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规模化猪场由于猪群数量上升,密度加大,导致猪群感染某些寄生虫,影响猪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甚至造成死亡。介绍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采用寄生虫药物控制猪场的寄生虫感染,减少养猪产业链的经济损失,为养殖户养殖效益增加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 S85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29-03

近几年,随着养殖优惠政策的扶持、科技的推广、饲料市场的繁荣及市场行情的高涨,养猪效益得到提高,养猪业得到蓬勃发展,新建了一大批规模化猪场。规模化猪场的建立代表生猪养殖进入产业化、集约化阶段,也标志着猪饲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寄生虫已被消灭,相反,由于寄生虫感染率高而死亡率低,并且多呈亚临床症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另外,猪群数量上升,密度加大,使猪群中接触传染的机会增大。规模化猪场也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可能,严重影响猪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率,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采取措施控制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病是规模化猪场增长经济效益、减少损失的重要途径。该文讨论规模化寄生虫控制模式,旨在控制猪场的寄生虫感染。

1 规模化猪场的主要寄生虫及其传染途径

规模化猪场的寄生虫主要有原虫、线虫、体外寄生虫,而猪场的绦虫、吸虫感染较少。

1.1 原虫

1.1.1 球虫。球虫是一种引起仔猪消化道疾病(腹泻、消瘦及发育受阻)的原虫。其中以寄生于小肠的蒂氏艾美球虫、等孢球虫和寄生于大肠的粗糙艾美球虫的致病力较强。传播途径:球虫的虫卵随猪粪排出,呈卵圆形,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能存活5-6个月,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完成孢子发育,成为有一定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仔猪食用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受污染。据报道,成年母猪带虫率较高,但都呈隐性感染,随时都可排出卵囊,这可能是引起新生仔猪球虫的重要传染源。

1.1.2 弓形虫。又称弓形体病,是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的一种共患原虫病,病原是龚地弓形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在自然流行中对猪的危害较大。传播途径:弓形虫在猫小肠上皮细胞内进行类似于球虫发育的裂殖体增值和配子生殖,最后形成卵囊;随猫粪排出体外,卯囊在外界环境中,经过孢子增殖发育为含有2个孢子囊的感染性卵囊,猪食用猫粪中的感染性卵囊或含有弓形虫速殖子或包囊中间宿主的肉、内脏、渗出物、排泄物和乳汁而被感染。速殖子还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1.2 线虫

1.2.1 蛔虫。蛔虫是蛔虫科的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引起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是一种新鲜虫体,呈淡红色或淡黄色的大型线虫,虫体长而圆,表皮光滑,形似蚯蚓。传播途径:蛔虫的生活史比较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寄生于小肠内,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10万-20万个,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开始发育,经15-30d发育成含有感染性幼虫的卵。感染性虫卵随饲料和饮水被猪吞食,在小肠孵出幼虫,幼虫钻入肠壁,进入血管,可由小静脉、肝脏、肝静脉、右心室达肺部。少部分幼虫不经血管,可直接由淋巴系统、胸导管经右心室而达肺部。幼虫在移行过程中进一步蜕化,然后从毛细血管逸出,钻入肺泡,顺着小支气管、气管,随着黏液一起到达咽部,再次被咽下,经食管、胃返回小肠,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这段发育过程一般需要2.0-2.5个月。

