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聋人手语转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聋人手语转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之一。手语在词汇层面存在着大量的转喻。聋人和健听人一样,在认知过程中善于用凸显、易感知、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整体代替部分。本研究通过对搜集到的聋人自然手语语料的分析,揭示了手语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以及典型的转喻构词方式,如特征转指人或事物,事件要素之间的转指,行为转指抽象概念,约定俗成的转指等。并分析了手语转喻构词的语义特点和词法特点。

關键词:聋人手语 转喻 认知

分类号:G762

1.引言

语言是人类认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之一。關于转喻的本质,国内外的认知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Lakoff称转喻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即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的一种形式。Mac和Coulson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凸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以高度凸显的实体为认知参照点,为其它不那么凸显的实体产生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Lakoff和Turner认为转喻是在单一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不涉及跨域映射,其中的“替代”關系主要是指称。刘焱认为,转喻是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關的概念,是同一个认知框架中两个相關认知范畴之间的过渡,以始源概念为参照点,建立与目标概念的心理联系。由此可见,转喻是一种心理机制,是构建意义的桥梁和手段,是人类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转喻存在于各种语言中,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转喻在语言的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手语是一种将手形、位置、方向和动作,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组合,同时配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意义的一种特殊语言,是聋人之间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国的手语中都存在大量的转喻,Wilbur、Taub、Wilcox等美国手语语言学的研究者利用隐喻、转喻、映射这些概念,为许多手语词的理据性作出了解释。英国手语研究者Mary Brennan也明确提出手语是有其视觉理据的,聋人通过自身的日常经验,可以理解和接受这些理据。江加宏以转喻为视角,根据手语的认知语言学基础,考察了美国手语概念的转喻表达,探究了转喻手语表达的概念空间映射。中国手语在词汇层面同样存在着大量的转喻。本研究力图通过对搜集到的聋人自然手语语料的分析,对手语的转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揭示手语中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和典型的转喻构词方式,了解聋人的认知策略。

2.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自课题组拍摄的聋人自然手语视频语料。基于文献法和聋人手语视频资料,展开对聋人手语中转喻的认知语言学考察。通过对聋人自然手语词汇的观察,提取并整理手语转喻的相關信息,对聋人手语中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和转喻类型进行分析。同时和有声语言的转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手语转喻的特征,了解聋人的认知策略。

2.2研究对象的选取

聋人自然手语拍摄的对象是以手语为母语的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聋人,拍摄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布较均衡,采集了聋人在生活、工作、社交、文化、教育等方面常用的手语词汇,并请两个长期和聋人生活并精通聋人手语的健听人以及一个聋人教师对语料进行筛选,选择一种聋人最典型的打法,以保证语料样本的代表性。中国手语有南方手语和北方手语两大方言片区,上海手语是中国手语的地域变体代表之一,而浙江手语与上海手语一脉相承,因此,浙江手语也是典型的自然手语方言。本研究以浙江省聋人的自然手语语料为主要研究数据。

3.聋人手语的转喻认知运作机制

3.1在同一认知域中,视觉中介为非视觉概念提供心理可及

手语是一种典型的视觉语言,手语的语形、词汇、语法分别和有声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相对应。美国手语语言学之父威廉姆·斯多基(William C.Stokoe)指出,手语由手形、方向、方位和移动四大视觉要素构成。聋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手语是形象的,符合视觉规律的。在表达具体有形的概念时,手语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双手的比划可以较易模拟。从具体到抽象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特征,在聋人的认知过程中,凡是难以用眼睛看到的概念都必须借助其他视觉性的中介才能理解。因此,手语在表达非视觉概念时,要将其转化为与之相联系的视觉渠道可以感知的意象才能形象地表达。根据Langacker的观点,转喻由相对凸显的原则提供理据,由转喻词语凸显的概念实体可以为被描述的目标实体提供心理可及。来源于日常生活基本经验的意象图式是转喻的认知基础,它们在概念域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手语中的转喻就是用视觉意象来代替非视觉概念,这一心理桥梁就是视觉中介。比如“嫉妒”一词,聋人手语的打法是:右手伸拇、食指,手背向下,置于胸口,食指微动几下(模拟手枪动作)。嫉妒往往伴随着恨的情绪,手语中就借“手枪”这个意象来表达嫉妒的内心感受。再如“端午节”:左手伸拇、食、小指,手背向外,右手五指撮合在左手周围绕两圈,如包粽子状;双手食指互勾置于额头。“端午”这个节日,聋人就借用“包粽子”这一传统节日习俗来表达。手语的词汇转喻与聋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紧密相联。

