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重建,让灾区人民安居乐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重建,让灾区人民安居乐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篇的话

弹指一挥间,两年时光转瞬而逝,7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过去。

从汶川、北川到青川,300里龙门山脉处处春意盎然,昔日的残垣断壁被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所代替。

从川西高原到剑门山区,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机勃勃,老百姓安居乐业。

在过去的两年中,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强不息的攻坚克难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将产业重建作为恢复重建的根本,确保灾区农民人人有活干、生产有发展、生活有改善。

极重灾区青川在“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标语精神”鼓舞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使4万农民在家乡就业;剑阁县受灾农民不等不靠,1.8万户烟农积极种烟还贷,在迁进新居后还贷额超过三分之一,把“自己拉扯自己”的号召变成了现实。

在极重灾区绵竹,对口援建的江苏省把农业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引入绵竹,兴建的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焕发着勃勃生机,正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和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基地,也托起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梦想;汉源县利用灾后恢复重建机遇,从湖北引进了优质试管种薯,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

在地震灾区,乡村旅游业往往是最先恢复的产业,并纷纷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旅游业占据GDP总量半壁江山,相关从业人数占城乡劳动力60%的都江堰市乡村旅游重建进行得有声有色,正成为“天府田园”的代表;在震中汶川,绵、水磨、映秀等乡镇,开办农家乐、藏家乐、茶家乐成了当地群众的择业首选,解决了大批劳动力的就业;在“年画之乡”的绵竹,当地群众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使自己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数万生命瞬间罹难,上千万间房屋倒塌损毁,经济损失高达两万多亿元……

将近两年时间过去了,地震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幢幢农房美观实用、一个个新村充满活力。

在基础设施陆续恢复后,在群众纷纷迁进新居后,在中小学生走进校园后,灾区人民的就业生存就成了社会各界最关心的问题,他们靠什么工作就业?他们有没有致富门路?他们能不能持续增收?

走进汶川,走进北川,走进青川,我们在一个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去寻找世人所关注的答案……

支柱产业,让老百姓在家乡就业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村民之手的标语,迅速传遍灾区各个角落,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靠着这种精神,青川县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总体要求,在各乡镇成片成带建设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全县群众种植茶叶、搞养殖、兴水产,红红火火发展特色经济,使全县近4万人实现了在家乡就业。

毗邻青川的剑阁县在地震中经济损失惨重。震后不久,县委响亮喊出:“只有抓好烟叶生产让农民增收,灾后重建才有经济基础。”全县3000多名干部迅速下到村组农户,帮助群众移栽烟苗,使烤烟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据悉,剑阁县农民近两年来申请农房重建贷款6.5亿元,目前还贷额已达2.4亿元。“种上七八亩烟,多则3年、少则两年,就能还清重建住房的欠债!”走进春光明媚的剑门山区,处处可以听到烟农们自豪的回答。据了解,仅种植烤烟一项,该县就解决了3.6万人的就业问题。剑阁县委书记冯安富激励受灾群众自力更生、种烟还贷的号召变成了现实。

高效农业,让群众增收有底气

许多地区灾后重建中引入了大批高效农业项目,使灾区产业优化升级,农民增收步伐大大加快……

在绵竹市九龙镇清泉村沿山公路旁,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园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园内沟渠纵横交错,草莓、梨、桃等绿叶葱葱。这个由镇江农科所承担的江苏省对口援建项目――绵竹・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正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和学习先进技术的基地。

在这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内,引进了江苏最先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同时,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江苏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当地技术干部,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示范推广能力;选拔当地优秀农民入园参与园区建设,培养他们成为推广新技术的种子选手。在这里,当地参加培训的农民目睹了亩产上千公斤、每公斤卖出50元高价的优质草莓后大开眼界,对今后的增收充满了信心。

“我们种了一辈子洋芋(马铃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洋芋,更没有过这么好的收成!”在汉源县九襄镇后山村,湖北省农业智力技术援助项目之一的马铃薯基地,让当地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针对本地马铃薯出现的品种退化、病虫害严重、产量减少等问题,汉源县利用灾后恢复重建机遇,从湖北引进了优质试管种薯,着力解决汉源马铃薯种严重退化的问题。据悉,试管薯经培育后,经过两年循环,可使当地11万亩马铃薯种子得到更新,亩产可提高40%,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

青川县马鹿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各类蔬菜的生长。在重建过程中,该乡在浙江援建人员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建立了200个规范整齐的蔬菜大棚,前来采购的商贩络绎不绝。大棚业主刘正笑得合不拢嘴:“我建了20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年产值可达1万元,按纯收入5000元计算,可净赚10万元。”

乡村旅游,成了灾区经济新亮点

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全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的行政村已有2250个,受益农民达375万人。在地震灾区,乡村旅游是最先恢复的产业,并纷纷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旅游业占据GDP总量半壁江山,相关从业人数占城乡劳动力60%的都江堰市乡村旅游重建进行得有声有色。如今,昔日的重灾区紫坪铺――虹口乡村旅游新干线焕然一新,沿途既有异域风情的地中海式建筑、又有典型的川西民居……多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形成灾后重建的美丽风景,成为“天府田园”的代表。

在震中汶川,乡村旅游业日益成为该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绵、水磨、映秀等重点乡镇,开办农家乐、藏家乐、茶家乐成了当地群众的首选,解决了大批劳动力的就业。以三江乡为例,藏家乐从震前的40余户发展到300余户,该乡也从震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一跃而成为有名的藏家旅游集镇。当地村民感慨万千:“三江乡的重建不仅仅是恢复,更是高水平提升,可以说是跨越发展了20年!”

阳春三月,北川药王谷风景区正式开业。“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就在家乡经营药膳农家乐照样可以发家致富!”随着北川灾后首个新建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张,景区所在地林峰村的70多户靠种药为生的农民瞅准了这一巨大商机,他们依托景区资源,搞起运输、餐饮和住宿等经营服务,吃上了旅游饭。为了办出特色,村委会还提倡搞差异化特色竞争,把当地最具特色的辛夷、杜仲、厚朴、茱萸等中药材端上了农家乐餐桌,深受游客青睐。

被誉为“年画村”的绵竹市棚花村,村民们有着悠久的绘制年画的传统。震后,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帐篷里组织起了年画生产。江苏省常熟市对口援建的年画传习所建成后,许多村民在年画传习所里靠年画、刺绣为生,他们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远销各地,有了稳定的收入,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两年弹指一挥间,特大地震造成的伤痛渐行渐远,“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的目标也成为现实,顽强的灾区人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将自己的新家园建设得更美、更好……

(题图由CFP、新华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