1.2.2 类圆线虫。类圆线虫属于类圆科类圆属。主要的传染类型有兰氐类圆线虫、韦氏类圆线虫、乳突类圆线虫粪类圆线虫。易感染猪的是兰氏类圆线虫,其主要寄生于猪的小肠,特别是在十二指肠的黏膜内。传播途径:类圆线虫的生活史比较特殊,有世代交替。孤雌生殖的雌虫在终宿主肠道产出含有第l期幼虫的虫卵并随粪便排到外界,发育为第1期幼虫。在较低的温度(25℃)和不合适的营养环境下,第1期杆虫型幼虫直接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丝虫型幼虫。在温度较高(25-30℃)且食物丰富时,第1期杆虫型幼虫在48h内变为性成熟的自由生活的雌虫和雄虫,后雌虫产生并排出含有第1期杆虫型幼虫的虫卵,之后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丝虫型幼虫。丝虫型的幼虫才对动物具有感染性。丝虫型幼虫钻入宿主皮肤或被宿主经口摄入。经皮肤感染时,幼虫通过血液循环到心、肺,然后通过肺泡到支气管、气管、咽,被吞咽后,到肠道发育为幼虫。经口感染时,幼虫从胃黏膜钻入血管。从宿主感染开始到虫体成熟产卵需10-12d。虫体在宿主体内的寿命可达5-9个月。

1.2.3 毛尾线虫。其是毛尾属的线虫寄生于家畜大肠(主要是盲肠)引起的。由于虫体一端细,一端粗,外形像鞭子,又称毛首线虫或鞭虫病。此类线虫形状较一致。传播途径:猪毛尾线虫的雌虫在盲肠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温度条件下,发育为壳内含第1期幼虫的感染性虫卵,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第1期幼虫在小肠后部孵出,钻入肠绒毛间发育,之后移行盲肠和结肠内,固着于肠黏膜上;感染后30-40d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4-5个月。

1.2.4 猪小袋纤毛虫。猪小袋纤毛虫病是由小袋科的结肠小袋纤毛虫寄生于猪大肠内引起腹泻的寄生虫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各地的猪均有感染,感染率可达62.43%,人也有感染的报道,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家畜中以猪的感染率最高,且多见于仔猪。传播途径:结肠小纤毛虫的滋养体在宿主肠道内以横分裂法增,并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猪吞食被包囊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感染宿主除人、猪外,还有牛、羊、猴、鼠等。

1.3 体外寄生虫

1.3.1 猪疥螨。猪疥螨是猪最重要的体外寄生虫,猪疥螨病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猪疥螨引起的。传播途径:疥螨病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播,也可通过污染虫体的畜舍和用具而间接传播。寒冷季节和家畜营养不良均促使该病发生和蔓延。

1.3.2 猪血虱。猪血虱是寄生于猪体表的以吸血为生的一种外寄生虫。传播途径:猪血虱终生不离猪体,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卵、若虫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猪体表的各阶段虱均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在场地狭窄、猪只密集、管理不良时最易感染。也可通过垫草、用具等引起间接传播。一年四季都可感染,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2 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及危害

2.1 寄生虫的致病机理

2.1.1 掠夺宿主营养。消化道寄生虫(如蛔虫)多数以宿主体内的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营养为食;有的寄生虫(如血虱)和某些线虫(如捻转血矛线虫、钩虫等)还可直接吸取宿主血液;也有的寄生虫(如球虫)可破坏红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将血红蛋白、组织液等作为食物;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大量繁殖,所需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宿主。这些营养还包括宿主不易获得而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铁及微量元素等。由于寄生虫对宿主的营养掠夺,使宿主长期

处于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状态。

2.1.2 机械性损伤。虫体以吸盘、小钩、口囊、吻突等器官附着在宿主的寄生部位,造成局部损伤;幼虫在移行过程中,形成虫道,导致出血、炎症;虫体在肠管或其他组织腔道(胆管、支气管等)内狙击,引起堵塞和其他后果(梗阻、破裂);还有的寄生虫在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刺激和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导致一系列继发症。但机械性损伤在临床上一般难以直接见到,需要解剖才能确定。

2.1.3 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寄生虫在寄生生活时期排出的代谢产物、分泌的物质及虫体崩解后的物质对宿主有害,可致宿主体局部或全身性中毒或免疫病理反应,致宿主组织及机能受损。这种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在临床上有特异的寄生虫症状,没有普遍症状,需特定情况特定分析。