3.2转喻的源域和靶域之间存在连通關系

认知语言学把认知机制诠释为源域和靶域之间的概念语义關系。转喻基于邻近性,即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形式的联系。因此,源域和靶域之间的概念语义關系是连通關系。最常见的转喻概念构造是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關系,及同一认知模型中各局部之间的關系。整体与局部概念的连通,各局部概念之间的连通,它们都以经验知识为基础。在一个概念结构知识域中,转喻靶域在概念上是凸显的,这是典型转喻的内部运作机制。聋人的思维特点导致了其抽象概念的范畴比健听人大得多,无法用肉眼感知的事物于他们而言都是抽象的,比如“职业”。聋人手语中常常以所使用的物体来转指使用者,这是典型的转喻,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连通關系。如“农民”:双手五指弯曲,一前一后,来回耙动。“警察”:一手置于头顶,五指一张一合,象征警车的灯。“主持人”:一手五指虚握,虎口贴于嘴边,如握话筒状;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在以上三个手语中,分别以“靶”、“警车灯”、“话筒”来转指“农民”、“警察”和“主持人”,较形象地表达出了这些职业的特性,聋人较易理解和掌握。

4.聋人手语的转喻类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转喻在语言产出和理解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转喻模式都以空间和物质邻近性为基础,Penman和Geeraerts提出,邻近性的核心是部分与整体關系形成的,因为部分与整体是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最基本的范畴。用显著的事物转指相对不显著的事物是转喻的一般规律。最常见的转喻有部分转指整体、整体转指部分和部分转指部分。转喻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即同一个认知框内概念之间的转指,是两个相關认知范畴之间的过渡。从认知机制来看,动作、特征和事物以及事物和事物都可属于同一个认知框。在聋人手语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不仅动作、特征可以转指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也可以发生转指。借鉴有声语言的转喻分类,考察收集到的聋人自然手语语料,把基于转喻认知运作机制的手语词汇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的转喻类型。

4.1特征转指人或事物

4.1.1外貌特征转指人

外貌特征可以转指人物。如“老人”:一手握拳在脸颊上摩擦一下,表示肌肤松弛;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以肌肤松弛这个典型特征来表示老人。“青年”:一手掌心在颏下抚摸两下,以颏下无胡须来表示青年人。“老板”:一手掌心贴于腹部,向外缓缓移动,如腹部隆起状,象征老板的大肚子。“男”:一手直立,五指并拢在头侧自后向前挥动,以“短发”表示男子。“鲁迅”:一手食中指在鼻子下方两侧各划一下,表示八字胡,以八字胡这一典型外貌特征来表示鲁迅。

4.1.2衣饰特征转指人

服装鞋帽等衣饰特征也可以转指人物。如“皇帝”:左手中、无名、小指与右手食指搭成“王”字,置于前额;右手手腕贴于前额,五指弯曲,指尖朝下,仿古代皇帝的头饰。以皇帝的典型头饰特征来转指皇帝。“领导”:一手拇指叉开,食、中指直立,拇指尖抵于前额。以过去军官礼帽上的帽缨来表示领导。“蒙古人”:右手拇、食、中指相捏,沿头顶部转一圈,然后在头右侧指尖朝下放开五指,如蒙古族人用头巾缠头状;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以头巾这一典型头饰来表示蒙古族人。“朝鲜人”:双手伸拇、食指,虎口向内,在胸前由上至下滑动几下,象征朝鲜民族服高腰裙;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以朝鲜民族服饰高腰裙转指朝鲜人。“女”:右手拇、食指捏一下耳垂。以饰品耳环来转指女性。

