的地方就看不清了。”已经在“老八连”生活了的职工胡东利对记者说。

近60年来,截流灌溉、滥砍滥伐致使艾比湖流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艾比湖水域面积急剧减小,湖床严重沙化,进而对周遭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而八十二团“老八连”,这个离艾比湖不到15公里的连队,其所演绎的“沙进人退”只是一个缩影。

艾比湖,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是盆地西部最低的汇水中心。艾比湖流域包括整个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乌苏、奎屯、独山子、托里等地区及兵团10余个团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因素,有人为艾比湖归纳出5个特点:处于著名的阿拉山口大风的主风道上,是风口湖泊;位于祖国西大门,是国门湖泊;湖的西部、南部湖滨和新亚欧大陆桥有140公里路段相伴,是陆桥湖泊;与博尔塔拉和北疆绿洲唇齿相依,是屏障湖泊;浅水盐湖,对人湖水量反应十分敏感,是脆弱湖泊。正因为如此,艾比湖及湖滨5000余平方公里的湿洼地带,被专家们形象地比喻为艾比湖流域乃至整个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肾脏”。

翻开有关艾比湖的历史资料,也许你会惊诧于艾比湖的勃勃生机。据记载,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时期,艾比湖水域面积约3000至350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深至90米。湖内鱼类丰富,湖面水禽聚集,湖周植被繁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淡水湖的生态景观。另据20世纪初《新疆图志》记载,艾比湖周围当时遍生红柳、梭梭,精河沿途林木茂密,出城夹道杂树、苇草一望无际。

这个时期,艾比湖犹如一位美丽的少女,披着千年沧桑,在茫茫沙海中默看日升月移。千百年来沧海桑田,黄沙掩埋了多少曾经的辉煌,却从未侵袭过这汪湖水。

然而,近几十年来,艾比湖水域面积却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艾比湖流域人口迅速增加,耕地面积飞速增长,致使该流域的广大地区开始面临缺水的危机。此时,人们开始向为艾比湖补给水源的河流要水,甚至抽取地下水,加之滥伐滥牧、蒸发强烈,向艾比湖补给水源的河流仅剩下博尔塔拉河和精河。由于人湖河水急剧减少,艾比湖的水域面积从上世纪4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520平方公里左右。这时湖水平均深度仅为1.4米,最深处也只有3米,曾经90米的水深已宛若神话。

到2000年,艾比湖湖区约有1500平方公里干涸,特别是湖区的西北部,有108平方公里的湖底处于阿拉山口大风的下风向。风沙所到之处,天昏地暗。据测算,每年大风扬起的含盐碱沙尘超过480万吨。

艾比湖仿佛得了一场大病,人们开始担心她的生命是否走到了尽头。

八十二团是农五师比较贫困的团场,受艾比湖沙漠化的危害最深。该团林业站站长郭建新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风沙已使八十二团4500余亩耕地被黄沙掩埋。大风袭来时,种子、幼苗和沙土一起被刮走,地膜被刮破,春季棉花重播次数最高达4次,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不只于此。

在新亚欧大陆桥博州段,有近70公里为沙害地段,在沙泉子站―精河站―蘑菇滩站一带,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半固定沙堆和半流动沙垄的危害,而这些沙堆和沙垄极有可能进一步活化。

“艾比湖已成为北疆浮尘天气的发源地。现有湖面500余平方公里已成为警戒线,如不采取措施,在不久的将来,艾比湖就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专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为了扼制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新疆实施了阿拉山口口岸环保绿化工程和艾比湖主风道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目前艾比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已被列入新疆生态建设规划之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保证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每年注入艾比湖的水量不少于6亿立方米,制定了农田灌溉定额降低20%的节水目标。2004年,阿拉山口刮过几场大风,却未能卷起艾比湖底的盐尘。

农五师在艾比湖综合治理上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近几年来,该师实施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艾比湖湖畔天然次生林进行了有效的防护。与此同时,该师还发展了机械化节水造林技术,建立了抗御风沙危害的农林复合经营的成功模式。

郭建新说,八十二团为了拯救家园,降服沙龙,保护良田,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在7条沙垄上埋设了草格网,构筑绿色屏障;启动了7000余亩地的退耕还林项目。

九团在艾比湖湖畔的原十二连、五连近万亩弃耕地上重新架线、打井,栽种了红柳、枸杞、沙枣、梭梭杨,并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将湿地边缘3个连队的职工陆续搬迁出来,以减少对湿地的人为破坏。自2000年开始,该团还实施了喷灌改滴灌、滴灌改深埋式滴灌的节水种植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艾比湖湖畔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消耗。

200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批准建立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其保护范围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艾比湖湿地、湖滨洼地及周边地域,总面积达2670.85平方公里。

如今,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已建成5年。由于保护区内的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植被覆盖度不断扩大,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增加。艾比湖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阿不都外力说,现在保护区已建成2个中心管护站及8个管护分站,今后还将陆续建起25个护林站,对这里的植被进行人工栽种和引水促繁。

2002年,艾比湖由20世纪末的530平方公里增至1200平方公里,形成半个世纪以来破天荒的“丰水”局面。据八十二团职工介绍,自从艾比湖涨水后,八十二团的沙尘天气大为减少,空气质量也好转了,阿拉山口的风也没有过去那么凶猛了。

2004年10月,又一则好消息传来:新疆计划在未来5年内通过“人工增水”的方式,引来“天上水”,补给艾比湖的人湖水量。

2005年秋季,当记者来到艾比湖湿地保护区时,在秋阳金风的相伴下,艾比湖犹如一颗蓝色的宝石,静静地卧在荒漠中;临近湖区的东部和南部是方圆百里的野生林区,那里生长着巨大的胡杨、倔强的梭梭和粗壮的红柳等。艾比湖还能重现往日“泱泱三百里”的风貌吗?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现在那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可就在20世纪的30年代,罗布泊还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消失了。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类!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大有干涸之势……

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站在艾比湖的边缘,可以看到荒漠中沧海桑田的痕迹,可以感到其中深藏的痛苦与无奈。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人类用了这几十年的时间就将大自然千百年来造就的“仙境”艾比湖破坏得千疮百孔。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艾比湖周遭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一个地处我国西部边陲、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要承担起这项总投资达60亿元左右的艾比湖综合治理工程,需要走的路到底还有多长?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这60亿元的巨额投资上。

但愿美丽的艾比湖――博尔塔拉的宝湖,能像人们希望的那样永远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