2.1.4 继发感染。某些寄生虫侵入宿主主体时,可以把一些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等)一同携带进入体内;另外,某些寄生虫感染宿主体后,破坏了机体组织屏障,降低了抵抗力,也使得宿主易继发感染其他一些疾病。还有一些寄生虫,其本身就是另一些微生物或寄生虫的传播者。例如,某些蚊虫传播日本乙型脑炎给人和猪、马等家畜。

2.2 寄生虫的危害

2.2.1 造成猪场的猪死亡。在养猪过程中,有些寄生虫可以引起猪的大批死亡,如不采取防治措施,会给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虽然寄生虫自身并不会造成猪群的大量死亡,但是寄生虫所带来的继发感染会为其他一些烈性传染病提供致病条件,导致混合感染,造成重大的猪群死亡事件。

2.2.2 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大多数寄生虫虽然不会引起猪群大量死亡,但会严重影响猪的饲料转化率、生产性能,降低猪肉产品的品质,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如猪蛔虫,其呈世界性分布,美国猪场蛔虫的感染率在70%左右,我国猪群的感染强度为17%-80%。蛔虫可使仔猪发育不良,生长速度下降30%,猪蛔虫每年给美国养猪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3.85亿美元左右,猪蛔虫感染使饲料转化率降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5亿美元。

2.2.3 危害人类健康。有些寄生虫不仅能感染动物,还可以感染人(如日本血吸虫、弓形虫、猪囊尾蚴、棘球蚴等),这些寄生虫感染人,可危害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3 建立规模化猪场寄生虫控制模式的程序

3.1 驱虫常规药及使用方法

猪群的驱虫药选择应以前文所述几种寄生虫为预防目标,以广谱、低毒、高效、价廉、使用方便的为准则。

3.1.1 阿维菌素类。阿维菌素类药物具有同时驱杀体内线虫及体外节肢动物类寄生虫的特点,与其他抗寄生虫药不产生交叉耐药性,具有广谱、安全、高效的优点,猪场的线虫与体外寄生虫感染可以用此类药物。

(1)伊维菌素。该药是新兴的广谱、高效、低毒大环内酯类半合成的抗寄生虫药,是阿维菌素衍生品,对线虫和节肢动物有极佳疗效,但对吸虫、绦虫及原虫无效。其抗虫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于线虫及节肢动物后,能增加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GABA)的释放。GABA作用于突触前神经末梢,从而引起抑制使虫体麻痹、死亡。但吸虫及绦虫无GABA神经递质,因而不产生驱虫作用。使用方法:用伊维菌素注射液lmL(10mg)、5mL(50mg)进行皮下注射,注射量0.3mg/kg,体重。休药期:猪28d。伊维菌素口服剂含0.6%伊维菌素。混饲,每天0.1mg/kg・体重,连用7d。注意事项:①伊维菌素的安全范围较大,但超剂量使用可致中毒,且无特效解毒药。②驱虫作用较慢,对有些内寄生虫需要数日到数周才能彻底杀灭。③泌乳动物及母猪临产前1个月禁用。

(2)阿维菌素。阿维菌素对寄生虫的作用与伊维菌素基本相似。用于治疗畜禽的线虫病、螨病及蜱、蝇等寄生性昆虫病。但阿维菌素的毒性较伊维菌素稍强,敏感动物慎用。因此,规模化的猪场寄生虫控制兼无害化生产应使用伊维菌素。使用剂量及方法与伊维菌素相同。

3.1.2 苯丙咪唑类药物。苯丙咪唑类药物也是一种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特点的药物,主要对畜禽的线虫起作用,对寄生虫幼虫及虫卵亦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主要药物有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能抑制虫体内延胡索酸还原酶的活性,影响虫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ATP产生减少,使虫体内贮存的糖原耗竭,导致虫体肌肉麻痹而死亡。使用方法:丙硫苯咪唑片规格有25、50.200、500mg。内服,一次用量5-10mg/kg・体重。注意事项:具有胚胎毒性及致畸性,所以猪在妊娠30d内禁用。