4.1.3事物特征转指事物

对于具体有形的事物,聋人手语一般利用事物的特征来表达。如“啤酒”:左手成半圆形;右手五指微曲,指尖朝下置于左手虎口处,然后五指边微微抖动边向上微移,如啤酒的泡沫。“桂花”:一手五指弯曲,指尖对这鼻部张合几次,表示“花香”;一手五指撮合,指尖向上,然后向上移动,并放开五指。对于一些抽象事物,聋人往往利用事物的典型视觉性的特征来感知和理解。如“春”:一手伸中、无名、小指在空中扇动,如同春风拂面。“夏”:一手五指微张,擦一下前额后向外侧挥动一下,模拟擦汗状。“秋”:一手打出手指字母“J”的指式,并向一侧移动,表示秋高气爽;“冬”:双手握拳曲肘,臂部贴在身上微动,如冷得发抖状。春、夏、秋、冬四季的手语就利用了各个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引发的人的不同生理感受来表达。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对于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人和事物,聋人擅长选取人或事物的凸显特点或属性来表达,这是属于部分转指整体的转喻类型。这种表达方式也反映了聋人思维的灵活性。

4.2事件要素之间的转指

4.2.1动作方式转指事物

食品的制作方法可转指食品名称。如“包子”:一手五指向下,在另一手手心上抓一下再提起,如做包子动作。“饺子”:双手拇、食指相捏,一手在下不动,另一手在上边捏边移动,如捏合饺子状。“馄饨”:右手食指置于左手掌心,同时捏合,如包馄饨状。“油条”:右手拇食指搭成“+”字形,在鼻子下方滑动几下,象征“油”;双手拇、食、中指相捏,指尖相对,边向两边拉开,边扭转,然后甩一下,如炸油条动作。

生活方式可转指施事。如“同事”:一手伸食、中指,手背向上,在胸前平行挥动两下;双手侧立,掌心向内,互拍手背,表示一起做事。“同学”:双手伸掌,掌心向内,置于胸前,如读书状;双手平伸,掌心向下,往上移动,表示一起长大。

衣物的穿戴方式转指衣物。如“衬衣”:一手拇食指在袖口模仿扣扣子的动作。“裤子”:双手拇、食指相捏,在腿部向上提,如穿裤子状。“手套”:一手拇指与四指作“[”形,套入另一手掌,如戴手套动作。“围巾”:左手掌心按于胸部,右手绕到左肩,如围围巾动作。“帽子”:一手做执帽向头上戴的动作。

4.2.2动作转指工具

事件中的动作可转指事件工具。如“笔”:一手如执笔写字状。“书”:双手掌心相合,然后向两边摊开,如翻开书状。“车”:双手虚握如握方向盘,左右转动,模仿操纵方向盘动作。“字典”:双手五指微曲,指尖相对如“心”型,然后拇指向两旁分开,如翻字典动作。“报纸”:双手掌心向内,放于胸前,再向左右分开,如打开报纸状。“牙刷”:一手伸食指在口边来回移动,如刷牙动作。“足球”:左手拇、食指捏成小圆圈。右手食、中指交替踢向左手小圆,如踢足球状。“钥匙”:右手拇、食指相捏,如执钥匙状,转动几下,如开锁动作。

