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移人退地生态护育模式探索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移人退地生态护育模式探索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黄河和石羊河源头,是一个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的生态大县,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境内水源涵养林占整个祁连山总面积的40%,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水资源是下游地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被誉为绿色保姆和绿色水库。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林草植被严重退化,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减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河川径流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天祝县通过退人退地措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移人退地;生态护育;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东段,属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3大高原衔接交汇地带,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气温低,光照不足,生长期短,降水较少,冰雹、霜冻、干旱、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天祝县是一个林业大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生态区位重要,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森林资源破坏容易恢复难;同时天祝县也是一个农牧业大县,人口众多,牧业生产基本处于散放散养的原始状态,山大沟深,海拔高,交通不便,农、林、牧矛盾突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难度大,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

为了切实保护天祝县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使祁连山东端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从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出发,通过移人退地的方式,将长期生存在环境脆弱地区的农牧业人口整体迁移到新的安置区域,使生态脆弱地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使迁移农牧民改变交通、通讯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1 生态地位及重要性

环境是长期积淀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对它的破坏也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不加限制的大规模的垦殖、毁林毁草、捕掠野生动物等生产活动,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黄河和石羊河源头,是一个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丰富的生态大县,境内水源涵养林占整个祁连山总面积的40%,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县境内的2条外流河(黄河流域的大通河、庄浪河)和6条内陆河(石羊河流域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年径流量10.24亿m3,丰富的水资源是下游地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被誉为绿色保姆和绿色水库。近年来冰川雪线上升、林草植被严重退化,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减弱、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河川径流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已成为天祝县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课题,生态现状与其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形势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2 项目区的基本情况

2.1 基本概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将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牧民迁移到新的集中安置点,使他们发展生产,对迁出区加强生态治理。近年来通过县内安置与县外安置相结合、下山与入川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分别于2009年对哈溪镇脑皮沟和茶岗、

2010年对大红沟乡南泥沟、2007年对朵什乡旱泉沟、2011年对祁连乡岔山5个区域进行了整体移民搬迁,迁出人口10040人,退出耕地2012hm2、草原8155hm2、林地6327hm2。

2.2 生态与经济概况

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人畜饮水、取暖供电、卫生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对祁连山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依赖严重,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生活方式,养殖规模总量不断扩张,严重超出了林草资源的承载能力。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人为破坏严重,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已经陷入了“贫困一环境退化一贫困加剧一环境退化加剧”的恶性循环,急需加强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由于长期的超载放牧、人为砍伐、开矿挖药和开荒种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严重,总体呈现出沙漠向绿洲推进,农田向草地推进、牧区向森林推进、雪线向山峰推进的趋势。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见图1。

3 项目区的治理措施

3.1将移民搬迁区的所有的土地由政府收回

按照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的方法,着力恢复加强生态建设力度,减缓区域生态压力,保护水源涵养林,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的共赢。

3.2将移民搬迁区通过实施封山育林6327hm2

封山禁牧16494hm2,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增强水源涵养效能。

3.3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种草绿化活动,人工造林800hm2,人工种草563hm2,通过人工措施强力度恢复生态植被,实施移民区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提高林草覆盖度,增强水源涵养效能。

3.4全面实施禁荒、禁牧、禁猎、禁采和禁止人员活动

消除人畜活动对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的影响,使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治理和迅速恢复。

4 项目区生态状况

4.1 移民前生态状况

移民前5个区域共计有天然林乔木林面积1436hm2,平均郁闭度0.54;共有天然灌木林面积4891hm2,灌木平均高24.3cm,灌木平均盖度45.5%,一般灌木林和宜林地天然更新不良;共有草原面积8155hm2,草本盖度68.8%,生长不良,且有明显的退化迹象;有耕地面积2012hm2。

4.2 移民后生态状况

移民搬迁后,截止2012年10月,5个区域共计有天然林乔木林面积1436hm2,郁闭度平均0.59;共有未成林造林地800hm2,苗木生长良好;共有天然灌木林面积4976hm2,灌木平均高40.1cm,灌木平均盖度57%,一般灌木林和宜林地天然更新明显提高;共有草原面积9282hm2,草本盖度90.4%,各类草本植物生长良好。

4.3 移民前后对比

表现为天然乔木林面积无变化,但郁闭度明显提高,生长旺盛;天然灌木林面积略有增大,灌木平均高度和覆盖度增长幅度较大,一般灌木林和宜林地内天然云杉幼树随处可见,草原面积有所增加,盖度增大,耕地通过种草种树全部转化为未成林造林地和草原,移民搬迁后生态植被恢复良好。详见表1。

5 治理效果

5.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成效逐步显现

现有森林面积和生态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并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环境恶化趋势会有根本扭转。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效能稳定增强,为天祝县及黄河和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工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和水资源保障。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面貌得到彻底改善,水土流失严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可改变小区域气候,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5.2 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移人退地工程实施后,迁出区和安置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贫困问题,使农民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新途径,为其他区域的脱贫致富和创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使常年深居深山、依靠传统生产方式、依赖森林等生态资源生产生活的农牧民群众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对推进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3 提高了全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加深保护水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以及草原等绿色资源等生态系统与我们自身生存关系的了解和认知。并以此为契机,达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基本共识,进而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实施移民后,通过减轻生态压力,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永久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良好、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5.4 实现了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农牧民群众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极差的偏远山区搬迁到县城和乡镇附近地势平坦、生产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区域发展生产,从根本上改变了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诸多问题。通过从事旅游服务、商贸交易、民族手工艺品的加工销售、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种植、舍饲养殖、高原无公害疏菜生产等特色产业,可成倍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6 结论

移人退地生态保护模式是加快区域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进程的有效手段,是根本转变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更是山区人民改善居住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移人退地为祁连山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生态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