3.2 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以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主要的方式首先是用预防性用药驱除猪体内的寄生虫,其次要无害化处理猪的粪污,因为寄生虫的大部分传播途径中有粪污传播这一方式,所以必须切断这一途径。最后要消灭场内一些如蝇、蚊等生物传播媒介。整个控制模式始终采用防重于治的原则,切不能马虎大意,以免造成重大损失。

3.3 制定科学的驱虫程序

3.3.1 全群用药。全群用药1次,一般采用伊维菌素粉剂,其有2个优点:一是伊维菌素既可以驱线虫,也可以驱体外寄生虫;猪的主要寄生虫大部分都纳入可驱除范围;二是粉剂便于拌饲,使用方便,在全群用药时,可以保证全群猪只的药物摄取。另外,针对已表现寄生虫感染临床症状的个体再进行单独对症治疗。

3.3.2 育成猪、肥育猪。育成猪、肥育猪转群前用药1次,同样用伊维菌素粉剂拌饲。

3.3.3 公猪。公猪每年驱虫3次,但据情况可酌情增减1次。公猪驱虫时应采取个体治疗的方法,因为在养殖场,种公猪和后备种公猪数量不多,而种公猪又是一个养殖场控制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对种公猪和后备种公猪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注射液驱虫可以保证驱虫效果,因为它不但能保证有效药量,而且能保证吸收效果。

3.3.4 空怀母猪、后备母猪。空怀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15d驱虫1次。空怀母猪和后备母猪驱虫时采用伊维菌素粉剂拌饲。虽然母猪在该寄生虫控制模式中是重中之重,考虑驱虫效果应注射驱虫,但是由于可操作性的原因生产中多采用拌饲驱虫。

3.3.5 妊娠母猪。妊娠母猪产前1-4周驱虫。妊娠母猪在国内大部分猪场通常都在产前1周进产房,采取属于分批进入产房的方式。因此,在进产房前1周进行注射驱虫,这样可以防止仔猪在母体内胎盘感染寄生虫,另外也可以方便以后仔猪驱虫。

3.3.6 引进猪只。引进猪只并群前驱虫(隔离期)。为了防止外来猪只携带寄生虫感染猪场内部猪群,且猪场在引起猪只时数量普遍不多。因此,采用注射驱虫。

3.4 模式特点

该程序以母猪、仔猪作为猪场中免受寄生虫感染的保护重点。一方面,生长发育中仔猪最易受到寄生虫侵袭,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另一方面,母猪是仔猪寄生虫感染的重要传染源,猪群中隐性感染的个体是寄生虫的重要传染源。因此,该程序注重整体防治,而非个体治疗。

4 结语

该文主要探讨如何控制猪场中的寄生虫感染。由于寄生虫感染率高而死亡率低,并且多呈亚临床症状,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另外,猪群数量上升,密度加大,使猪群接触传染的机会增大,因此制订一种科学的程序化模式来控制整个猪场的寄生虫感染很有必要。坚决执行“防重于治”这一原则,可有效减少每年因寄生虫感染而造成养猪业的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另外,应关注少数猪场存在的其他虫种,如弓形虫、球虫等,目前这些虫种危害仍处于上升趋势,饲料中已适时添加毒性较小的药物进行预防。而且就模式自身而言,尽管都是规模化猪场,但由于各场或各地流行的寄生虫种类不同,其控制措施也不尽相同,某些猪场有效的驱虫程序对其他猪场可能不适用。因此,该模式只讨论一般措施,各场应视情况建立适合的驱虫程序,并持之以恒。一个模式的实施应建立起配套设施,合理、有计划地按照适合自身猪场的驱虫程序进行用药,同时仍需考虑环境卫生的处理措施(如妥善处理猪群的排泄物,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这样才可防止散布于环境中的虫卵重复感染,发挥驱虫药物的最大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