4.2.3事件时间转指事件

事件发生的时间可转指事件本身。如“元旦”:双手伸出食指,一上一下横于胸前,表示阳历一月一日。“中秋”:一手伸拇、食两指,即“八”的手势;一手先伸食、中指交叉相搭,然后改伸五指;即“十五”的手势。“国庆”:一手食、中指交叉相搭在上,另一手伸食指横放在下,表示公历十月一日。“劳动节”:左手五指横伸在上,右手食指横伸在下,表示公历五月一日。

一个事件一般涉及施事、受事、动作、工具、时间等构成要素,聋人往往将这些要素相互替代,构成部分转指整体、部分转指部分或整体转指部分的转喻關系。

4.2.4特产转指地名

对于地域名称,聋人常借用当地特产这一具体意象来表达。如“嘉兴”:两手五指张开,两拇指相搭,其余手指抖动几下,如螃蟹走动状。“湖州”:一手伸出拇指和小指,掌心向内,在下巴处点动几下,象征“菱角”。“绍兴”:一手握拳,虎口朝上,一手竖起拇指和小指,将拇指在虎口处点动几下,如倒酒状。以上三个手语分别以当地特产“螃蟹”、“菱角”和“黄酒”来转指“嘉兴”、“湖州”和“绍兴”。由于特产和地域之间具有某种明确的联系,以特产作为参照点,为地域提供了心理可及,可以帮助聋人理解地域的概念。

4.3动作转指抽象概念

4.3.1动作转指心理感受

手语中的转喻是为了方便聋人认知、表达和理解。人类的思想情感是复杂且抽象的,行为动作却是具体可视的,因此聋人手语中往往用动作这一具象来转指心理感受。如“希望”:一手平伸,掌心向下,手背从下颏往脸颊上移动一下。“佩服”:右手拍一下左手;_手伸出拇指左右晃动几下。“委屈”:双手伸拇、食指,由上到下套住头部。表示被别人下套之意;一手伸小指,在胸前点几下。“骄傲”:一手伸出拇指,在鼻前上举,同时抬头,面露得意的表情。“讨厌”:一手拇、食指在鼻翼处相捏,然后向外用力一甩,面露厌恶的表情。“喜欢”:一手拇、食指微曲,指尖朝下颌处点两下,同时面露微笑头向下微点。

4.3.2动作转指抽象事物或事件

行为动作可以表达出抽象概念的内涵,从动作可以联想到相關的抽象事件,因此,聋人常以行为动作转指抽象事物或事件,这也使手语具有很强的理据性。如“团结”:双手五指并拢弯曲,相互握住,水平转一圈。“支持”:左手伸拇指,右手五指并拢,指尖抵于左手拇指根部往前推,象征一群人在一个人后面撑腰。“抗议”:一手握拳,然后向上举两下。“友谊”:双手拇指靠在一起,转动一圈,象征“友情”。“请假”:双手抱拳微动两下,双手交叉贴于胸前,表示请求休息之意。“解放”:双手握叉贴于胸前,然后边向两侧用力挥动,并放开五指,象征打碎束缚,争得自由。

4.4约定俗成的转指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手语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其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转指,每个概念和与之相联系的意象一般有固定的搭配。如“考试”:左手横伸,右手侧立,在左掌心上刮几下。这是聋人群体的固定打法,以数试卷的动作转指考试。“毕业”:双手放在面前,掌心向内,如读书状,然后向下一甩;双手虚握,手心向上,由外向内微缩,如接受毕业证书状。“恭喜”:双手抱拳作揖状。“石头”:一手食指指尖指下牙齿。以牙齿的坚固转指石头。再如很多地名的打法也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手语词汇的理据比较模糊甚至已无从可考,如“温州”:右手直立,掌心朝左,小臂上举,指尖朝上,在额头处碰两下。“衢州”:一手四指并拢弯曲,手背向外,置于下巴处。“余姚”:一手拇指伸出,拇指抵于下巴,食指摆动几下,指尖朝上。“义乌”:一手拇指、食指在嘴前捏几下,如鸟嘴般。“永康”:一手伸拇指食指将耳朵夹于两指指尖,拉几下。“镇海”:右手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小圈,放在额前;最后拇指和食指弹开。

