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在左右生态文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在左右生态文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谁的生态最文明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概念提到全人类发展的议程上。

在中国,2005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高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不是不发展,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以生态有效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

通过测算,除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为全国平均水平线下: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

何为生态文明水平

看到上面的榜单,相信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一些人们印象中的生态大省,排名却并不靠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线;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排名却遥遥领先。这样的榜单是通过什么数字测算的?科学吗?

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缩写为EEI),其概念源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的研究和政策中。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

生态文明水平的测度主要通过下列的公式实现:EEI=GDP/地区生态足迹。

EEI为地区产生单位生态足迹(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生态足迹等于生产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废弃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积)所对应的地区生产总值,生态文明水平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的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高;它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EEI由普遍公认的GDP和生态足迹两个指标直接合成,原理简明,计算方便,易于应用。因此,它是一个表示经济发展的综合生态文明程度的合适指标。

生态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辽宁、上海是最高的五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西、四川、江西、安徽、重庆是最低的。观察可知,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山西和内蒙古在第一梯队,远远高出其他省份,接下来,宁夏、辽宁、上海、天津等省市相对较高,数值为9以上。另外,除青海外,其他地区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明显。这反映出我国生态面临的巨大压力。

从生态足迹的构成看,其中,能源地占到71%左右,说明能源的消耗是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冲击的最主要方面,要降低一地的生态足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是可耕地和草地占到18%,这是和人类的生活消费有直接关系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总是在不断上升的,因此这部分消耗也是稳中有升。各个省、市、区生态足迹的构成虽然有差别,但差别微小,与全国情况相似。

根据测算结果,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分为两级六组,即:生态文明水平高于全国水平的等级,包括最高水平组、高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的14个省、市、自治区;生态文明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的等级,包括分布于以下中低水平组、低水平组、最低水平组的16个省、市、自治区。

最高水平组:北京。在所有省、市、自治区中,北京的EEI值最高,且领先程度大。北京的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而生态足迹的水平却排在全国第十位,并不高。但是综合来看,北京的生态文明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最为资源节约且环境友好。

高水平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这些省市在排序中属于第二梯队,它们全部是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GDP水平高,但同时相应的生态足迹的水平也排在全国较高的水平。这些省市相对落后于北京,但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高水平组: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从绝对值上来说,这些省、市、区EEI值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山东为沿海地区外,其他均为中西部地区。

中低水平组: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这些省份所处的梯队虽属中游,但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低水平组: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这一梯队处于全国低水平。这里既有西部经济落后的省份,又有东部的河北和辽宁两省。

最低水平组: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

谁在左右生态文明

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各地区间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差异?

GDP、人口规模

理论上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大,生态文明水平就会越高。但是相关分析表明,这种正面影响实际并不大。

人均GDP、劳动生产率

由于在不同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态效率不同,生态文明水平与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明显趋于改善。

经济服务化

第二产业是物质的经济,而第三产业是相对去物质化的,所以,可以预见,经济服务化率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越高,生态文明水平亦会趋于较高。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的省份,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省份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

城市化水平

生态文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关的,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家用汽车的拥有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对生态文明水平的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从统计结果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和家用汽车拥有量的相关性为比较显著的正相关。

经济活动能耗

生态文明水平与万元GDP能耗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呈显著负相关的。启示是:利用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均生态足迹

在经济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地区人均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均消耗的能源和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生态文明水平也就越小,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

由于这份生态文明水平排名榜是“我国首份”,本来是很值得期待的。然而,它的真面目却令人晕眩,并进而让人生疑:一些人们印象中的生态大省,排名却并不靠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排名却遥遥领先。换言之,这份标榜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的榜单,本质上还是一份GDP排行榜。

这样做的结果,不过是用“生态文明水平”为“惟GDP论”重新披上一件光彩夺目的外衣。各个地区仍然只需拼命地将GDP搞上去,在生态文明水平排名上就能取得较高的位置,就有更加好的“政绩”。虽然有关专家辩解说“GDP高,不一定生态文明程度高”,但这不过是因为各个地区在所谓的“生态足迹”上还有些自然差距而已。

生态文明水平并不一定要做GDP的“陪房丫头”,一定要和GDP捆绑在一起来衡量,来充当GDP的陪衬指标,它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诚如专家所言,保护生态文明不能不要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搅在一起。对于老百姓而言,生态文明水平更是一条民生的基线,是老百姓理应享有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条件,完全可以用一些百姓更能看得懂的标准来衡量。比如,百姓生活中实际拥有的绿地量、人均拥有的森林面积和草地面积、野生动植物保有水准、水源清洁程度、空气质量等。这些数据老百姓容易看懂,客观上也是检验一个地方生态状况的“硬指标”。否则,按照有关专家现在的这种计算法,一条河流严重污染,比如镉污染已经威胁群众生存的地方,因为GDP数字大,在生态文明水平排名榜上反而比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更高,这样的生态文明水平是没有意义的。

地区生态文明水平排名出现这样的尴尬,也未必全部怪罪于专家的“故弄玄虚”。衡量生态文明水平,如果真的完全与GDP脱钩,变成纯粹的民生硬指标,则势必直接挤压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失去了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支持、认同,排名很可能就成为一张废纸了。掌握着排名话语权的,还是权力,而决定着权力取向的,还是目前的政绩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