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淡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淡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应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受到最佳的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目的性原则。问题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会一定的导向作用。

2.直观性原则。为了使学生掌握只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3.现实性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探究性原则。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边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因素:

1.具有针对性。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材你让那个和学生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要求尽可能体现教材内容和要求,要体现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

2.具有趣味性。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需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教学中要求问题情境具体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3.具有开放性。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适当的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得到学习数学学习方法和研究的手段。

4.具有连续性。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俱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5.具有时代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现代气息,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一如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创设问题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改革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的过程。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与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创设人们日常经济、文化、生活活动中遇到的数学应用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2.通过设“疑”、置“错”创设问题情境。设“疑”、置“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错”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错中生奇”,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意的。

3.采用试验――猜想――证明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1)是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它出现在教材中);(2)是数学老师的思维活动;(3)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其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协调着这三种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与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同步,并逐步使其思维与数学家结构与数学家相似。但由于现行教材所表示的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格的演绎体系,表现为概念――公式(定理)――范例组成的纯数学系统,掩盖了数学家真实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带领学生“似真性”地发现,让学生体会到寻求真理的喜悦。

4.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问题情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习为主体的数学活动。现代认知的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指示信息,只是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总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