5.手语转喻构词的语义分析

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是词义变化的两种典型。词义扩大就是用词的具体义转指概括义,相反,就是词义缩小。从认知的角度看,手语中的词义扩大和缩小都是相關概念之间的替代,是基于转喻机制的语义变化过程。词义扩大如“残疾人”:右手伸掌,划一下左臂;左手伸掌,划一下右臂;双手食指搭成“人”字形。以“肢残”替代所有的残疾类别。“单位”:左手平伸,掌心向下,右手五指并拢,指尖抵在左手掌心转几下,表示“工厂”之意。以“工厂”替代“单位”。“赌博”:双手平伸,掌心向下撸动几圈,做打麻将状;双手拇、食指各自捏成小圆圈,一前一后在胸前一顿,表示双方设赌注。以“打麻将”替代“赌博”。词义缩小如“桂花”:一手五指弯曲,指尖对着鼻部张合几次,表示“花香”;一手五指撮合,指尖向上,然后向上移动,并放开五指。以“香的花”替代“桂花”。“蔬菜”:双手伸食指、中指,搭成“+”字形,表示和尚;一手五指撮合,指尖向上。向上伸出,同时放开五指。

以“和尚吃的菜”替代“蔬菜”。由此可见,手语的转喻构词方式促使一些手语词汇的语义发生了变化。无论是用词的具体义转指概括义还是用概括义转指具体义,都属于转喻促成词义变化的情况,这也和汉语有声语言中转喻构词的语义特点类似,说明聋人的认知策略和听人有相似之处。

6.转喻与手语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可以分为转换词性和不转换词性两大类。汉语构词中存在大量转换词性的词类转换,不转换词性的词类转换相对较少。Dirven认为,词类转换类构词都是转喻式的。在聋人手语中,基于转喻的手语词汇也存在大量的词类转换现象。

6.1动词转换为名词

在手语中,很多动词表示与动作相關的事物,而不是表示动作。如“排球”:双手上举,五指微曲,指尖朝前上方弹动一下,如打排球状。以打排球的动作来表示排球。“橘子”:左手五指朝上虚握;右手拇、食指相捏沿左手指背向下扯,如剥橘皮状。以剥橘皮的动作来表示橘子。动词转名词的转喻,是源域包含靶域的转喻,缩减了手语词原来的概念范畴。如动作转指施事、受事;动作转指工具;动作转指时间、地点等都属于动词转换为名词。

6.2形容词转换为名词

在聋人手语中,很多形容词表示与性状有關的事物,而不再表示性状,即用事物所具有的突出特征来转指事物。如“醋”:一手拇、食指相捏置于口边,腮向内缩,眉微蹙,如觉酸味状。以酸来表示醋。这种转指包括特征转指物、特征转指人和特征转指时间、地点等。

6.3名词与名词互转

这种转喻没有改变手语的词类,但是,改变了语义类范畴,是事物语义类内部的转指,是用一个事物语义类转指另一个事物语义类。如“特产转指地名”类手语就属于名词与名词互转。

7.结语

手语中的转喻是聋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转喻重在概念范畴的相關性,它通过对认知对象概念域的改变、凸显而转换认知视角,从而为聋人提供新的认知和体验。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转喻对聋人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语言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聋人也和健听人一样,在认知过程中善于用凸显、易感知、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整体代替部分。聋人因为听觉缺陷会偏重视觉感知,在理解概念时更加注重事物的外在联系。转喻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在手语这一典型的视觉语言中,聋人用他们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联想力,通过转喻的思维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手语词汇。转喻构词促成了手语的词义变化和词类转换,这对聋人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汉语书面语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聋人的认知策略,引导聋生区分手语和汉语的异同,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书面语。