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星座凭什么预测运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星座凭什么预测运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两千多年前,古巴比伦天文学家为了具体表达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而将黄道划分为12段,称为“黄道十二宫”。每个黄道宫的形状都近似于长方形。因为黄道穿过12个星座,因此每个宫就以穿过该宫的星座命名。

那时,观察星座被视作一门严肃的科学。转眼几千年过去了,各种现代科学纷纷建立起来,而星座这门古老的学问,仍然屹立不倒,被很多人津津乐道。

星座风靡至今也不无道理,只要在网站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很多星座性格的解析文字,对着自己的出生日期,查到相应的星座,读上那么一两段,大多数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段描述和我太像了吧!”

不过,按照现代的科学研究来看,人们目前能看到的宇宙中各个行星发出的光亮,是几千甚至几万年前它们发射出来,经过漫长的时间旅途,至今才到达地球的。那么,这些古老的光亮组成的星座图像,真的能够预示今天某个人的性格,甚至于他的情感归宿么?

星座运势到底潜藏了什么秘密,能通过一些描述让人们相信,“这说的就是我”?

星座没有统计学依据

“19世纪,占星是一门科学,当年的科学家花了很多工夫研究。但是到了今天,主流科学家已经不再认为它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了。所以在专业的学术性研究上,几乎没有人会去研究星座、占星。”任孝鹏告诉记者。

虽然如今的科学家已经不惜得去花时间研究星座,但是仍然有凤毛麟角的研究者,愿意为这件有意思的事情投入点精力。

目前能查到最权威的,也是最著名的关于星座的研究,是1985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教授Shawn Carlson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标题为《关于星座的双盲测试》的论文。其结论指出星象学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比一般的猜测更高。2003年由加拿大学者I.W. Kelly发表在《意识研究杂志》的论文,更是对2000个在几乎同一时间(精确到分钟)的星象学“双胞胎”在认知、行为、外型等其他参数上做对比,其结果也并没有观测到天体运行对人类的这些特征有任何影响。

虽然星座预测的科学性被目前的主流科学家所不屑,同时一些刊登在权威科学期刊的论文也显示了星座预测“并不靠谱”。但是,星座有时候真的能说对你的性格这件事,很多人都有体会,而这也可能是星座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星座为什么能这么准确地说出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还八九不离十呢?其实说穿了也没什么稀奇,无非是模棱两可的语言和巧妙利用的人类的几个心理而已。

模棱两可是一大法宝

不可否认,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是他们的一大法宝。

是不是觉得各个星座的描述语言,虽然似是而非,但是看下来,总觉得12星座其实是说的一回事?国外一个好事的网站(information is beautiful),就专门将这种怀疑进行了分析。

他们搜集了流行的星座预测站点上的2万多个相关词条进行分析,试图用数据反驳那些不靠谱的星座预测。

他们发现每个星座预测里面的高频词大多是相互覆盖的,而各个星座特有的高频词却只占很小部分。而且在十二星座预测的词汇里,各自之间90%以上是相同的。所以,所谓的星座预测其实说得都差不多,相同的一些高频词汇拼拼凑凑成模糊不清的话语,再加之读者的对号入座就成了“准确”的预测。

但是除了这些似是而非的话外,星座还利用了一些人类的心理。

心理一: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星座心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工程心理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任孝鹏说。

这个效应是1948年一名叫巴纳姆·弗尔(Bertram R. Forer)的教授发现的。他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同学们填完问卷后,巴纳姆告诉大家,老师会对各位同学的问卷进行分析,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针对自己的性格的分析结果。第二天,巴纳姆教授准备了一堆一模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来到教室,发给同学们人手一份,然后让同学们对这份山寨的性格分析报告与自己性格的相符程度打分。结果显示,平均符合程度竟然高达85%。

上述实验只是巴纳姆教授所做的大量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巴纳姆教授的研究发现,面对一个模糊的描述,人们往往会将它与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然后就觉得很准。这种倾向被叫做“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巴纳姆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伪科学信以为真,比如星座、塔罗牌、心理测试游戏等等。

能够提高这个效应的几个因素包括:首先人们认定这个分析仅适用于他们;而且人们相信该分析或进行分析的人的权威性;同时,分析主要列举正面的特征。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的意思是,当你认为有一条观点是专门来描述你本人的时候,你就很有可能会接受这一观点。

星座运势基本上讲的都是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于是,我们就会将星座运势与自己的实际经历联系起来。这样一看,星座运势上说的,还真的挺准。这一切,正是主观验证在起作用。

那些星座运势就是利用了人们这种容易受主观验证影响的天性。星座专家们根本不用动脑筋,他们只要随便信口开河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你们的大脑便会自动通过主观验证将这些话与自己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

心理二: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巴纳姆效应起作用后,也就是你相信了星座对你性格的描述后,另外一种心理学效应就接过了赛跑的接力棒,继续强化星座的描述对你性格的塑造。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任孝鹏说,这个效应对人的行为方式是有一定影响的。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的国王,善于雕刻。他不喜欢凡间女子,于是用他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热情都赋予了这座雕像。时间一久,他竟慢慢爱上了这座雕像。最后,在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帮助下,这座雕像被赋予了生命,并和皮格马利翁结为夫妻。

所以,在心理学上,“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指人的感情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受意识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自己或他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不管是好还是坏,你或者他人期望什么,你就会按照这种期望行事,并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发现和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有一个重要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待有“塑形”能力,人们会不自觉地向着别人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其中包括了认知、行为和强化等一系列心理内容。

在人们相信星座这个问题上,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起着相同的“塑形”作用。在一次次地比对星座应有的性格特征后,深信星座的人们,就会按照“星座指南”的性格去发展自己。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性格越来越像星座说的那样。

如果星座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长盛不衰,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这个效应借用到生活中呢?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对自己报以充满正能量的期许,比如坚强、自信、勇敢等等,那么,很可能我们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心理三:好奇心趋使

除了很多复杂的心理学现象,人类与生俱来的强烈好奇心竟然也是人们相信星座运势的一大驱动力。

“人们内心一直有一个想要了解自己的声音。而星座运势给了人们这个窗口。”任孝鹏告诉记者,了解自己的渴望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可以很好地剖析自己,所以人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想要了解自己,而星座运势恰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了解自己的需求,而且在一些心理作用的“帮助”下,星座还能说得八九不离十,人们自然对它趋之若鹜。

星座是某些人的心理安慰剂

不得不说,如今的社会复杂到已经对人产生了一种倾轧感。在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对社会的把控力度非常弱,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人们缺少安全感。所以即便是再自信的人也会渴望一点宿命论的支持,因为这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控制和安全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孔令雪告诉记者,对星座运势的热衷,恰恰就体现了人们对这种不安全感的对抗。人们寄希望于星座运势,将它视为一种心理安慰剂或者自我调节的手段。

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当情绪低落时,如果偶然看到一些星座运势的描述,比如“本月虽然会遇到一些挫折,但白羊座热情开朗,坚持下去总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之类的话,对低落的情绪绝对有“治愈”的作用。

总之,喜欢星座的人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它的科学性深信不疑,但是作为一个生活上的小调剂,也未尝不可。但是沉溺于星座而放弃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不管你是哪种星座,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都该是最基本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